儒教信仰,就是“道”的信仰

儒教信仰,就是“道”的信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信仰“道”,就是“道法自然”。
從古代的經典“六經”,處處都闡述這個信仰!

至到2千2百年前春秋戰國,老子和孔子(還有諸子)的降世,他們一個從形而上作“道”的闡述,一個作形而下的表達,中華民族才在理論上有道的直述。

老子的傳道是《道德經》為基礎。
孔子的傳道,是藉助六經,但表達最淋漓盡致是《孝經》所提的《孝道》,是生命延續的“生命觀”。
而傳入佛教的中國化佛教,以《金剛經》為主!
都是“道”信仰的經典延傳者。
子墨 2023.7.3

簡述《孝經》(13)

簡述《#孝經》(13)

《孝經》第九章:沒有其他德行比孝道更崇高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曰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曾子問老師:聖人的各種道德行為,還有比孝道更偉大崇高的嗎?

🔖孔子說:在天地之間,人是萬物中靈性最高層次的物類,所以人的行為,最崇高就是「孝道」。

🏮人和萬物都是受著天地氣機而生成的,因此都具備了天地本來擁有的素質。但是各種物種因體質和慧根比較遲鈍和愚拙,發揮天地氣機便有偏頗,而人類的體質和慧根質量是最為精靈,得到的氣機便非常完整的。因此,人可以盡收天地的本性,做到參透天地之德行,能夠完全達到天地的質量,其他物體是不能辦到。可以和天地之性並齊,所以說萬物裏,只有人最為珍貴。如此可見人的道德行為,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比孝道更為崇高了。

🏮萬物出自於天地,人倫的開始是出自於「嚴父」(「嚴父」的含義是上敬歷代祖先,下有兒女子孫),因此最大的孝行,不會超過「嚴父」了,「嚴父」又沒有超越祭天的偉大,「祭天」是尊敬的極點了,而祭天的時候又配合著祖先的祭祀,就是「配天」了;自古以來能夠舉行「配天」之禮,只有周公做到這一點。

🏮從前周朝立國的初期,周公輔佐成王管理國家,在郊外舉行祭拜上天的大禮,同時在宗廟明堂祭祀周文王與祖先,就是「配天」禮儀。如此做到「尊天敬祖」,四方的諸侯官員都前來來拜祭。由此可見,聖人所講的道德行為,再也沒有可以超越「孝道」!

❤️父母生下孩子,並在膝下養育長大,孩子成人之後,回過來對父母敬養反哺,就稱為「嚴」。聖人以這個「嚴」啟發人們的內心本性,強化了本來具備敬愛的人性,因此聖人的教化工作,不必採取嚴厲的禁戒手段而自然容易成功;不必用強制執行控管而自然會順理治安,所憑藉的,就是啟發原來人生固有的本性吧了。

❤️父母親和子女的關係,父慈子孝是天生的,這種情感自然就有含著上輩和晚輩的身份,有上下君臣之意義在內。

❤️父母生育孩子,就是子孫繼承宗嗣,家族的繼續延綿,沒有比得上這件事。父親對待孩子,即是慈親,又是嚴君,有愛有恩,恩愛之厚,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厚重。

❤️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父母而去尊敬別人,那就叫「違背禮法」。愛親敬親,是順從天道規則而實踐的道德行學,不愛不敬父母卻去敬愛別人,這樣的人等於沒有了法理。看起來好像是個有敬有愛的人,其實是違背天道而行的「凶德」,就算會有些社會上的成果,也不是一個有高貴的人。

📚有道德的君子是不做那樣虛假的事。而是要有:

講出口的話,一定有思量的價值,可以讓人稱讚的內容才講出來;

行事一定可以被人考量做作用,讓人心中感受到值得欣慰,才付之行動;

所實踐的德行或義理,必定是為人們所尊敬的;

每辦理一件事情都可以讓人學習和漠模倣:

自己的容貌和舉止,必定是端莊可親,讓人可以觀摩;

進退都是合乎禮儀,可以做為人們的法度,做為人民居下向上臨摹的對象。

📚這樣行為的君子,老百姓會生起又敬畏又愛戴之心,並以他為模範而倣傚。因此就可以很順利完成「德育教化」,而不必用嚴格的行政手段督促,自然就能成功推行了。

💯《詩經‧曹風‧鳲鳩篇》說:「一個能夠為人做模範的忠厚善良君子,有威儀有禮節,端莊又正道,沒有過錯,他便可以成為老百姓所學習的對象了。」

子墨2022.12.10

簡述《孝經》(12)

簡述《孝經》(12)

《孝經》第八章: 以孝道治理國家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懽心,以事其先王。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懽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古代聖哲的英明領袖,用「孝道」來治理國家,啟發人們天性具備父母親的愛敬之心,強化乃至伸延到也敬愛別人的父母。因此,培養出來的仁厚品質,對待附屬小國派來的使臣,不會失禮失敬,所以對待自己直屬、封疆的官員,公、侯、伯、子、男,更不會會有輕視或慢待了,莫說有失禮的地方。

以禮相敬,所以各國的諸侯就會欣然對聖王生起服從的心了,就好像事奉他們自己的先王一般。

管理國家的官員,連孤獨的鰥夫寡婦,不會有欺侮和傲慢的態度,何況是對待一般的下屬和人民呢?因此,能夠得到全國百姓的歡心,好像對待自己的祖先一般竭誠擁戴。

治理族人的家長,推展這份孝道的敬愛之情,下達到臣妾方面,對僕人女傭都不會失禮,何況是對待恩愛自己的妻子呢?如此行為的家長,一定得到家人的歡心,會以事奉自己親人般對待。

孝道的實行,在生的時候可以得到兒女的孝敬奉養,安心享有天年,去世以後會受到兒女們的恭敬祭拜。

有了這樣的風氣,必然造就了和諧和平的社會環境,因此災害不會生起,禍亂也不會興作。

達到這樣的環境效果,就可以明白歷代英明聖王會以孝道治理國家的原因。

《詩經‧大雅‧抑篇》就有強調:國家元首有崇高的道德行為,四方各國都會被感化而心悅誠服,大家就沒有不順從他的領導了。

說明:孝敬父母者,必定是有感恩的品格,這就是道德素質,這樣的人無論地位貴低,權力大小,待人接物的態度一定會彬彬有禮。沒有傲慢的驕橫,而是溫和可親,身為下屬、晚輩們一定會生起愛戴和擁護。上下不交爭,和諧和平,水火刀兵、災疫疾厄就不會降禍了。

子墨2022-12-1

簡述《#孝經》(11)

簡述《#孝經》(11)

《孝經》第七章:人類行孝是遵從天德依順地道的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曾子聽了老師的說明,驚嘆說:「孝道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

孔子說:是的,孝道的崇高偉大,至「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成為人類理所當應予履行的行為。

自然的法則,天道是萬物「資始」,是一切物的開始本原;地道厚德是萬物的「資生」的地方,一切物的依賴它的滋養生長,人類生存在天地之間,就要以天地規則為行為準則;

人類遵循天地法則伸延到日常的生活上,效法天道資始的道德文明,順應地道厚德載物形勢,物資產生以滋生存,順從及運用天地所供給,人類生存繁衍能夠生生不息;

人人天生便具有愛親之心,父慈子孝是一件自然的天性,所以,之「孝道」作為教育,是一件最為順應的事,不必用強迫的方法,人民大眾都樂意聽從;用「孝道」管理國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不必嚴刑峻罰而能讓人民大眾接受,建設社會安寧,國泰民安,天下治。

古代英明領袖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都進行「孝道」的教育來感化人民:

國家領袖首先從每個人心中有「愛」,用身教言教來教育人民;

心中的「愛」被啟發了,就不會拋棄自己的父母和親人。再進一步闡述「孝道」的「天經地義」本質,人民就會興起力行孝敬父母;從孝道的意義中,可以伸延推展人人互相尊重和謙讓,人民就會不相互搶奪爭鬥了;

然後再用「禮」來調節行為,用「樂」來調攝心情,人民就會和睦友好;再加上法規制約,為善者當有慶賞,作惡必當受刑罰;分別何者是善良忠厚,何者是兇狠暴戾,人民就會逐漸「克己復禮」和「約之以禮」了。

《詩經‧小雅‧節南山》這樣解說。周朝有一位德行顯赫的尹太師,他只是為官三公之一,地位不是聖王,尚且能成為人民大眾所景慕和瞻仰的對象,是因為他有崇高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

如果身為國家元首,也一樣能夠以品格道德作榜樣,那麼,天下的民眾還能不愛戴和尊敬他嗎?

子俗2022.9.12

簡述《孝經》(10)

簡述《#孝經》(10)

《孝經》第六章:一般人實行孝道的功能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平民百姓的孝道:

跟隨著天時變化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饑則食寒則衣,吉則趨凶則避。春溫則生、夏熱則長、秋涼則收、冬寒則藏……。應用地勢的便利,臨水而漁、居山而伐,……因地制宜求生活。

保重自己,愛護名譽;簡約節省,不要作無謂的消耗;財物充裕,食用就不缺了,孝順敬養父母。培養子女教育子女,足以應付生活開支。

這是平民百性行的孝道。

所以說:上自國家首領,下至普通平民,實踐孝道是沒有所謂開始或終結的,是所有人時時刻刻都能夠落實實踐的。若果有人說盡不了孝道的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子俗2022.8.31

簡述《孝經》(9)

簡述《#孝經》(9)

《孝經》第五章:受教育的知識人實行孝道的功能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身為士人,讀書人實踐孝道。

敬愛父親和敬愛母親的愛心是相同的,把敬父親的尊敬心,移到敬上司,尊敬的態度是一樣的。

對母親是偏重在感情的愛,對長官則偏重在尊敬,而對父親則愛和敬並重。

所以對待長官的「敬」轉化為「忠」;竭盡心力,把公事辦得好。對待長輩的「敬」轉化為「順」;恭敬隨從順應的態度。

對長官盡忠職守,對年長位高同事和悅隨順,如此的行為,可以鞏固祿奉職位,可以長久保持參加國家祭祀的榮耀。

這是士人履行孝道的功能與效果。

《詩經‧小雅‧小宛》有說:「生活勤勞,早起晚睡,工作不偷懶不怠慢,盡責職務,這樣的人是不會讓父母感覺羞恥。」

子俗2022.8.30

孝經

孝經

孝經成書是弟子們綜合了孔子平時講課,教導“孝順父母”內容合成的一部“孝”“經”。

《孝經》已經有二千五百年的久遠(那時佛陀才剛出世)。

古老的孝經等於是闡述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核心思想。

最令人驚訝是唯一一部民間用來誦唸的功課課本。

提到誦經(唸經)這個活動,是華夏文化中的培訓特點方法,可以修靜、修心、修德,還能提升智慧。

讀經的方法,眼看字為身修,口讀為口修,聽進自己耳內為意修。

長期訓練,可以進入專注一點而生靜,看文生義;加強記憶力,加強文義理解;經義了悟,就生慧了!

佛教傳入之後,產生了許多中國人的佛經,字部很長,適合誦唸,而對於經典的誦念最早的要算是“孝經”了。

「孝」是天經地義之事,誦唸熟練則可以與“道”相應,故其天必佑之,增進積功德最大!

習子 2022-08-29

簡述《孝經》(8)

簡述《#孝經》(8)

《孝經》第四章:官員實行孝道的功能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身為一個管理國家的高官大員,態度上要保持著謹嚴,維持著聖王賢人的禮儀法規,自己不敢標新立異;遵循聖王賢人的言論道理,自己不敢胡說八道;履行聖王賢人的道德準繩,不敢胡作胡為。

管理國家的工作,要做到:不講不合法儀禮的事,不履行不合道德的行為;講話不愈越法規,行為不愈越道德;那麼,他所講出口的語言,也找不出他的錯誤,這就是沒有失言的過失了。所做所為的行動,傳遍到任何地方,都可以經得起別人的檢查,沒有人找出他有不法的行為,就是沒怨恨和令人討厭的事了。

儀禮、言語、行為,三者都能謹慎踐行,沒有失誤,就是德高功碩,能讓國家永遠長存。

這是卿大夫實行了孝道的功能與效果。

《詩經‧大雅‧烝民篇》就非常讚許:「做為執行工作的人,要早起遲息,勤奮工作,盡他應盡的責任。」

子俗 2022.8.28

簡述《孝經》(7)

簡述《#孝經》(7)

《孝經》第三章:區域領袖實行孝道的功能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地位崇高的領導人,沒有驕傲自大之氣勢,保持著尊敬長輩愛護小輩的態度,他的高高在上的地位就不會出現被顛覆的危險,能夠長久擁有;在財政管理方面,錢財運用懂得節約有控制妥當,度用謹慎,經濟就會一直保持豐盛富足,自然不會有陰暗面的向外流失。

崇高的地位沒有傾覆的危險,爵位自然能夠長久保持;財物充裕,運用恰當,不奢侈浪費,富足自然能夠長久保持。

因此,財富和地位一直不會離開自身;崇高地位的領導人可以保持著豐富資財和善用土地,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和諧生活。

這樣的行為,是諸侯履行孝道的功能與效果。

《詩經‧小雅‧小旻》這麼說:「一個身任諸侯職位的大員,常常要自我警戒和敬畏心,辦事謹慎小心;就好像是接近了深淵一般,一不小心,便有掉下去的危險。又好像在薄冰的上面行走,不小心便就會陷入冰水之中。」

子俗2022.8.26

簡述《孝經》(6)

簡述《孝經》(6)

《#孝經》第二章:天子實行孝道的功能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身為一國最高領袖能夠孝敬親愛自己的父母,在本性品格上就具備有了感恩的仁慈之心,這樣的人,很自然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素質,他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恭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簡慢別人的父母。

誠心親愛恭敬自己的父母,以這樣的道德行為作為身教,可以引導平民百姓摹仿並遵循實行,就可以普及到各個的地方去。

這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天子)履行孝道的功能與效果。

《書經》中的《甫刑》篇章就這樣說:「國家首領一人具有敬親愛親的行為,是國家一件非常慶幸的大事,他會讓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都歡欣鼓舞,樂意去效法模範,會影響到百姓人人也會敬愛自己的父母親。」

子俗2022.8.24

簡述《孝經》(5)

簡述《孝經》(5)

《孝經》第一章:最根本的孝行和最高層次的孝行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孔子為學生曾參講學,說道: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有智慧的領袖,運用一種最為崇高的道德行為來治理國家,也用來教導人民落實實踐,最能夠促使人民彼此和和氣氣相處,上上下下的人們都不會發生埋怨及懷恨。

這一個最好的道德行為,就是推動「孝道」。
「孝敬父母」是所有行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人一生下來便要開始教導。

落實「孝道」的基本要求,是最簡單的事,便是對自己自愛,身體的愛護。時時刻刻記得我們的身體,一髮一膚,都是爸爸媽媽給予的,而且用了很大的愛心呵護照顧,付出很大的精神和勞力,所以不要做出一些會讓身體會受到傷害的危險活動,好像賽車、吸毒……之類的活動。若有一點的受傷損害,最算是生活起居不規律而造成有病痛,最擔心的人就是父母。所以是孝道的最開始,就是「自愛」,不要讓父母為我們擔驚受怕!

「孝道」最高的目標,是:自己能夠獨立自主,具備了一個高尚的品格,在社會上建立了良好的成就,受到人們的尊重,這就等於顯揚了父母的聲望。別人好評說,他是某某人的孩子,「顯揚父母」是最高層次的孝敬行為!

孝道在人的一生之中,可次分為三個部份。
年青的時候,好好奉養和照顧父母親;
成年後要再進一步,為社會服務,為國家盡一份責任,忠於職守;
老年了,則要達到安身立命、人格道德的完成。

三千年前的《詩經》也同樣有這樣的說話:「我們可以對祖先的形貌印象不清晰,甚至不記得,但一定不能忘記他們的品質與人格,而且要加以學習,用他們的道德行為來做為我們自己修持模範,延續且成就他們的德高望重行為。」

子俗 2022.8.23

簡述《孝經》(4)

簡述《#孝經》(4)

再給大家介紹一首說「孝道」的詩,是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西曆772年-846年)所寫的。白居易寫這首詩是在責備他的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因為孩子不孝順,而心中很是痛苦。

白居易–燕詩〈燕詩示劉叟〉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羽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整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我用白話文來解說:

屋上的橫樑有兩隻燕子,一雄一雌。

他們銜著泥土和草葉在椽木上建築了一個巢窠,並孵了四隻小燕。

小燕日夜長大,不停孜孜叫,索取食物。

青蟲不容易捕捉,小燕好像一直是吃不飽。

燕子父母的嘴和爪子都磨損了,內心中卻忘記辛苦疲勞。

不停止地找蟲,飛進飛出,只是一個擔心,怕小燕子會餓到肚子。

勤勞疲累了三十天,父母越來越瘦,小燕漸漸肥壯了。

父母又趕忙一句一句教言語,還不斷給每一隻小燕梳理羽毛。

小燕的羽毛豐滿了,父母帶領他們上到樹枝上學飛。

小燕終於會飛,卻展開翅膀飛走了,好像隨著風一般四散開去。

父母燕子對著空中不斷呼喚,聲音也喊沙啞了,也叫不回來。

只好回到空空的窠巢裏,整夜悲傷地啾啾鳴泣。

燕子啊燕子,你也不要悲傷了,你應該回頭想想你自己的過去,

想想你做小燕的時候,你不是高高飛走了嗎,把父母拋棄,

當時候父母親的悲淒思念,和你今天是同樣的感受,應該明白了吧!

前面《蓼莪》詩是說一個孩子想孝順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他心中那種失落,終生無法彌補。

後面《燕詩》是比喻孩子不孝,做為父母的人,有很大責任。一、沒有家教就會有不孝的孩子。二、自己不孝敬父母,孩子的回饋也是不孝,而且會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這是兩首詩,相隔2千年,所講的孝道內容,都是永恆不變的。

父母會老,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而去,所以要懂得珍惜,及時行孝,才不會遺憾。

父慈子孝,雖然說是血緣天生、天經地義的事,但人在後天物質社會的污染之下,會違背天道,結果就會像燕子一樣,自己沒有起到以身作則,孩子也一樣以不孝為回報。

有時為了生活,忙忙碌碌了一世人,對上的父母沒有好好盡到孝順,對下兒女沒有好好教導,當年紀老的時候,看到孩子不孝。原來這些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古代聖賢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綜合了過去社會所實行的孝道文化,集合為一部講述「孝道」的經典,要人間後代好好學習、理解了悟、落實實踐,不要糊里糊塗地重犯不孝的過失。不孝的行為不只是淒慘了自己,也禍害了子子孫孫!

子俗 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