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孝經》(4)
再給大家介紹一首說「孝道」的詩,是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西曆772年-846年)所寫的。 白居易 寫這首詩是在責備他的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因為孩子不孝順,而心中很是痛苦。
白居易–燕詩〈燕詩示劉叟〉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羽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整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我用白話文來解說:
屋上的橫樑有兩隻燕子,一雄一雌。
他們銜著泥土和草葉在椽木上建築了一個巢窠,並孵了四隻小燕。
小燕日夜長大,不停孜孜叫,索取食物。
青蟲不容易捕捉,小燕好像一直是吃不飽。
燕子父母的嘴和爪子都磨損了,內心中卻忘記辛苦疲勞。
不停止地找蟲,飛進飛出,只是一個擔心,怕小燕子會餓到肚子。
勤勞疲累了三十天,父母越來越瘦,小燕漸漸肥壯了。
父母又趕忙一句一句教言語,還不斷給每一隻小燕梳理羽毛。
小燕的羽毛豐滿了,父母帶領他們上到樹枝上學飛。
小燕終於會飛,卻展開翅膀飛走了,好像隨著風一般四散開去。
父母燕子對著空中不斷呼喚,聲音也喊沙啞了,也叫不回來。
只好回到空空的窠巢裏,整夜悲傷地啾啾鳴泣。
燕子啊燕子,你也不要悲傷了,你應該回頭想想你自己的過去,
想想你做小燕的時候,你不是高高飛走了嗎,把父母拋棄,
當時候父母親的悲淒思念,和你今天是同樣的感受,應該明白了吧!
前面《蓼莪》詩是說一個孩子想孝順父母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他心中那種失落,終生無法彌補。
後面《燕詩》是比喻孩子不孝,做為父母的人,有很大責任。一、沒有家教就會有不孝的孩子。二、自己不孝敬父母,孩子的回饋也是不孝,而且會世世代代延續下去。
這是兩首詩,相隔2千年,所講的孝道內容,都是永恆不變的。
父母會老,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而去,所以要懂得珍惜,及時行孝,才不會遺憾。
父慈子孝,雖然說是血緣天生、天經地義的事,但人在後天物質社會的污染之下,會違背天道,結果就會像燕子一樣,自己沒有起到以身作則,孩子也一樣以不孝為回報。
有時為了生活,忙忙碌碌了一世人,對上的父母沒有好好盡到孝順,對下兒女沒有好好教導,當年紀老的時候,看到孩子不孝。原來這些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古代聖賢知道這個道理,所以綜合了過去社會所實行的孝道文化,集合為一部講述「孝道」的經典,要人間後代好好學習、理解了悟、落實實踐,不要糊里糊塗地重犯不孝的過失。不孝的行為不只是淒慘了自己,也禍害了子子孫孫!
子俗 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