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溯本正源
– 子墨 2020/8/8 –
一定要讓孩子學習“圍棋”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的成立是有非常殊勝的因緣,自開始便訂定了工作目標,促進炎黃子孫的我們,恢復“龍”的性格,成爲一個真正的龍傳人。
二十七年來,走了四份一個世紀,都不會因爲蹇困而猶疑,過程有不少,辦了一些“遷就”“ 方便”的活動,如今相應大環境的改變,這條路越走越寬大。
參加四書五經導讀的青年壯年日益增加,理解“禮樂射御書數”的技學也被接受;跳出人生只爲找錢忙的生活,不願老是困於“吃喝拉撒睡”的,大有人在。追求“龍”更高層次的意義——以琴、棋、書、畫的學習,彌補吃喝玩樂的蒼白。
“琴” 是指古琴、七弦琴,最具備“樂”的內涵,本會具有小樂隊的模型。
“書”目前只限書法,學書的同學老少都有,我們將慢慢增加文字史、音韻的研究。
“畫”是指水墨畫。目前只是辦一些短期習課,正在尋找可以長期教導的老師。
“棋”是指圍棋。圍棋在孔學研究會中辦得蠻廣大,感謝年青老師李文傑的努力與奉獻。
圍棋的進展,成就驕人,開辦有初、中、研究、老師班級;舉辦的賽事有“校際聯賽”“州際聯賽”“孔子杯國際圍棋賽”等。
圍棋有比賽,是圍棋博弈的一項輸贏的競爭活動,勝負具有吸引力,所以成為四藝中最興盛者;講究勝負輸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圍棋組織的目標。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圍棋訊息,多數是強調賽事上博個勝負。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的兄弟團體馬來西亞圍棋研究會,創會之初,就立志要繼承圍棋根本精神“博” 與“弈”同步。
回溯圍棋的創始,都是因爲教育愚鈍的孩子而創造的。
“堯造圍棋”的說法。東晉張華《博物志》寫:“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意思“帝王堯製造圍棋,用來教導他的孩子丹”。當時也有記錄:“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是說“帝王舜,因為孩子商均不是很聰明,所以用圍棋來教導他”。
這是早在4000年以前的典故,圍棋不只是人們生活中的遊戲,還是具備有教育和啟發智力的作用,連當帝王的堯、舜,也用它來訓練孩子的智力!可見得古老時代,“圍棋” 的創造是為了培養人們腦力、意志、品質的功能。這個根本不可忘記,學習圍棋真正的目的是要啟發兒童的智慧;用“博”的興趣導入智慧的啟發,特別有效果。是兒童的重要教習活動。
馬來西亞圍棋研究會能把圍棋活動辦好,這個“啟發兒童智慧”的主旨是原因之一。家長千萬不可錯失這個傳遞了幾千年的法寶——寓教於樂。
最後順便提醒大家的一件事,讓我們肯定稱呼圍棋為“圍棋”Weiqi,千萬別污化名稱為go,讓人音譯為“狗”!
這就是華夏民族的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