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孝經》(13)
《孝經》第九章:沒有其他德行比孝道更崇高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其父母曰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曾子問老師:聖人的各種道德行為,還有比孝道更偉大崇高的嗎?
🔖孔子說:在天地之間,人是萬物中靈性最高層次的物類,所以人的行為,最崇高就是「孝道」。
🏮人和萬物都是受著天地氣機而生成的,因此都具備了天地本來擁有的素質。但是各種物種因體質和慧根比較遲鈍和愚拙,發揮天地氣機便有偏頗,而人類的體質和慧根質量是最為精靈,得到的氣機便非常完整的。因此,人可以盡收天地的本性,做到參透天地之德行,能夠完全達到天地的質量,其他物體是不能辦到。可以和天地之性並齊,所以說萬物裏,只有人最為珍貴。如此可見人的道德行為,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比孝道更為崇高了。
🏮萬物出自於天地,人倫的開始是出自於「嚴父」(「嚴父」的含義是上敬歷代祖先,下有兒女子孫),因此最大的孝行,不會超過「嚴父」了,「嚴父」又沒有超越祭天的偉大,「祭天」是尊敬的極點了,而祭天的時候又配合著祖先的祭祀,就是「配天」了;自古以來能夠舉行「配天」之禮,只有周公做到這一點。
🏮從前周朝立國的初期,周公輔佐成王管理國家,在郊外舉行祭拜上天的大禮,同時在宗廟明堂祭祀周文王與祖先,就是「配天」禮儀。如此做到「尊天敬祖」,四方的諸侯官員都前來來拜祭。由此可見,聖人所講的道德行為,再也沒有可以超越「孝道」!
❤️父母生下孩子,並在膝下養育長大,孩子成人之後,回過來對父母敬養反哺,就稱為「嚴」。聖人以這個「嚴」啟發人們的內心本性,強化了本來具備敬愛的人性,因此聖人的教化工作,不必採取嚴厲的禁戒手段而自然容易成功;不必用強制執行控管而自然會順理治安,所憑藉的,就是啟發原來人生固有的本性吧了。
❤️父母親和子女的關係,父慈子孝是天生的,這種情感自然就有含著上輩和晚輩的身份,有上下君臣之意義在內。
❤️父母生育孩子,就是子孫繼承宗嗣,家族的繼續延綿,沒有比得上這件事。父親對待孩子,即是慈親,又是嚴君,有愛有恩,恩愛之厚,再也沒有比這個更為厚重。
❤️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父母而去尊敬別人,那就叫「違背禮法」。愛親敬親,是順從天道規則而實踐的道德行學,不愛不敬父母卻去敬愛別人,這樣的人等於沒有了法理。看起來好像是個有敬有愛的人,其實是違背天道而行的「凶德」,就算會有些社會上的成果,也不是一個有高貴的人。
📚有道德的君子是不做那樣虛假的事。而是要有:
講出口的話,一定有思量的價值,可以讓人稱讚的內容才講出來;
行事一定可以被人考量做作用,讓人心中感受到值得欣慰,才付之行動;
所實踐的德行或義理,必定是為人們所尊敬的;
每辦理一件事情都可以讓人學習和漠模倣:
自己的容貌和舉止,必定是端莊可親,讓人可以觀摩;
進退都是合乎禮儀,可以做為人們的法度,做為人民居下向上臨摹的對象。
📚這樣行為的君子,老百姓會生起又敬畏又愛戴之心,並以他為模範而倣傚。因此就可以很順利完成「德育教化」,而不必用嚴格的行政手段督促,自然就能成功推行了。
💯《詩經‧曹風‧鳲鳩篇》說:「一個能夠為人做模範的忠厚善良君子,有威儀有禮節,端莊又正道,沒有過錯,他便可以成為老百姓所學習的對象了。」
子墨202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