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念

孔子的理念
孔子早年出仕魯國,並於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左右升任大司寇,攝行相事,這是“得君行道”的路子,在體制內。 他早年一直期待為時君所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以為能夠如《論語·雍也》所講「魯一變,至於道」。。

隨著時局的崩壞,孔子寄予希望的道路行不通了,於是他開始了周遊列國,期待能夠在其他度推行自己的政見。 他曾居留於衛,也曾打算西行謁見晉大夫趙簡子。

當時的諸侯國也有贊許其學說者,如《論語》所載,魯國的公山弗擾、晉國的佛肸都曾邀請孔子前往他們的封邑,但最終這些動議都無疾而終。

傳聞楚昭王打算以書社之地七百里封與孔子,也為令尹所止。 這些都說明當時諸侯國不乏推崇孔子政治理念的執政者。

另外,孔子也曾有“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的感慨,按照前人的解釋,此言依然體現了孔子不能建國於諸夏,而欲行道於化外的“得國自王”之行道路徑。

從《孟子》《史記》《韓詩外傳》等文獻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孔子的另一面,即推崇歷史上的明君商湯和周文王。 他們都在狹小的封地上,成功推行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終成就了三代之治。 顯然,孔子也希望重現這樣的成功範例。

經過仕魯和周遊列國的多年嘗試,孔子明白堯、舜之道已經不能實現。 晚年,孔子曾發出“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的感慨。

他通過刪削“六經”,尤其是“作《春秋》”,將政治理想與具體建言寓於經典撰述中,這就是孔子的“為之”。

《公羊傳》終篇說:「君子曷為為《春秋》? 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則未知其為是與? 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 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 制《春秋》之義以俟后聖,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 ”

孔子“作《春秋》”乃至刪削“六經” ,寄望“以俟后聖” 延續這個理想。
子墨 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