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士人精神”的失落与回归(2)

当代知识分子“士人精神”的失落与回归(2)

-2022-08-15宋立林-

孔子对于士阶层精神的形塑,以笔者的看法,表现在如下几个层面:
第一,“志道”——高远的理想;
第二,“不器”——通达的识见;
第三,“包容”——广阔的胸襟;
第四,“知命”——坚定的信念。

这在今日对于知识分子重现士人情怀,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说:“士志于道。”第一次以“道”确立了士人的基本性格。
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概念,儒家有儒家之道,佛教有佛教之道,道家亦有道家之道。

道是什么?如果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道是宇宙的规律,社会的法则,人伦的规范,德性的根据,个人的理想。

总而言之,道是儒家士人的精神之源。由此规定出发,士人成为价值理性的守卫者。

孔子教导弟子:“志于道。”
曾子则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更进一步对士人的追求进行了明确的认定。

之后历代儒家对于士人精神的界定,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不断延伸与扩展。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疑是士人“以道自任”的更深沉的表达。

近代以来,新式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登上历史舞台。虽然他们自觉地对传统士人的传统有所摒弃,然而在精神血脉里,还是无法抹去士人精神的基因。我们从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的种种作为与表现,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士人那种“以道自任”精神的延续。

反观当代某些知识分子,由于受市场经济下追逐利益风气的影响,丧失了理想追求,而沉浸于自我利益的维护与扩张。丧失理想的后果,往往是陷入眼前利益的追逐。

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一旦丧失了超越私人利益的更高关怀,实际上已经堕落到可悲的境地。揆诸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这些人已经难以归类于知识分子行列。其受到社会的普遍批评,也是毫不奇怪的。因此,通过改革,激发知识分子对道的追求,无疑是今天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習子 202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