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說明子墨講義2016/4/25
《大學》是《禮記》中第四十二篇
《大學》是《禮記》第四十二篇“記”,南宋前不是單行本。唐代韓愈、李翱推崇《大學》與《中庸》,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定本》章節,以“《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是今天《大學》版本。朱熹編排成章句,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撰《四書章句集注》時,《大學》為“四書”之首。
《大學》經、章:
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提出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中心,“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爲本”。下工夫處為“止、定、靜、安、慮、得”。
十章分别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明白(“道”)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讓人們日日新,止於至善是指達到最好的境界(“道”)。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穫得明德,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自身修養,提高素質;齊家就是把家庭家族好安頓,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擧,擧而能先。
《大學》之名:
《大學》全文1753字,其命名有四種說法:
1.孔穎達《禮記正義》引鄭玄《三禮》目錄說:“名曰大學者,以其博學可以為政也。”又說:“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能治其國,彰明其德於天下。”
2.十三經注疏:“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大人係對小人而言。論語:“孔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孟子:“體有小大,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按小人係指私其我於一己之人,大人係指擴其我以善群之人。
3.朱子大學章句序:“大學之書,古之大學(太學)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朱子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小學”是教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4.宋儒黎立武在《大學本旨》中提出,“大學者,大成之學也。”《學記》曰:“知類強立,謂之大成,是以化民易俗,此大學之道也。”他並主張應與禮記中的《學記》並列比觀。
四種說法雖各不同,但並不牴觸,合而言之,可以說是:《大學》是在太學中所教的,教人修己善群,博學可以為政,化民成俗的一本書。
《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也”。
《大學》版本: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
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爲經、傳的《大學章句》本;朱子的《大學章句》和原本次序不同,原本不分“經”“傳”,朱子把它定為“經”一章,“傳”十章,先後次序有調動。如朱子第五章補釋“格物致知”的傳,與一些學人“格物致知”的解釋有別。朱子的《大學章句》,元代以後,成了科舉的標準教科書,《大學章句》流行元、明。清三代。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
一是《禮記‧大學》,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王陽明等所重視的《禮記》中《大學》的原文,後來王守仁所稱“大學古本” 。
朱熹、程子觀點認爲《禮記》中的《大學》一篇“爲書猶頗放失”,故“采而輯之”,“補其闕略”。《大學章句序》“采而輯之”,將古本“在親民”之“親”注改爲“新” ,“身有所忿”之“身”注爲“心”,古本分爲“經”一章、“傳”十章,並按“經”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的論說次序,對“傳”文直接進行了調整。
“補其闕略”是“傳”第五章,按語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致也。”
又如“傳”之第二章所引《盤銘》、《康誥》、《詩·大雅·文王》予新義,以證“經”之“在親民”當作“在新民”。程朱以内外並重、格物明理、德知兼修而最終以知輔德的本體,朱熹“格物致知補傳”所謂“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 ,通過“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以變化氣質之禀而複歸天賦德性。
王守仁評朱熹對《大學》舊本的調整是“合之以敬而益綴,補之以傳而益離”,認爲“舊本析而聖人之意亡矣”,故而“去分章而複舊本,傍爲之什,以引其義”《大學古本序》。
王守仁“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格物致知之旨”《姚江學案》,標擧“《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的 “聖人之心”《大學古本序》。
王守仁之“格物致知之旨”,即“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是用力於内以求本心之誠、進而將本心之誠顯發推擴於外。《大學》朱、王之辦,思想影響有普及積極意義。
《大學》作者:
曾子,名參,字子輿,生於元前505年,卒於前元434年(71歲),春秋末戰國初,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其父曾點,亦是孔子弟子。後世尊曾子為“宗聖”,與 “復聖”颜子、“述聖”思子、“亞聖”孟子并稱“孔門四聖”。著述《大學》、《孝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