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第三、與天相知
第三,孔子與天相知與相依的情懷。 孔子不僅強調畏天命,還強調知天命。 從孔子有關敘述來看,這裡的知的含義是雙向的,包括人與天之間的精神互動。 一方面是人對於天命的覺知,孔子總結其一生的為學次第為:“吾十有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知天命顯然是學問發展的關鍵環節。 只有經過“知天命”,才臻於“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這就意味著,對於孔子來講,那個至高的神聖者的意志,不僅是可敬畏的,也是可覺知的,與人的心靈是相通的。 孔子將知天命看作是成為君子的必要條件,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 另一方面天對於人也有覺察。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朱熹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深味其語意,則見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之妙”。
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孔子不止一次地發出過不為世人所知的孤獨感,那是“會當凌絕頂”的孤獨,但在那人跡罕至的精神的高處,孔子卻感到了來自那個至高的神聖者的慰籍。 這是孔子一生奮進的精神力量的源泉,正因為有了它,孔子才能夠在那個彌漫著怨天尤人氣氛的亂世中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才能在「厄於陳蔡」之際,連勇冠三軍的子路都發出「君子固亦有窮乎? “的疑問時,彰顯出”君子固窮“的鎮定; 才能一生保持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從容與灑脫。 皇侃《論語義疏》釋「下學而上達」一句說「下學,學人事; 上達,達天命“,此為確解。 在孔子看來,知天命是下學上達的最終目標,唯有在這裡方能實現天與人雙方的契合與溝通,臻於精神的天人合一之境。
子墨 20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