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觀
天命觀的開始并不是孔子,而是周王國的開國者們,并在宗周建國後周公所作的八篇誥辭中得到了系统的闡發。
殷周易代之際是中國文明發生巨變的時代,殷周之際的變革不僅是一場重要的制度革命,而且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革命。
“周”原来是商王朝的一个邊陲小邦,其最初的實力与商王國不可同日而語,然而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而天下歸心,最后竟能一舉推翻所谓的“大殷商”而奄有天下,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震撼了殷人,也深深地震撼了周人自己,并促使他们深入反思这種天地之變背後的終極原因,這是一種充满濃厚的形上意味的探索,是對于决定着包括王朝更替在内的宇宙萬象背後的最终主宰者的追尋。
这一探索的最終结果就是以天命觀為核心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思想。
在殷周革命中,周人收獲的絕不只是政權,還有一个新的至上的權威——「天」。
周人将他们取得天下看作是受命,《尚書·康誥》寫:“惟時怙冒,聞于上帝,天乃大命文王”;周公把周人的執政使命定義為“宅天命,作新民”《尚書·康誥》的記載;
他們把三監反叛說成是“天降割(害)于我家”(《尚書·大誥》);
周公告誡康叔說:“敬哉!天威棐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尚書·康誥》),
只要他們“祈天永命”,實行德政,就可以“受天永命”(《尚書·召誥》)。
子墨 20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