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論語》雍也篇

學《論語》雍也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這裡莫指仁者。
逝:意思是往。這裡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
陷:陷入。
罔:迷糊,受迷惑。

學生宰我問孔子:「對於有仁德的人,如果別人告訴他,『有仁者掉下去井裡’,他會跟著跳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可能被人欺騙,但自己不可迷糊。”

孔子無時無刻地在強調「仁」。

仁是愛人、立人、達人。既然是愛人、立人、達仁,當然不能見死不救。見死不救的人當然稱不上仁者。

於是宰我講了個場景,孔子回答。
雖說孔子強調仁者愛人,強調仁者立人達人,但孔子反對在強調仁者愛人,仁者立人達人時不講方法,不計後果。
孔子的原則是施仁時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把自己陷入絕地。

孔子的主張是:
第一,身為一個仁者,如果知悉別人掉到井裡,並且是一個仁者掉到井裡,一定要跑去想辦法救他。
第二,救歸救,但是,仁者不能不計後果地跳到井裡去救。

孔子強調:身為仁者,別人騙你,你是沒有辦法的事,身為仁者,如果你被別人騙了,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孔子強調仁智,愚仁不可取。
子墨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