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的地位

《礼记》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的地位

–丁鼎–

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礼记》一书虽然成书较晚,但却占有无与伦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我们这样说,或许会有人不以为然。理由是经孔子整理并传承下来的儒家经典是“六经”(或“五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文化元典。六经中的《礼》是《仪礼》十七篇,而不是《礼记》。

实际上,认真考察一下我国古代经学史就会发现,在儒家经典文献体系中,就思想价值来说,不仅可以说《礼记》的地位超越了“五经”,而且也可以说《礼记》的地位也超越了“十三经”(《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中的其他十二经。我们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的理由或根据。

一、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天道人伦观念、心性教养的途径和原则等等都在本书中得到全面的阐述和揭示。

我们知道,“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所传授的儒家六经,无不渗透着浓重的“礼”学内容,正如清代著名今文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三礼》中说:“六经之文,皆有礼在其中。六经之义,亦以礼为尤重。“

清末著名古文经学家曹元弼《礼经学》卷四《会通》中也说:“六经同归,其指(旨)在礼。《易》之象,《书》之政,皆礼也。”

现代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由此可见,儒家经典文献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就是“礼”。儒家礼学思想的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三《礼》”,就是《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经典。在“三《礼》”当中,就思想学术价值而言,《礼记》最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

儒家的礼学历来讲究要“陈其数”“知其义”。“数”即是指各种礼节和仪式的具体规定,“义”则是指各种礼节和仪式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三《礼》”中,《仪礼》十七篇所讲述的冠、婚、乡、射、朝、聘、丧、祭等八类礼节,基本上都属于“数”的范畴,主要讲述各类礼节的具体的行为规范。《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记述王室职官制度的著作,按照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个序列,记述了三百多种官职的设置及其职掌。基本上也是属于“陈其数”的范畴。

而《礼记》一书则不仅陈述各种礼的“数”,而且阐释、揭示了各种礼的“义”。《礼记》四十九篇,内容非常繁富,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上至治国方略、社会发展规律,下至家庭伦理规则,在《礼记》中都有专章论述。它集中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因此,就思想学术价值而言,可以说《礼记》在三《礼》之中最为重要。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焦循《礼记补疏·序》所说:“以余论之,《周官》《仪礼》,一代之书也。《礼记》,万世之书也。必先明乎《礼记》,而后可学《周官》《仪礼》。《记》之言曰:‘礼以时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万世制礼之法可矣。”

子墨 202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