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
我们应该重温孔子的谦卑精神。阳明先生曾经说过:“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此病虽贤人亦不能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都是因利益而生,多半在于傲娇而启。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此一“克”字甚是吃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皆是谦卑之呈露。《大易》将谦视为天地鬼神皆肯福佑之美德,揆诸历史,屡验不爽。此谦德,不仅适用于人际之间,而亦适用于国际交往、天人关系。人保持一谦德,将化敌而为友,必逢凶而化吉。其实,国家与国家之间,人类与病毒之间,亦将如是。故《中庸》云:“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灾必及其身。”可不慎乎!否则,陷入民族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窠臼,遗患无穷。
我们应该重温孔子的开放精神。夫子学无常师,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理。自十五志学,至七十从心,终身学习,学未尝已。老子、晏子皆对夫子有所讥讽排挤,而不以为忤,虚心求教,礼敬如一,足见其心量广大,胸次洒然。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是也。今人好以此疆彼界,各守畛域。或因自大而闭关,或因自卑而锁国,闭目塞听,讳疾忌医,令人堪忧。历史证明,国族因开放而获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海纳百川,不捐细流,乃成其大。我辈当思之念之,终身以之。
此时此刻,重温孔子的精神,或许将增益我们的智慧,能够借以点亮文明的灯火,驱除世界上的狭隘、自私、野蛮与残暴,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路漫漫,前途未卜,最好的态度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做好“操之在我”的分内之事。如果我们能够心地更加仁厚,心态更加谦卑,心境更加中和,心胸更加开放,那么智慧就在,力量就在,信心就在,希望就在!《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信哉斯言!
-宋逸民-
習子 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