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26-年初七

新年26-年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又稱「人勝節」或「七元日」,眾人的生日。

正月初七晴天,寓意人壽年豐。漢時東方朔的《佔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正月初七「撈魚生」,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

新年和大家談談「揖禮」
關於拜禮和揖禮

先人行禮與起居方式有關。一直到宋代前,正規場合都多用正坐,就是跽坐。拜禮是源於正坐方式的禮儀,孑遺到今天的跪拜禮可以看出先民席地而居的起居習慣。故此,禮儀按照跪坐與站立可粗分為兩大類,拜與揖。

凡“拜”必先跪坐。《說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說,跪是用以行拜禮的,因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來作“長跪”姿態,才能行拜禮。

“揖”是拱手禮,以站立姿態不需跪拜,禮節較拜禮要輕一些。 《史記·高祖本記》:“酈生不拜,長揖。”《漢書·周勃傳》:天子“至中營,將軍亞夫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所以,揖禮用在較輕的場合,或者作為軍禮相見。

而跪拜禮,因行禮姿勢不同或行禮次數差異,而有不同的名稱,但它們統稱為“拜”。

《周禮·春宮·大祝》中有“九拜”(注意,這是九種拜法,並非後世誤解的拜九次。):“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 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東漢鄭玄注:“奇拜謂一拜也;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當讀為奇偶之奇 ,奇拜,就行一次拜禮;褒拜,就是再拜,行兩次拜禮。古人行禮多用一拜;有時用兩拜,表示更加恭敬。

揖禮也是相見禮的一種,所謂揖,就是抱手為禮。其具體儀節就是,左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併攏,左掌撫托右掌背交叉或平疊,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為禮。

空首——跪拜禮中的“空首”禮:是下 跪後兩手拱合,男子左手壓右手,舉手加額,然後彎腰鞠躬,手觸地或者手與心平,頭順勢觸在手上。因為頭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稱為“空首”,也稱為“拜手”,簡稱為“拜”。它是當時一種通常的禮節,平時行一次空首禮,也稱做“拜”。孫詒讓說:“凡經典男子行禮單言拜者,皆即空首,詳言之則曰拜手,略言之則曰 拜。”(《周禮正義》卷四九)“拜”是一次空首禮,有時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兩次空首禮,就稱為“再拜”。如《儀禮·大射禮》:“公降一等,小臣正辭。賓 升再拜稽首,公答再拜。”

隆重的禮儀為稽首,頓首禮。

頓首——前面動作同空首禮,只是這種頭要輕輕觸地;
稽首——“稽”是留的意思。前面禮節同空首、頓首,頭緩緩觸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後,停留時間較長。
肅拜——是相對較輕的禮節,舉手加額,手向下與心平,頭於半空止。一般是女子行禮,或者軍旅中人)。

關於跪拜禮儀的一些誤解:
很多人認為,“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禮節,並常藉此作為批判封建禮教的有力佐證。實際,三跪九叩並非漢民族傳統禮儀內容。是滿清的禮。


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