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同學:
華夏民族的“龍”思想。
世界各種民族都有某一種動物的崇拜,西方人稱它為“圖騰”。自從中國人失去文化自信,也學洋人用“圖騰” 兩字,而實際上我們沒有“圖騰”思維的。
我們自稱為“龍的傳人”!是有含義的,早在《易》經出現,便提及“龍” ,而當時的“龍”並沒有形象,而是一個含義。
請閲讀《易》經的乾卦彖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清楚説明了,凡是一個人以“雲行雨施”利益人民為志者,就是“龍”。
龍有“形象”,大約是在黃帝時代開始,後來不斷豐富它的“形象” ,以九種動物最好的“象”凑合為一個龍“形”。
很奇怪,當社會把龍畫出—個意境時,往往是當代的反映;兇形則殘暴年代出現,柔溫和諧則國泰民安!
我們不是任何動物“圖騰”,什麽狼、熊、鷹、虎、獅……不是魔,更不會是狂魔/惡魔,而是具備“雲行雨施”為人為民的“龍”—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