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德行无亏过小年 – 董乃強

    一提祭灶,马上联想到民谣“二十三,糖瓜沾”和过“小年”。“小年”系相对大年(农历年)而言,具有“一‘年’之下、诸节之上”的重要地位。之所以如此看重“小年”,全在于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的祭灶。

    古人知晓火能给人提供熟食、温暖、光明、防兽等诸多好处,又能伤害房舍人畜,因此对火既尊崇又畏惧;加上火不容易取得(初民先是利用天火。在发明钻木取火后,每个季节必须钻用“应季”的树木取火、以代替先前以燃烧了一个季度的灶火,谓之“改火”。规定春季钻用榆木、柳木、夏季钻用枣木、杏木、秋季钻用柞木、楢木、冬季钻用槐木、檀木),故而妥善保存火种就成了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因火种长期燃存于灶膛,灶神就成了主掌和保护一家的主神。古人深信灶神要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自己所在的全家人是否勤劳持家、是否德行有亏等等情况,天帝则会根据灶神的考核评语给这家人赐福或降灾。人人都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便把糖瓜汁液涂抹在灶神画像的嘴上、使之张嘴就能说甜言蜜语,然后焚化送其上天,再请一张新的灶神像于除夕之夜供在原位。《论语·八佾》里有关王孙贾向孔子请教俗语“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含义的记载,表明早在西周前期甚至更早,人们“媚于灶”已成民间风习了。

    祭灶的表象是人在灶神前供奉糖瓜清水等祭品并跪叩、焚像,实则是全家人此时对自己一年中德操行为的自律总结。其实,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四民平日都在严格自律。如士子遵照《论语·学而》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求,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相待、老师(师傅)所授知识技艺是否温习照做下传。如农民以俚语“人哄(糊弄)地一时,地哄(糊弄)人一年”告诫自己认真耕作。如商界俗语的“无尖不商”,是说经营谷物买卖的人,如不将斗里粮米堆高出尖、售卖份量十足的米粮,此人就不配经商。再如商家称重使用的称杆上,传说被商祖陶朱公(即儒商范蠡)平分为十六颗星花(即南斗六颗星、北斗七颗星,外加福禄寿三星)以做为商家是否诚信的警示:称份量时少给顾客一两商家会缺福、少给顾客二两商家要缺禄、少给顾客三两商家会折寿。正因为古人如此时刻自律,才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礼仪之邦。

    但仅凭个人的自律还不够,玉皇大帝(天道)还指派灶神对各家各户的行为德操进行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如实汇报。对通过考核之家赐予来年的福祉,考核不合格则降下应遭的祸殃。对世间众人来说,这可是一件关系到全家未来的大事。因此古人对每年的祭灶充满敬畏惶恐,不敢有所秕漏。这也是古人将祭灶日称作“小年”(小过年关)的缘由。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止儒家对世人有行为规范,道家也有《太上老君灶王真经》、佛家亦有《佛说灶王经》的流传,同样予人以行为规范,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人们道德行为自律的重视。清末以后,传统渐衰,人们没有了心法的自我约束,祭灶失去对人德行考核的内涵而加进了戏谑成分,人们也就不知道祭灶日为什么又被称作过“小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