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建设现代家庭教育 – 郭振有

摘要:我国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对治国的作用。家教好,家风正,社会风气、党风就会正。家庭和睦,家人相亲相爱,社会才能和谐。全社会都重视家教了,家庭美德建立了,一代一代人健康成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培育和弘扬起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能实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  家训  家教

一、家庭:国家社会的基本细胞

    我们的古人十分重视齐家对治国的作用。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强调“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还讲:“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中,齐家是排在治国和平天下前面的。家不齐,则国不治,天下不平。中国古人讲“天地君亲师”,也是把家庭教育放在学校教育之前的。

    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是由公民的素质和教养决定的。而一个国家的公民是什么样的,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其中,家庭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段话:“家庭在时间上先于国家,因为在国家存在之先或国家消灭之后都可能养育子女,而只有在人们养育了子女之后才可能有国家,所以父母的职责比公民的职责要求更密切的注意。”他还认为,教育的合理次序应该是:准备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间接自我保全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他把准备做父母的教育排在做公民教育的前面。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收集4000所学校60万儿童数据,撰写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即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得出一个结论: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

    民国时期广东省长朱庆澜写过一本《家庭教育》。他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道染缸。好的家庭教育把孩子染成红的,然后到学校和社会可以红上加红。反之,家庭把孩子染成黑的,学校和社会再要把黑的变成红的就很困难了。胡适先生也说过: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人,是大英雄大豪杰,还是大奸大盗小偷小盗,决定的因素是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制造人类品格的车间和工厂,是决定国民素质的基地。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有基础性、深刻性和长远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 一则外国谚语也说:“推动这个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那只手。”因此,赫胥黎说:“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始。”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显著上升。北京市少管所同志说:这些犯罪青少年的行为在社会,形成在学校,根子在家庭。

二、家训:家庭教育的重要资源

    鲁迅先生说:“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家教,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家教传下来的。古人把他们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保存下来,称之为“家训”或“家诫”。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先民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礼义廉耻、爱家爱国、好学进取、诚信友善、刚柔相济等的思想理念。今天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不能离开这些家训,应该认真地从中汲取营养。

—— 首先重视子女的做人教育。

    古人家教都是把道德品行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要求孩子做好人,做君子。士君子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士是有文化,君子是有道德。道德是第一位的。古人都教孩子读圣贤书,而古代圣贤书的灵魂就是君子之德。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君子的道德要求。如“君子怀德”,“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君子无所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喻于义” ,“君子慎独”,“见利思义”等等。《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提出的性、道、教,《孟子》的一系列思想,都是对君子之道的阐述和发挥。东汉郑玄《戒子》书,要求孩子“勖求君子之道”。诸葛亮《戒子书》要孩子学习“君子之行”。几乎所有家训都体现着对孩子做君子的要求。要求子女以德为邻,善良,仁厚,诚实,谦虚,节俭,忠信笃敬等作为做人的根本。

    特别要指出,中国古代士君子道德的核心是国家观念。《儒行》提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左传》郑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人诽谤而无所畏惧,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 岳母刺字于岳飞之背,要儿子“精忠报国”。林则徐被革职充军到新疆,与家人告别吟诗教育子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这和今天有人讥讽爱国主义,甚至把爱国者说成是“爱国贼”,出现许多奇谈怪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教育孩子要有远大理想。

    古人特别重视人是否有志向。立志是成长的方向和动力。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嵇康说“人无志,非人也。” “有志者事竟成。”诸葛亮《诫子书》强调“非志无以成学。”《诫外甥书》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古人还要求孩子有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地去践行,而不可流于口头。“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而不能“心疲体懈”,“中道而废”。(嵇康《家诫》)左宗棠诫子“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 注重读书学习。

    耕读传家是中国家庭的传统。“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格言联璧》)韩愈作诗劝子韩符读书:“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輿。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曾国藩诫子:“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孔子乃古圣,古人把孔子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孔子最值得学习的品德就是好学。 他平生以“好学”自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笃信好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特别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任何地方都有美质如圣人者,但只有好学才可以为圣人,不学则永远是一个普通的乡人。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三人中善者不善者都是老师,要向善者学习,以不善者为戒。

    所以古代家训几乎都在强调学习。“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增广贤文》)朱柏庐教育子孙“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

—— 强调做人做官要清正廉明。

    《增广贤文》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梁朝徐勉引用古人的话诫子:“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宋代赵鼎《家训笔录》告诫子女:“人之才性,各有短长,固难勉强,但廉勤二字,人人可至。”子女“凡在仕宦”必须“以廉勤为本。”著名的《朱子治家格言》告诫子孙:“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学而优则仕。”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多为做官。但古人十分重视官德的教育,反对为官不廉,“干名要利”。魏明帝时王昶《诫子侄文》说:“鉴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曾国藩告诫子孙:不要求做官发财,“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他甚至不求孩子早日成名,更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他说:“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同,庶可以成大器”。“莫作代代做官之想”。 特别提出“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包拯还曾立下遗言:后世子孙有贪赃枉法者,死后不得埋入祖茔。

    古人的大量家训对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特别有现实指导意义。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不遗父母恶名。”贪官辱长辈之名声,可以说都是不孝之子孙。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吴汝纶《谕儿书》说:“凡为官者,子孙往往无德,以习于骄恣浇薄故也…做官之钱,皆取之百姓,非好钱也。故好官必不爱钱。” 左宗棠诫子:“是佳子弟,能得科名固门闾之庆;子弟不佳,纵得科名亦增耻辱耳。” 古人强调“孝”。宋代大诗人陆游家训说:“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柳玭撰《柳氏家训》告诫子孙不要依仗门第高而骄傲自大。“夫门第高,可畏不可恃。可畏者,立身行己,一事有坠先训,则罪大于他人。虽生可以苟取名位,死何以见祖先于地下。不可恃者,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之所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承世胄者,修己不得不恳,为学不得不坚。”

—— 古人家训还强调“教子要有义方”,

    讲述了很多教育子女科学有效的方法。如,重视早期教育。《周易》讲“蒙以养正”,就是说孩子在蒙童时就要引导他走正路,不走邪路。《颜氏家训》说要“教儿婴孩”,在幼儿“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就要教诲他,“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如果“恣其所欲”,“骄慢已习”,“终为败德”。

    重视儿童时期的习惯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王夫之《示子侄》说:“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其始无端,其终无谓。” 朱熹强调教育孩子要从小事琐事做起:“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朱子家训》要求子女“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孩子学会感恩孝敬。《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虽是小节,但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懂得尊重,能影响人的一生。家庭要引导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无以善小而不为”。

    十分重视“俭以养德”。古人以俭为美德,认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讲“宁固勿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格言联璧》)司马光专门写了《训俭示康》告诫儿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局乡必盗。

    传授读书方法。孔子对儿子就有读《诗》读《礼》之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戒子:“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清代汪帷宪教子读书“贵精不贵多”,“积少以致多”。郑板桥教子“励志勤读”“循序渐进”“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并“分门别类,集成巨册”。“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格言联璧》讲:“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眼界要宽,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唐彪《父师善诱法》集中讲述了如何引导子弟读书、认字、写字的方法。严复与甥女讲学书法的方法等。古人讲的很多读书学习方法并没有过时,至今仍有教益。

    近现代许多伟人,名人如毛泽东、鲁迅、陶行知、陈毅、傅雷、巴金等的家书家训更有许多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教诲。

三、家教,首先是家长的修身

    中国古人讲:“至要莫如教子”。家教、家风,不仅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因此,无论有权势的人还是普通百姓,对教育子女问题都不可轻心,不可任性。

    如何教子?《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前提。《荀子》说:“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就是说,只有修身才能有家国天下。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是造就好的家长。国外有两句谚语: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老师。有学者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亲的手中。

    有专家指出,我们90%以上的家长不合格。许多家长太爱孩子,但太不会爱孩子。娇宠的,粗暴的,放任的,误导的,什么情况都有。家长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不好,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教坏了、带坏了。

    古人都爱子,但 “爱之必以其道”(郑板桥)。对子女之爱须“度之以义”。纯用姑息之爱,反害其子。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儿童。过分的爱是给儿女“最可怕的礼物”,实质就像毒药,结果会毒死孩子。马卡连柯说:“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教育者。”这样只能培养出冷酷无情、毫无心肝的利己主义者。母亲把自己变成儿女的奴仆,儿女就将在母亲劳动的基础上过着主人的生活,造就出“小暴君和压迫者”。

    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道德和人格教育。这些年来,因为家庭教育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令人触目惊心。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以及很多走上错误道路的青少年的教训,包括很多贪腐官员、贪腐家庭的教训都告诉我们:智商、知识、分数、能力等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孩子道德发育不良,精神世界空心化、沙漠化、恶质化,以致理性迷失、坏根形成。要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孩子,让他们走正路。老子讲“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人世间大道本来很宽广,而有人偏好走不正当的小路。贪官刘铁男小时候带儿子刘德成去姥姥家,总是不走大路而串胡同,还教导孩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结果“捷径”成了死路。许多贪官是一家贪腐,这个教训让人警醒。好的家教、家风首先要让孩子守住绿意葱茏的精神天地,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中国人。

    家长要做孩子的楷模。教子之义在于“正子”,正子首先要正其父母。不能设想一个品德不好的父母能育出高尚道德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明灯。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活的教科书。父母对孩子不是正面榜样就是反面榜样,这是不可抗拒的。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改变家长。家长自我修身,做好表率,然后才可能教子齐家。

    马卡连柯说:“父母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家长在家中不是绝对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主人,而只不过是集体中一位年长的、负有责任的成员。家长不能成为家庭中的暴君、利己主义者。家长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活,不使家庭破裂,不使夫妻彼此间的不和睦发展到分裂,把孩子置于最困难的境地。家长最重要的作用是组织好家庭,十分关注家庭里的每一件小事,因为小事每天、每时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母亲的教育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女性。母性和传统妻性的温情在家庭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力量。孩子如果没有女性情感的浸润,他的生命会是枯槁的甚至会有某种病态。儿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王元化先生尖锐地指出:“传统女性的温良和婉贤惠,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应该抛弃的过时的封建的东西,其实是值得珍惜的品性。妇女解放有时是对女子不仁厚,让她们过多承载社会重担;有时则是让她们变得有些令人可怕了。”毛泽东同志说:“女的能一团和气,这个家庭就会兴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妇女要做“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特别有现实的针对性。

    家长教育孩子要与学校保持一致。“没有家庭的协助教育,学校教育是办不下去的。”(陶行知)“教育必须和家庭联系,才能使教育对象受控于教育圈内,按个性发展,塑造成理想的人才。”(美·杜威)“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 很多学校反映,最难教育的不是学生,反而是家长。比如,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私产,只疼爱自己孩子,事事为自己孩子强出头。某大都市一家长,因为郊游后班上贴出的照片,自己孩子的照片少,就一天30个电话给校长,要求辞退这个班主任老师。一个孩子担任音乐会指挥,家长要求让孩子面对观众;演出《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家长都不让自己孩子扮小矮人,只好改为8个白雪公主。某地小学开展触式橄榄球运动,这项运动仅仅触到身体,并无剧烈摔抱动作。但家长认为太暴力、易受伤,不让推广。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重视家庭教育。我国的家庭教育已经创造和积累了经验。但难题还很多。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切实做好。

作者简介:郭振有,国家教育部原副总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教育部关工委原常务副主任。2010年 — 2013年,任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