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齐家”理念与“女学”实践的启示 – 鞠春彦

    摘要:“齐家”是中国传统“修齐治平”理想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关注对我们当前的家庭建设仍有一定借鉴意义。家训是落实齐家理念的重要途径,女学更是基于分工的专门教育。我们应重新检视现代教育体系,让家庭教育进入当代素质教育序列。

    关键词:齐家   家庭建设   女训   分工   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建设和传统文化的新关注。习总书记谈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的确,家庭建设是重要的,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更为重要。本文将回顾中国传统的家庭建设观念,以期通过检索传统“齐家”理想及女学实践,找到有助于当代家庭建设的有益启示。

一、传统的“齐家”理想及实践

    《礼记·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随着时间的推演,这段话被简化为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个人与国家、社会的过渡地带,“齐家”是实现“修齐治平”理想中间环节。

    何谓“齐家”? “门第惟重教育,故曰家法、家教、家风。一切法范风教,均以家为中心[[2]]。”家庭作为个人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最初的社会化训练就在家庭中完成。孩子最先通过家人实现自我认识,形成个性化倾向,接受现实社会规定的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学习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个人成年后正式进入社会,择偶、组建自己的新家庭,生育子女繁衍后代,承担社会继替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即使到了垂暮之年,尽管现代条件下社会养老方式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人们一般也依然在家庭中生活。终老一生,个人受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家庭。不管家庭周期经历怎样的变化,也无论个人生活经历怎样的变故与传奇,人都无法真正隔断与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齐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齐家”首先遵循的是“亲亲”原则,孝悌亲情的贯彻是传统家庭建设的根基。但由于“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3]]”,事业的需要必然会排斥普遍的亲情,所以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除了天然的情感还要讲究负责和服从,要有一定的纪律。又因为这个“绵延性的事业社群[[4]]”所担负的功能是多重的,且血亲与姻亲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尊尊”原则也要贯彻。当然,在“家”的范畴内,“亲亲”“尊尊”的原则往往存在很大的重合性。另外,“齐家”还遵循着实用理性原则,“实用理性乃‘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5]],就是要“以生存合理性来作衡量和决定[[6]]”进行家庭建设。

    那么,传统的“齐家”理想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的呢?历史地看,家训和家法是传统社会实现“齐家”目标最常用的手段。长辈常常会对年轻子孙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家训侧重以教导劝诫为主要手段进行规范,当教化具有惩罚特征并包含强制执行意味时家训就成为家法了。某一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等所做的训示、教诫以至强制性的规范都隶属于这个范畴。其规范的内容包括励志、劝学、修身、处世、治家、慈孝、为政、婚姻等,关注点主要在家庭或家族内部。“若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追溯,则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家训;至殷周时期,家训已相当发达,……如果从家训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殷周时期家训所揭示的每一个方面,几乎已经构成了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是以著述形式出现的中国家训的直接源头。[[7]]”虽然现存殷商以前的所谓家训一般都是后人伪托的,但学者一般认为最早的家训存在于《尚书》中[[8]],周公则是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传统家训在两汉时期定型,以班昭的《女诫》等为代表的文本更是确立了女训的基本框架。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传统家训在隋唐时代进入到成熟阶段,传统家训繁荣于宋元,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清末时传统家训开始发生革命性的现代转向。齐家“即不断唤起亲情自觉;用‘孝悌’经纬家庭人伦秩序;道德修养是根本途径。[[9]] ”在传统社会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家训去实践他们“齐家”的理想。

二、女学与传统家庭建设

    专门针对传统女性的教育被称为“女学”,旧时的女学大多集中在培育女性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和闺门礼仪等,自成一套教育体系。刘向的《列女传》是历史上首部为妇女立传的专史,旨在肯定和重视妇女对于“兴国显家”的作用;隋唐时班昭所著《女诫》已经成为社会上通用的家庭启蒙的教女必备读物。《女诫》、《女论语》、《女范捷录》、《内则》在明代合刻为《闺阁女四书》,并由儒臣王相做注,仿效朱子为男子初学者编订的四书而成。女四书作为有代表性的传统女学教材影响深远,波及日本。女四书与陈宏谋编辑的《教女遗规》在清代影响深远,《新妇谱》和《新妇谱补》则是清末和民间妇教的蓝本。至于散落在各种家训中有关女性教育的文本更难以列举。

    纵观女学的文本,可以看到: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构成的“四行”是后世女性训教文本的核心内容。“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辨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洗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弄,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10]]”“四行”之中,妇德是统帅。长期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直是我们抨击传统女学的重要靶子,并将之视为加在女子身上的枷锁。但我们若从传统社会的家族宗法结构和农业社会分工出发,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并仔细通读女学的文本,我们就可以读出实用理性和生存选择的智慧。

   《周易》云:“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11]]”易经中的“家人”卦阐发的就是“治家”之道。它提出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严女顺”、“阳唱阴随”虽然成为引发后世“男尊女卑”思想的滥觞,但基于自然性别的社会分工在传统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合理性。“男主外女主内”的自然性别分工建立的是一种互惠的协作关系,而协作实际上是“分担一项共同的工作[[12]]”。这项共同的工作就是维持家庭的和睦稳定与绵延发展。“从分工角度,我们找到了人类伦理与生存选择的会合点,找到了女训内容规范的理性基础,也找到了差异之下仍是‘大平等’的公正依据。[[13]]”

    在家族体系中,‘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是女子人生的主要义务,女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此展开。“女主内”并不是要把女子囚禁在家内,女子在家内的位置的确非常重要且不可取代,这正是女学兴起和发展的根基。《女诫》曰:“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正夫妇,首重女德。”百姓家训中也有相类的说辞,如刘氏宗谱中就明确说“妇道乃家之所由盛衰……保我宗嗣,成我家业,咸托于妇,可不慎欤! [[14]] ”著名的浦江郑氏义门规范也明确说,“家之和与不和,皆系妇人之贤否”。另外,如《女范捷录》的“智慧”篇不但明确阐述了女子不必不如男子的思想,并谈到了才德的辩证关系。至于备受诟病的“三从四德”,“四德”也就是“四行”有一定的合理性,“三从”实际上“要求男、女通过社会分工建立一种从属的关系[[15]]”,它表明的是一个女人在其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由男性家长的职业“阶层分工”所决定的现实。“三从”中的“夫死从子”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更不是苛守的教条。以寡妇守节问题为例,成书于明代的《温氏家训》中,温母的意见是不必劝年轻寡妇守节,也不必强令其改嫁,让本人自己做主;但立志守节者就要规矩行为以避免嫌疑,“虽亲子侄兄弟,只可在公堂议事,不得孤召密嘱。寡居有婢仆者,也做明灯往来。[[16]]”传统社会中,女子的人生选择受到了社会条件的限制,但女子在家庭建设的作用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把家庭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以推进现代家庭建设

    对传统“齐家”理念和“女学”实践的回顾旨在重申家庭建设的价值以及对分工为基础的专门教育的省察,这并不代表笔者支持“妇女回家论”和“阶段就业论”的观点。笔者主张将家庭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以推进家庭建设。

    现代社会中不再以男女自然性别为基础进行社会分工,在女权主义的推动下,社会性别更是成为了新议题新旗帜。但现代社会中女性真的解放了吗?诸多的现代职业女性饱受角色冲突的煎熬,不得不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婚不育。现代家庭的某些传统功能真的由社会承接了吗?学校教育能有效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吗?目前来看,当代中国的所谓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还陷在应试教育的窠臼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正致力培训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看不到现有教育体系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安置。无性别差异的、以职业培训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告诉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好职员好公民,却不再关注一个女子要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的天然需求,这是现代教育的缺失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现代社会中,只要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母亲的角色仍然无可替代,传统的“齐家”和“女学”就仍有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新时期的家庭建设必须从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及社会分工开始,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和衔接。素质教育中要加入有关性别差异的教育,以帮助孩子们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职业取向的教育也要给家庭教育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人们在学会职业技能和规范的同时也明了自己为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职责;在进入正规教育序列的同时,家庭教育还要与现代传媒及公益组织等相配合,从社会生活的领域直接推进家庭建设。家庭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不能单纯依靠社会运动推进和家庭成员支撑的系统工程,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共建仍是当代家庭建设必须遵循的大前提,“修齐治平”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依然有效。但“修齐治平”如何完成现代转向,女性解放如何与家庭建设协调统一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深层次问题。

作者简介:鞠春彦,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2] 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版,第248页。

[[3]]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40页。

[[4]] 同上,第41页。

[[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版,第13页。

[[6]] 同上,第78页。

[[7]] 刘剑康:论中国家训的起源——兼论儒学与传统家训的关系,求索,2000(2)。

[[8]]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博士论文,四川大学,2004;拙著:教化与惩戒,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第60页。

[[9]] 刘玉明:儒家“齐家”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探索与争鸣,2007(5)。

[[10]] 刘向:后汉书·列女传。

[[1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302页。

[[12]] 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版,第85页。

[[13]] 拙文:从女训看伦理与生存选择,兰州学刊2007(9)。

[[14]] 毗陵新安刘氏宗谱,1948年本,卷一,乐隐公家劝录。

[[15]] 拙著:教化与惩戒,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版,第192页。

[[16]] 温璜:温母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