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傳 第九章 – 第十六講 – 子墨講義

16大學》傳第九章齊家治國

子墨講義2016/4/25

第九章:齊家治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白話解:

所以說,治好國邦要先能把家庭整治好的道理;家都沒有能力整治管理好,却想去教育別人,能夠達到教育效果,那是沒有的事。

所以君子不必離開家,便能學習到辦理國邦的本事。

在家中對父母長輩行為孝敬,這個美德可以成為尊敬國君(領袖);

在家中對待兄長的悌恭美德,可以是用來對待長輩(的教育);

在家中對待子女的慈愛,可以成為友善對待人民的美德!(然而國之所以事君事長使眾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齊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去聲。

,上聲。

身修,則家可教矣;

孝弟,悌ti,弟弟尊敬哥哥

,指父母愛子女。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

    中華民族的社會組織核心是“家”。

    一個人為了利益決定,有時會橫起心來,置因果於不顧。但是,有了“家”,由於害怕禍延子孫,所以在做壞事時會有畏懼,而略為收斂。

    有些人企圖幹壞事,怕讓父母親蒙羞,因此有所保留。這都是“家”觀念的作用。因此冶家成為修身的動力。

    “家”的成立是夫妻關係,自古以來都講“成家立業”;有了家,男有分,女有歸,宜兄宜弟。

    “家”的完善是在於孝。“孝”這個字是以“子背老”,意思說孩子背著父母,孝順父母。

    從家中人倫來說“父慈子孝”,是三代人的事情,上有父母,養父母孝之以敬;下有子女,教以“孝經” ;自己孝順父母是教育子女孝順的示範。

    “家”安了,解決了社會許許多多的問題—問題兒童出於問題家庭;養兒防老;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孝是三代人的教化,若“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一個老人可以拖垮一家人,因為無法照顧失智老人的自殺和他殺案例越來越多,導致許多悲劇;老年人不僅時時需要照顧,更需要關懷和同情。

    因此此段文章把孝者伸延到,事君事長,服眾教人,確是不虛。

孝:

字形是“老“人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兒子背著老人(父母),就是孝了。

孝養父母,最重要是有一個“敬” ,不然就和養狗養貓一樣了。

有了“敬”,就不在乎“貧窮”或“富有”了;老人吃不多,遊玩不了,所以不必操心,只要一份親情,就比什麼都更珍貴了。

孝:

這個字還包含著“三代人”,我們在中間,上有父母爺爺奶奶,下有子女。

“孝”的完成,是對父母行孝,這是身教,子女看在眼中,他自小受薰陶,“孝”的苗就長在心中。

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老是埋怨孩子不孝。

白居易的燕詩

8孝燕詩

燕诗

白居易的〈燕詩示劉叟〉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

須臾千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羽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整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語譯:
屋樑上有一對飛來飛去的燕子,含著泥在屋椽間搭築巢穴,在巢中生下四隻小燕子。
四隻小燕日夜不停長大,一直在討東西吃;抓蟲並不容易,小燕子永遠吃不飽。
父燕和母燕抓蟲抓到嘴腳受傷,但是內心仍然不覺得疲倦;轉眼之間來來回回巢穴好幾次,依然擔心讓小燕子挨餓。
辛辛苦苦哺育三十天,小燕子逐漸長大,母燕卻日漸消瘦;大燕呢喃教導小燕子,並為牠們刷整羽毛。
等到小燕子羽翼豐滿,帶領牠們飛上庭中的樹枝;小燕子一展翅飛翔就不再回頭,隨著風四處飛散。
雌燕和雄燕在空中飛來飛去呼喚著,喊到聲音都沒了,卻喚不回小燕子;回到空盪盪的巢穴,整夜不停哀鳴。
燕子啊燕子,你們不應該如此悲傷,應該好好自我反省,想想你們還是雛鳥的時候,振翅高飛背離父母的時候,
那時父母心中對你們的思念,現在你們應該知道了吧!

劉叟這個人年輕時背棄父母,
後來他兒子也離他遠去,劉叟非常傷心,
白居易藉這首詩個訴劉叟,
當年他背棄父母時,父母一定也是這麼傷心,
整首詩的主旨在告誡世人要孝順父母。

有“孝”心的人,是心地“感恩”“善良”的人

一、

對上的父母行孝,可以伸延到“老吾人及人之老”,會對長輩有尊敬心。所以說“孝者事居也”可以為領導工作。

二、

行孝的人,就能夠“悌”,“孝悌”是相連的,兄弟姐妹相親相愛,就是“兄友弟恭”,所以這兒講“弟者,所以事長也”可以和眾人合作相處,辦事團結了。

三、孝者、對待子女就有“慈”心。

  “慈”是父對待子女的態度,不望回報,就是“慈”了,和西方的“愛”有不同。

    “慈”能伸延到“幼吾幼及人之幼”了。所以這兒講“慈者,所以使眾也”!有慈心的人,自然可以愛護人民;愛護人民,就如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

    所以我們稱好官為“父母官”。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

白話解:

《尚書‧周書‧康誥》說:“愛護子民,就如保護初生的嬰孩,如果真誠地抱着這樣的態度,雖然沒有達到,卻也離開不遠了!所有女人從來不是先學會養育孩子之後,才去出嫁的(此乃指女者有天生母性也)。

赤子,嬰孩。

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 叔的話,意思是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護嬰孩一樣。

心誠求之,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了。

,zhong去聲,達到目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孩子,兄弟姐妹的關係是天賦的,就是自然,本來如是的“道”理。保持這個原則,就是“赤子之心” 。所以才有一句“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之說。天賦的,就是本能會的。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白話解:

一個家庭推展“仁”風,全國“仁”便建立起來;一個家推動“禮讓”,一國就會形成有禮讓精神;一個人心中貪婪,背違天道,那麼國家必定禍亂叢生。治理國邦的關鍵就在這兒。這就可說一句(不當)的話可以敗壞大事,一個人可以安邦定國的道理了!

一人,謂君也。

,發動所由也。本指弩箭上的發動機關,引申指關鍵。

,音奮fen。敗,壞。覆敗也。此言教成于國之效。

    這段話說明個人的力量可以擴大,地位越高,影響越大。

    今天把這個“力量”形容為磁場。

    孔學研究會就是以這個道理來建設。一個人開始於“成功不在於我”的精神,就能漸漸地吸引到同志向的人到來–“龍從雲,虎從風” 。正能量的人多了,形成大的正磁場。當能量巨大時,到來的人都會受益。這句就是話講得很明白了。

    個人由於心向正確,開始一時難免有困難,由於心正,一定能破除邪難。“一正勝萬邪”“一燈破除萬年暗”

由這一段話,可以轉到我們團體“孔學研究會”。

教育具備教化作用,是最大“功德”!

一個人受到教育,或有道德的,性格好了,善性開發了!

~他會對待好“家”,影響了家人,善擴大了。

~家人、朋友,不斷會擴大。一村、社會、國家。

*因此功德無限量擴大、增加了。

不會講課者,也可以創造“教育功德”

~叫朋友來上課,勸朋友行善。

~為教育活動出錢,把錢化為教育功德。

~為教育活動,出力來化為教育功德。

從這個論點的反面來分析:

~阻止、或影響別人學習(來學習),有損功德。

~破壞別人辦學習活動,更損功德。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

白話解:

古代聖王堯、舜用仁道來治理(統治)天下,人民也跟着講仁道;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紂用殘暴手段治國,結果人民就跟着行以暴孽回饋回去;所以君王(統治者)頒頌的命令,和他們自己實際行為呈相反,民眾就不會聽從他的!

堯舜,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兩位領袖,即堯帝和舜帝,是聖君的代表。

,同“率”,率領,統帥。

,jie,夏代最后一位君王。暴君的代表。

,即殷紂王,商代最后一位君王。暴君的代表。

,去聲。

    以正導正,以邪則導邪,這是必然現象。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白話解:

所以,君子(有德行的領導人)首先要先求諸自己具備美好的德行,然後再去要求別人也落實德行;自己沒有了惡劣言行,然後才能批評別人的不是,要求他糾正。假如自身藏着“沒有推己及人不符合‘忠恕’之道”,却告訴別人按着這個去修行,這是沒有成功的機會的,所以把邦國治理好,先要能把家管理好。(子曰:己身正,不令而從,己身不正,雖令不從。)

~ 此又承上文一人定國而言。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喻,曉也。

:“之于”的合音。

:即恕道。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 別人去做,這种推己及人,將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學所倡導的恕道。

:使別人明白。

一個貪贓枉法的領導人,卻去叫年青人守法守禮,那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執法無作為的國家,一定盜竊流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家為中心。家是社會的組織核心。

把家管好,是夫妻的責任   

一、丈夫:富潤屋,找錢養家。   

二、妻子:宜家;妻子嫁到一個家庭去,她的責任是“宜兄宜弟”

~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便有這樣的寫法“女人嫁了,要做宜兄宜弟的工作”。

~宜兄宜弟:就是負責把丈夫家中的叔叔伯伯、兄弟姐妹、治理的和和諧諧,友友愛愛。

~要做到這一點,女人要學習良好的品格、豐富的知識與能力。好像“桃的豐碩、甜美”—-桃之夭夭。

好像“其葉蓁蓁”,有很青翠的葉子(知識、品格)

     假如一個人,有能力“宜兄宜弟”,他就可以治理國家人,因為他會“宜兄宜弟”地教導國民。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白話解:

《詩經‧周南;桃夭》說:“桃花盛開鮮豔映人,桃葉茂盛婀娜飄逸;如是的女子出嫁,使家人上上下下和睦相處”。能夠讓家人都和平相愛,那麼他就可以教育國人了!

詩云,引自《詩經‧周南‧桃夭》

夭夭,yao平聲,鮮嫩,美麗,好貌。

蓁蓁,zhen音臻,茂盛的樣子,美盛貌。興也。

之子,這個(之)女子(子)于歸,指女子出嫁。

,婦人謂嫁曰歸。

,猶善也。

    女子予歸的最大責任是“宜其家人”。所以她本身要像桃樹一般培養了厚德能力,才不會給夫家帶來災難。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白話解:

《詩經‧小雅‧蓼蕭》寫道:“兄弟之間和睦友愛”,能夠兄弟姐妹相親相愛和睦溫馨,這就可以用來教導國人了。

    在外工作,做生意,許多不愉快的能量纏滿身心。回家時,莫把它帶進“家”之中,就留在門外,快快樂樂安安祥祥的心情與家人相處,這就是“正能量”的傳染,很快就“家和萬事興了”!明早上班,才把“煩惱”在門外背著走。

    家事安寧,是由正能量建造的。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白話解:

《詩經‧曹風‧疴鳩》:“自己的禮儀沒有錯失(很守禮),可以統治四方的人民(指邦國)”,一個人(領導人)身為父親、或當人子女、或當兄弟、或是弟弟,其行為美德是足以讓別人學習效法,那麼一國的民眾才會效法他。這就是要治好邦國,首先要齊家。

,儀表,儀容。

,te,差錯。差也。


    一個人有威儀,可以服眾;可以成為模範。感召力是如此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