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一講 – 子墨講義

小學與大學

子墨講義2016/4/25

四種學校規模

    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現代的教育制度不同,在孔子那時候和之前的學校有四種規模:

1.家有

    最早“塾” shú的記載是在商朝,殷墟出土卜辭中提到 “”,商代的塾還不是兒童教育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清朝學人顧震福的研究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後來塾成為學校的名稱。古代鄉村以二十五家為“閭”,同住在一村,巷的最前進口,門内東西兩側的堂屋,童蒙讀書識字於此。“塾”是小型的“學校”。

    “私塾”和古代的“塾”不同 ,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是私人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的民間私學教育場所。清代學塾相當普遍,有聘師在家中教讀,稱坐館或家塾;地方上宗族聘師教學,稱村塾、族塾;私人設館教學,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學生自五六歲至二十歲都有,有者規模多達數十人。私塾程度高低全看教師的水平。

2.黨有

    dǎng五百家為所設學校稱為xiáng,為塾之進階。庠序:古代鄉校,泛指學校。《说文》: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儀禮·鄉射禮》注。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3.術有

    一萬二千五百家為,術設,又為庠之進階。

    術:shù,《說文》邑中道也。《集韻》音燧。六鄕之外地。一曰道也,通作遂。《管子·度地篇》百家爲里,里十爲術,術十爲州。

    序:xù,古代地方州黨的學校,庠再上一層為序。東西牆也。

《說文》東西牆也。

《書·顧命》西序東向。

《釋宮》曰。東西牆謂之序。按堂上以東西牆爲介。

禮經謂階上序端之南曰序南。謂正堂近序之處曰東序、西序。古假杼爲序。

周禮、儀禮序字注多釋爲次弟是也。

4.國有

    國:國都。學:有如今時的大學,為全國最高學府,收納各地晉升優選之學子。

小學

    當我們提到“大學”時便會想到“小學”,這兒的“大學” 不是我們的“大學學校”,“小學”也不是我們的“小學學校” 。

    “小學”有兩個部份。“小孩子之學” ,最常引用的教學是朱柏廬(1617~1688)所著《朱子家訓》亦稱《治家格言》。

小孩子四歲五歲就可以灑掃、應對、進退

“灑掃”灑水掃地。掃地連掃把都不會拿,拿掃把揮舞,把灰塵揚得滿天飛,如何掃才能掃得乾淨,且灰塵最少,是要教導的!抹桌上灰塵轉身抹到牆上,“灑掃”是指做家務,是心靈手巧的訓練,是培養感恩的教育。

“應對”是與人接洽對答。態度要得體,回答要恰當,因人、因地、因時合乎禮節,今時的兒童教育要由見面稱呼開始學。

“進退”好像說客人來,晚輩進茶進果時,進必趨(快),退必遲(慢),而且退時屁股不可朝向客人舉一動都得合乎禮節,不輕浮、不莽撞,是待客之禮。到了親友家,該站該坐?站在哪裡?坐在哪裡?一件東西該拿不該拿?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進退之間都要教育。

    以上三件都是作人最基本的規矩。古代兒童教育都如此要求子弟,先確立了禮貌典範,才進一步學問。有小學的基礎,再學四書,必收事半功倍的成效。

學問上的小學釋義

    這個義的“小學”是對古代語言文字學的稱謂,音韻學(釋音)、文字學(釋形)、訓詁學(釋義)三種學問。

    西漢劉歆《七略•六藝略》提出“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 、小九部學,必讀的書籍。包括講述文字的“六書”的學習內容。

    “六書”這一名稱,最早見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六書學說不會遲於戰國末年。

   文字“六書” ,漢代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式歸納成的六種類型。六書說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漢字的形體構造分為內部結構和外形結構兩部分。內部結構指漢字的構造方法,或稱造字方法,傳統叫做六書:

象形:文字起源之一為圖畫,文字創始之初,有圖畫文字的過渡,也就是:象形是圖畫文字的遺留與發展,也就是把符號所代語素意義或詞語意義所指涉的事物的視覺化形狀描畫出來的構形方法。視覺化圖形,是象形的特徵。

指事:學者把指事字分為兩大類:「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如《說文解字》「上,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下,底也。指事。」便是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

會意: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功」字,即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形聲:許慎:「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從早期聲字的來源看,它們不但不是表音性的產物,而且明顯是漢字頑強堅持表意性的結構。用加聲符來強化象形文字的方法之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是因為這種做法沒有增加信息,與表意文字的性質不相適應。而其他幾類形聲增加的都是意義信息,聲符是因為加義符被動轉化而成的。所以,形聲字是以義符為綱的。當形聲字的聲義結合的格局形成後,也有一些字是由一個義符和一個音符合成的,這種形聲字也是以義符為綱的,以音符作為區別作用的。」

轉註:轉注有不同的解釋:一是“形轉”,二是“義轉”,三是“音轉”。

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裏有的詞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一些難以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表達的概念,往往使用假借之法,使該概念不致於無字可寫。如虛詞「焉」,代詞「其」等字,本來各有自己的本義,但這些虛詞、代詞,難以用上述各造字方法來創造對應的漢字,於是先人只好假借這些字來表達此等概念。

小學的演變

    漢代的小學包括文字學的內容。隋唐時期小學納入了音韻;五代加入書法、書品;北宋時期加上訓詁學、蒙學、禮儀的。

音韻學

在中文語境中,音韻學往往特指漢語音韻學。音韻學研究語音在某個語言中作用的情況,以及其系統。與語音學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研究的面向大不相同。音韻學,是針對某一語言作語音系統的分析。一般來說,目前學界談到漢語音韻學,其內含並不是針對漢語所做的音韻學,而是漢語的歷史語言學。

文字學

文字學,語言學的一個部門。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起源,發展,性質,體系,文字的形,音,義的關係,正字法以及個別文字演變的情況。文字學知識有助於改進和改革文字,為無文字的語言創製文字;對古文字的瞭解有助於歷史科學的研究。漢字歷史悠久,結構複雜,因此文字學在中國特別發達。

訓詁學訓詁學(「詁」音同「古」)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也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像。他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