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講義2016/4/25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六治思:止、定、靜、安、慮、得。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
大學:太學,太含泰,今讀大。
太學之道:大人之學在於知“道” ;學“道”
教人以“安身立命”,講人之“生命意義”
三綱領:
明明德: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21章)。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熟之,養之,履之。
:“德”是“道”之性,兩者不可分,故把道形容為“明德” ;“德”理所當然含藏在“道”之中。
新民:“親民、新民”;令民更新,對民親親,故教化人民皆能明“明德”。
止於至善:朱注是: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本末以物言,終始以事言。
“止於至善”:自己明明德,又令人民(他)也明明德,我和他皆能明明德,這就是“至善” ;我他皆得“道”是為至善圓滿。
自身建立五段思維工夫:
如何明德呢?--修煉功夫有六個步驟:
止:知止。朱注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所以“止”字,是止於極處而堅守不移的意思。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此為職責止處。
若基於“止於至善” 和“格物致知” ,“止”則是生命的意義目標,即為:我明明德,他明明德,我他皆明明德之“道”了。人生以此為終極目標,以下個五步伐自然而成。
定:有這麽一個極其崇尚的志向,人生方向就肯定不移;不只是靜坐“定”功,而是生命的方向不昏迷。
靜:靜是心不妄動。生命不會無方,有定向,不動搖;堅毅不散,含不變不幻意。
安:安是所處而安,能泰安地進行,不浮躁,不被妄念擊退。
慮:思考專一不邪,所思所慮唯如是目標為依歸。(精進)
得:得是得其道果,(履)處事精詳所止,必然達到目的。
八條目:
格物:格,詳細分析。物,宇宙萬物。詳細分析宇宙萬物:萬物皆相互感通,“道”性一體 → 各正性命 → 性命存存 → 保合太和 → 萬國咸寧;“道”性之德唯“好生”。明白萬物此真相,必起敬畏、憫恤生,意念因此而誠懇,心自然會端正,才會去修身,進而齊家,能家家和諧,國必治,天下可以太平。(這是因為天下人皆能明明德,知“道”)。
致知:明白宇宙的真相,萬物皆相互感通。
誠意:虔誠,誠懇意念,因敬畏故。
正心:心不歪斜,憐憫之端。
修身:做個有道德的人,有才幹才不可怕。德潤身。
齊家:把家庭理好,家(父子)乃人倫之始。富潤屋。
治國:把國家治好,建設國泰民安。
平天下:天下明明德,則太平。 這個物質文明時代,人心皆為器物所御,若無所敬畏,將比洪水猛獸更可怕,只說“修齊治平”,不談“格知誠心”,道德必然墮落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