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富文 5) 生活儒學—談「從師」「受業」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5) 生活儒學—談「從師」「受業」

談到「從師」和「受業」到底應該怎樣解釋?其實可以分開講:就從師說,它的層面指的當是「由前人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努力」:而就受業說,它的層面又在「由前人的努力來培養我的智慧」。由前人和我,我和前人做一劃分,便明顯看出老師和弟子的分別。

就第一層面說,前人的智慧指的仍是古賢流傳的作品,那些作品又是人人必讀的書,這些書顯然經過許多人的驗證,換句話說,它是經過千錘的冶鍊,所以書的理解不必懷疑也無須懷疑,你相信它,它就帶著你走,給你指引人生正確的方向。因此,讀古書,就同於接近飽學的老師一般,要用虔敬的心來從師問學,書中的老師就是教導你智慧的前人,跟隨著前人的腳步,一步一步向前
走就能走出平坦的大路。

以傳統經文說,前人提出的讀書法,都要人「存大體,玩經文。」大體,是經典:經文,是文獻。存和玩是動詞,「存」在把心定住,專一不旁騖:「玩」在仔細思索,找出好的理路,二者都是讀書重要的法門。

心定了,就不受雜念或外在環境誘引,順著前人腳步進入知識的領域:而仔細思量了,就能判別其中的條理,找到讀書的方向,心定又肯用思,就能探得知識的堂奧,咀嚼書籍的芬芳。

https://fb.watch/n8Tss56bXb/?mibextid=Nif5oz
子墨轉摘 202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