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3) 生活儒學—談讀書
就智慧和努力說,平常人大都認為智慧屬於天賦,努力則是自我的期勉,所以努力在於盡力,天賦就不能強求,這說法是否一定正確就很難說了。
說起來人的智慧往往很難自知,舉個例說,好比人們到山中採礦,山中的礦當然不是人們一看就知,須經過專家勘測,再經過方法採擷,最後又經過鍛鍊,才能得到好的礦產。
人不也如此,雖是天才,有好的天賦,也要像採礦般的勘測、擷
取、鍛鍊,最後才能成材,否則只憑空講講總難自圓其說。
美國愛迪生所說:「天才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和一分的靈感。」雖然有些誇飾,卻還是實情。
當然,智慧有它的廣度,也有它的深度,這說明人的聰明不一定僅限在一方面,科學研究是這樣講,文學史學哲學及藝術等人文學科也應該這樣講。
深度廣度是隨人的歷練而推延,人要達到何等境界其實很難預測,因此,人能順著智慧從頭到尾好好努力,最後才能盡得他的才幹,也才能完成他的理想。
談到做學問的偉大處,其實很簡明,所重就在教人能發現自我的潛能,由潛能而智慧,進而達到發揮才能的境地。
反過來說,如果人沒有將自我的潛能充分發揮,智慧無法充分發揮,就無法展現他的才能,顯然前者明達、後者淡化,明達就能凸顯更多的才能和智慧。
要才能達到美善,如前所說,九十九分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努力還是需要智慧指導才能纔能適時適性展現。
好比〈論語學而篇〉所講:「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學習不去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不去學習,就會危疑而不安。
如把「學」當作努力講,「思」當作智慧講,那「學而不思」便等同於只知用功,卻沒有智慧運轉,學習進益還是不大:要如「思而不學」,那是僅憑智慧只有努力,收穫必然甚少。必也智慧和努力相輔相成收效才大。
https://fb.watch/n8Tf4F99kS/?mibextid=Nif5oz
子墨 轉摘 202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