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田心-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田心-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出自《朱子语类·学六·持守》。
原文为“问:‘敬何以用工?’
曰:‘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朱子语类》是宋代大儒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这里,当被弟子问到如何在“敬”上下功夫时,朱熹的回答是要想做到“敬”,便要在内做到不妄思,即心中没有胡思乱想,在外做到不妄动,即行动上没有非分之举。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孔子很早就有类似的表述。
《论语》记载,当颜回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做到“仁”时,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
追求仁道完全在于自己,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如何能够克制、约束自己?就应从视、听、言、行做起,从日常行为上着力,时刻自省自律、遵守规矩,做到不妄思、不妄动。

内无妄思是外无妄动之基。
“身之主宰便是心。”人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生发于心。

清人龚自珍曾言:“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又言:“心无力者,谓之庸人。”“胜寸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若想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就要慎独慎初慎微慎欲。

相反,“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切腐化、变质莫不是首先由心性堕落、欲望泛滥开始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因为严格律己、抵御诱惑而名垂青史的榜样,也有不少因为心性被欲望所惑而身败名裂的教训。
心中有天地,方能不为外物侵。

苏轼曾在《赤壁赋》中记载了自己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他的一生,始终对富贵名利泰然处之,不仅跳出了个人得失的小圈子,更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与明月清风同在同乐,一切超然物外的高度。

苏轼在赴任陕西的路上,他吟诵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欣然;

被贬至黄州,他书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

在湿热蛮荒的儋州,他展现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释然……有了这样的情怀与境界,这样宽阔的胸襟、坚定的意志,任何威武磨难、富贵贫贱、荣辱毁誉便都不能摇动己心。

習子 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