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

俗语: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老祖宗说透人性,道尽社会现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孝观念就非常深厚,身为儿女更加需要理解父母含辛茹苦,而在晚年之时,能够让父母不在劳累、颐养天年是我们的责任之一,而这正是孝文化的体现。

但是在生活当中却有这么一俗语在流传,叫做”老人招人嫌,死后欠三年”。

向来以尊重老人、孝敬老人为美德的民族,为何会出现”老人招人嫌”的现象呢?

老人招人嫌

这句俗语前半部分老人招人嫌的意思是说,人到老了之后就会遭到子女的嫌弃,其实不管是贫穷的家庭还是富裕的家庭,到最后就会嫌弃老人这一点,却基本大致相同。

虽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这种不孝顺老人就是不对的,是有违做人基本原则的。

在当时的古代社会,技术比较落后,生产力也不高,等到人老了,自然就得在家里面了,长时间这样的白吃白喝,时间一长,就会感到厌倦。再加上那时候战乱频繁,很多人都是没办法吃饱饭的,又怎么能去照顾家里面的老年人呢?

这句俗语下半句是死后前三年,究竟是啥意思呢?

死后欠三年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在说,父母的一生都是为了儿女,我们是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的。

在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民间有家中尊亲去世,需守孝三年的说法,而在三年守孝未满之前,只能在家守孝,不能有任何娱乐和交际,从而以示哀思,但是这样的”守孝”方式,因为守孝时间太长,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而且古人认为在”守孝”期间,不能婚宴、夫妻不能同房、不能生子等,因为尊亲去世心情应该是悲痛的,如若守孝之人在这期间心安理得的享受美食和娱乐方式,那么会被认为是不孝之举,所以就有了”死后欠三年”的说法了。

在古人看来,乌鸦尚能反哺,羔羊尚能跪乳,身为儿女,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要对他们好一点,别再死后去守孝三年,已经毫无意义,可见,老祖宗留下的俗语里面,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多听听多学习老祖宗的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

老人言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都是我们的祖辈们受过苦、交过了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智慧,让我们无法不去敬畏。听老人言,是一种智慧寻根。

習子 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