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怎樣養成的?(林沛理)
據調查,一個成年人每天平均所做大大小小的決定多達三萬五千個。
這些決定引致的後果不一,可以無關緊要,也可以生死攸關。
人若沒有養成習慣,每天要做的決定必然更多。
這勢必影響他的判斷力,因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後果可以非常嚴重。
西諺有云:「別為小事心煩」。
同樣道理,我們不用為已成常規、慣例和指定動作的事情傷腦筋做決定,只需找習慣代勞。
管理學有個概念叫「micromanage」,指管理層連最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插手,結果見木不見林(can’t see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不想弄到自己身心俱疲,就不要做自己日常生活的「微觀管理員」(micromanager),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關鍵是「良好」二字。
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近乎條件反射地自然展開、實踐和完成。
腦袋不會因為習慣對我們不利而發出停止執行的指令,它根本不會花精神分辨習慣的好壞。
對寫作教練來說,這意味著他除了要做一件困難的事情(幫助學生養成寫作的好習慣),還要做一件更困難的事情——幫助學生戒掉寫作的壞習慣。
有謂養成習慣只需二十一天。
只需連續三星期重覆做同一套指定動作,小朋友就會習慣每天早上起床後刷牙,成人會習慣開車前先繫上安全帶。
也有研究發現,養成一個要運用若干體力和意志力的習慣平均需要六十六天,
例如每天跑步或做仰臥起坐之類的運動。
不管是二十一天、六十六天還是更長的時間,好習慣的培養都是值得的,因為一生受用。
試想想,只需持之以恆三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就可以確保在某件事情上終生都會做正確的決定,這不是太划算的投資嗎?
不管需時多久,習慣總是由三個步驟周而復始連接而成。
第一步是腦部收到提示(cue)進入「自動駕駛狀態」,隨即展開一套熟極而流的固定動作(routine),
第二步,第三步是從實踐習慣中得到獎勵與回報(reward)。
舉個例,很多人每天下班回到家裏,開燈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開電視,然後坐在沙發上拿著遙控器無意識地轉換頻道(channel surfing)。
在這個過程中,開燈是「提示」,
開電視和轉換頻道是「固定動作」(routine),
從開電視和轉換頻道中得到鬆弛和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是「回報」和「獎賞」(reward)。
子墨20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