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富文 10) 生活儒學—讀書「專」「通」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10) 生活儒學—讀書「專」「通」

在讀書的過程中,有「專」、「通」二者,專是專精,通是兼通,二者相互更易,卻不會矛盾。以讀傳統書為例,如只讀〝論語〞,那是專精,讀〝論語〞又看〝詩經〞,那是兼通:又如專讀義理的作品,那是專精:義理作品之外,又探討考據、辭章,那是兼通,看出專與通並沒有明顯差別。

再寬廣的說,讀經學,要讀五經、十三經,兼要通漢、宋作品:讀史學,史料之外,兼要通制度、經濟、宗教,地理及社會:讀文學,作家之外,兼要通詩賦詞曲及駢散文,諸子作品也是如此。

合起來說,學問入門,就是要先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作品專心研讀,然後就相近作品圓周式的研讀,會發現所讀不僅得其廣度也得其深度,而最重要的,又在於你是否能靜得下心來努力用功。

https://fb.watch/n8TypG91ZA/?mibextid=Nif5oz

子墨轉摘 2023.10.5

楊錦富文 9) 生活儒學—讀書 用心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9) 生活儒學—讀書 用心

「用心」是讀書的要訣,但讀的書要有選擇,前人講讀書最好看完一本再看另外一本,這當然不錯,只是在短暫的歲月裡,如果頁數多的書,化費的時間自然就多,等看完了後面,前面也忘記了,所以基本上,仍建議事前先瀏覽,就目錄章節中,看看那些較重要的先拿來看,之外,在從相近書籍中,選擇意義相近的內容作一比較,這樣讀去效果或許更好。

今如用現況作證,就好比許多光線聚焦在一個點,不同的光線有不同的折射,可以從不同的折射中作一比較分析,最後找到相同的光圈做一探討,對光的理解將更清楚。

談到天賦,聰明才智各有不同,有些人領悟力強,那是聰明;有些人領悟力弱,那是稍愚,但聰明的人不要太自信,認為一定強過他人:稍愚的人也不要自卑,認為一定比不過他人,只要肯努力,一旦豁然,稍愚的人還是可以得到成功的,如同前面講的劣馬走了十天走到了目的地,牠的成功就在不停止。

所以愚者劣者不要菲薄自己,肯定凡努力必有成就,未來仍有好的希望好的前途。

https://fb.watch/n8TxFdziI5/?mibextid=Nif5oz

子墨轉摘 2023.10.3

楊錦富文 5) 生活儒學—談「從師」「受業」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5) 生活儒學—談「從師」「受業」

談到「從師」和「受業」到底應該怎樣解釋?其實可以分開講:就從師說,它的層面指的當是「由前人的智慧來指導自己的努力」:而就受業說,它的層面又在「由前人的努力來培養我的智慧」。由前人和我,我和前人做一劃分,便明顯看出老師和弟子的分別。

就第一層面說,前人的智慧指的仍是古賢流傳的作品,那些作品又是人人必讀的書,這些書顯然經過許多人的驗證,換句話說,它是經過千錘的冶鍊,所以書的理解不必懷疑也無須懷疑,你相信它,它就帶著你走,給你指引人生正確的方向。因此,讀古書,就同於接近飽學的老師一般,要用虔敬的心來從師問學,書中的老師就是教導你智慧的前人,跟隨著前人的腳步,一步一步向前
走就能走出平坦的大路。

以傳統經文說,前人提出的讀書法,都要人「存大體,玩經文。」大體,是經典:經文,是文獻。存和玩是動詞,「存」在把心定住,專一不旁騖:「玩」在仔細思索,找出好的理路,二者都是讀書重要的法門。

心定了,就不受雜念或外在環境誘引,順著前人腳步進入知識的領域:而仔細思量了,就能判別其中的條理,找到讀書的方向,心定又肯用思,就能探得知識的堂奧,咀嚼書籍的芬芳。


https://fb.watch/n8Tss56bXb/?mibextid=Nif5oz

子墨轉摘 2023.10.1

生活儒學—談讀書 楊錦富文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3) 生活儒學—談讀書

就智慧和努力說,平常人大都認為智慧屬於天賦,努力則是自我的期勉,所以努力在於盡力,天賦就不能強求,這說法是否一定正確就很難說了。

說起來人的智慧往往很難自知,舉個例說,好比人們到山中採礦,山中的礦當然不是人們一看就知,須經過專家勘測,再經過方法採擷,最後又經過鍛鍊,才能得到好的礦產。

人不也如此,雖是天才,有好的天賦,也要像採礦般的勘測、擷
取、鍛鍊,最後才能成材,否則只憑空講講總難自圓其說。

美國愛迪生所說:「天才是九十九分的努力和一分的靈感。」雖然有些誇飾,卻還是實情。

當然,智慧有它的廣度,也有它的深度,這說明人的聰明不一定僅限在一方面,科學研究是這樣講,文學史學哲學及藝術等人文學科也應該這樣講。
深度廣度是隨人的歷練而推延,人要達到何等境界其實很難預測,因此,人能順著智慧從頭到尾好好努力,最後才能盡得他的才幹,也才能完成他的理想。

談到做學問的偉大處,其實很簡明,所重就在教人能發現自我的潛能,由潛能而智慧,進而達到發揮才能的境地。

反過來說,如果人沒有將自我的潛能充分發揮,智慧無法充分發揮,就無法展現他的才能,顯然前者明達、後者淡化,明達就能凸顯更多的才能和智慧。

要才能達到美善,如前所說,九十九分的努力是必要的,但努力還是需要智慧指導才能纔能適時適性展現。

好比〈論語學而篇〉所講:「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學習不去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不去學習,就會危疑而不安。

如把「學」當作努力講,「思」當作智慧講,那「學而不思」便等同於只知用功,卻沒有智慧運轉,學習進益還是不大:要如「思而不學」,那是僅憑智慧只有努力,收穫必然甚少。必也智慧和努力相輔相成收效才大。
https://fb.watch/n8Tf4F99kS/?mibextid=Nif5oz
子墨 轉摘 2023.9.19

楊錦富文 生活儒學:「學術」「師道」

孔研會·夫子書院
楊錦富文
生活儒學:「學術」「師道」

「學術」、「師道」雖是不同的詞語,但合起來,彼此仍有其連接性。

讀書一詞,古語稱為「做學問」,今稱作「愛讀書」,做學問也好,愛讀書也好,都是勤於研讀的意思。

談到做學問,具備的條件仍不離「智慧」和「努力」。就前者說,比如欣賞或批評人的學問成就,都會用「充滿智慧」的話去稱讚:但對於用心學問的後進,通常也都用「努力進取」去鼓勵。
所以〈論語子罕篇〉子貢稱孔子,說孔子「固天縱之將聖」,講孔子本來就是上天要賜予的聖人,所以具備了聖人的智慧,這是從天份去讚美。

而〈荀子勸學篇〉講:「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說能力差的馬走了十天,仍然能夠到達目的地,牠的成功在於不停止。

又如〈中庸〉講;「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說別人發一分的力量,自己要發百分的力量;別人發十分的力量,自己要發千分的力量,兩者都是從努力上去稱讚的。由此看來,智慧和努力的確是做學問的重要條件。

子墨轉摘 202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