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儒”的创立人

孔子不是“儒”的创立人

“儒”是周公创立的,孔子是“儒”的集大成者

其一:论语雍也篇中记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句话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呢?就是在孔子眼中,当时的“儒”,存在两种类型,即:君子型“儒”,小人型“儒”。

如果按近代以来有儒教一说而言,即存在君子型儒教派和小人型儒教派。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何“教”,创立人说自己的弟子学生中不排除有小人,或者直接说肯定有小人,这符合人性逻辑。但认为创立人会说自己的弟子学生已分为了君子型教派和小人型教派,这等于说创立人承认自己培养了一批君子型弟子学生,又培养了一批小人型弟子学生。这是不符合人性逻辑的。

事实上,全世界不论什么“教”,都是在创立人离世后才有教派之分的。

所以子谓子夏的这句话,明白无误的表明,孔子不是“儒”的创立人。

其二:如果孔子是“儒”的创立人,就一定会向弟子学生论述“儒”的性质。就像对君子的论述一样。但论语中没有 关于“儒”的性质的论述。

其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没有任何一人一家说孔子创立了“儒”。到了董仲舒时,也只是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而没有提到“儒”。

以上三条充分说明孔子不是“儒”的创立人。

虽然孔子不是“儒”的创立人,但孔子是“儒”的集大成者。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归纳了在“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的时代孔子的成就:“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所以我们可以说:儒不等于孔子,而孔子可以代表儒。

習子 2022-08-23

孔子行教

孔子行教

“孔子大约在三十岁时,开始收徒讲学。在中国教育史上,他是首位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四十多年的、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

他有弟子三千人、得意门生七十二人。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是‘有类’的,就是说,只有少数貴富的人有授受教育的权利。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框。

孔子的学生只要献上‘束脩’作为见面礼,就可以随孔子读书。孔子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渊、冉求,卫国的子夏、子贡,宋国的司马耕,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秦国戎族的秦祖。

从出身来说,有貴富的人出身的孟懿子和南宫适,有贫贱出身的冉壅,有商人出身的子贡,还有梁父大盗颜涿聚。”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上的创新,真了不起。而‘因材施教’也是孔子教学中的独特方法。”文教授评论说。

子墨 2022-08-13

孔子的精神

孔子的精神

尽管历经千年,孔子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虚心地重温一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孔子,用仁爱之心、虔敬之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点燃了文明的薪火,形塑了华夏的品格。

曾几何时,我们关闭了心扉,将孔子拒之门外;我们举起了板斧,将文明连根折断。我们曾经傲慢地以为,拥有了科技,不再需要人文;站在现代,不再需要传统。然而,我们错了。知识当然是力量,可一旦力量用错了方向,后果无法想象。因此,让我们回首25个世纪,去重温孔子精神,也许是有必要的。

我们应该重温孔子的仁爱精神。那是一颗与佛陀、苏格拉底等一样博大的心灵,胸怀天下,心系苍生。

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反对苛政,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倡导仁者爱人,珍视血缘亲情,重视人伦德性。他从生生之德中看到美善,他在克己复礼中彰显仁德。他赞美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他推崇“恭己正南面而已”的“无为而治”,他向往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王道大同,而这背后,其所念兹在兹的无非是博施济众,天下归仁。

我们应该重温孔子的中和精神。夫子温良恭俭让,气象中和,宛如天地。夫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兼收并蓄,广似河海。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文质彬彬,智勇双全;进退得宜,动静有常。于传统,必言信而好古,实为寓作于述;于现实,多有批评讽谏,实出悯惜之意。

今人戾气充塞,怨懑弥漫,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何所致祥?如能心态平和,行事中庸,以此处人己物我之际,天地鬼神之间,方能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即便存在冲突仇恨,然“仇必和而解”。中和之义大矣哉!故《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宋逸民-

子墨 2022-08-10

孔子的家人

孔子的家人

孔子十七岁之前丧母,守丧满三年,于是完婚成家。孔子在十九岁时到达宋国,迎娶他的夫人亓官氏,《史记索隐》也作并官氏。

关于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史书记载很少,但是由于《礼记·檀弓》中孔鲤为母亲服丧和孔子曾孙孔白不为出母服丧这两段记载,于是有孔子出妻的说法。

《礼记·檀弓》记载孔鲤在其母去世后一年仍在哭(“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孔子认为超过礼制了,孔鲤于是除服。
为母服丧本为三年,“期”(ji)就是服丧一年。

孔白(子上)不为死去的母亲服丧。门人问孔伋(子思):“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认为这里的“先君子”是孔子,是说孔子为出母服丧;但是在孔鲤为母服丧的注疏里,他又认为孔鲤是为出母服丧。

宋代以后,又有“先君子”为子思之父孔鲤的说法。

根据《仪礼·丧服》中“期者,父在为母,妻,出妻之子为母”,“期”分为三种情况:父亲健在为母亲,出妻的儿子为母亲,还有为自己妻子服丧也是一年,亦称为“期”。

孔鲤不是因为父亲出妻,而是父亲健在为母亲服丧超过一年,也会被孔子认为超过礼制。所以,孔子出妻之论,只是千年后孔颖达已降的学者的推测甚至误读,并非历史的定论。

公元前532年,即鲁昭公十年,孔子的妻子亓官氏夫人为孔子生下一个男孩。鲁昭公得知这个情况后,派人赐给孔子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谢国君的赐礼,把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贶就是赐予的意思。
孔子的儿子孔鲤同样在文献里记载不多。

《论语·季氏》里有“孔鲤过庭”的故事。

孔子的弟子陈亢问孔鲤是否在孔子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教导。孔鲤说没有,一次他趋步走过庭院,孔子站在那里,问他是否学诗、学礼,然后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言”是指交际言辞得体,“立”是指在社会上立身。

陈亢于是说“问一得三”,知道了学诗、学礼的意义,而且知道夫子没有偏爱自己的儿子。而孔子的后人以“诗礼传家”的典故作为自己的家训。孔鲤享年五十岁,在孔子七十岁时去世。留下一个儿子就是述圣子思(孔伋)。

孔子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他的弟子公冶长。公冶长虽然进过牢狱,但是孔子认为他并没有犯罪,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孔子和他的庶兄孟皮关系也不错,孟皮的儿子孔忠后来成为孔子的弟子。

孔子作为季氏属下的委吏(仓库管理员),同时好学不倦,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娶妻一年后,他儿子出生时,鲁国国君也对他表示祝贺,说明他在二十岁时已经成为鲁国的知名人士。

習子 2022-06-15

孔子的姓氏

孔子的姓氏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成年后,娶的是宋国亓官氏。
周人有同姓不婚的传统,周代的姓氏就是区别婚姻。
孔子是殷商后裔,他的姓是子姓,为商朝的国姓。
孔是他这一支脉的“氏”。
比如鲁国、晋国的国君都是姬姓,属于天子的同宗,他们之间不能互相通婚。
鲁国的国君一般娶齐国、宋国等国君的公主,齐国国君为姜姓,宋国国君为子姓,就是同姓不婚的传统。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男子以氏冠于名前,比如孔丘、管仲(齐国卿)、赵武(晋国卿)、屈建(楚国令尹),孔、管、赵、屈都是氏,他们的姓分别是子、姬、嬴、芈。而女子则是把排行、国号、死后以谥号冠于姓之前来称呼。
比如鲁庄公的母亲为文姜,赵武的母亲为庄姬,两人分别是姜姓、姬姓。
而春秋后期随着宗法制的瓦解,许多贵族沦为士乃至庶民,旧有的姓氏区别逐渐混同,到战国秦汉,姓与氏逐渐合一。
比如秦昭襄王的舅舅芈戎,芈是姓不是氏,就不再以男子称氏不称姓的规矩称呼。
孔子的夫人亓官氏,也应为她父亲的氏,而家族的姓不详。

習子 2022-06-13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 2574 週年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孔學研究會年年都會舉辦「三獻禮」祭孔。
今天是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紀念日。

孔誕大祭定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而不是西曆9月28日(孔子出世,未有西曆。

國民政府據孔氏家譜記錄,《史記》“魯襄公二十二年”和《穀梁傳》的“十月庚子日”,就是“魯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再根據“三正說”把周正“十月”改為夏正“八月”,把日干“庚子”換算成數字紀日“二十七日”,“魯襄公二十二年夏 正八月二十七”。

國民政府也定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為教師節,請曆法及考據專家把它換算為公曆9月28日(採用的是格里曆)。

夏曆八月二十七日這個日子也不準確,倘待曆法家研究。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七日2021.10.3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5)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5)

孔學研究會年年都會舉辦「三獻禮」祭孔。
後天是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紀念日。
由於疫情影響,明天早上10:00am在書院舉行簡單祭禮 。

孔子晚年回魯國
孔子為了推廣仁政,56離開魯國顛沛流離14年週遊列國。

在西元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整理古經。

在西元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
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
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告季孫」,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西元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
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孔子一生:「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五日2021.10.1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4)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4)

孔子的青少年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地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

• 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
• 孔子的母親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孔母的鄰居曼父之母,告訴孔子叔梁紇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

• 19歲時孔子為魯國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
• 19歲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 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
• 魯昭公十七年,郯國國君郯子訪魯[19]。郯子博學多才,27歲的孔子慕名拜見。韓愈《師說》有語:「孔子師郯子。」孔子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四日2021.9.30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3)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3)
孔子的相貌
孔子出生,相貌奇持「首上圩頂」,名「丘」,即是來源於此的說法。

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

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

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據中國度量衡條,西周一尺約19.1公分,八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約186公分;戰國時期為一尺23.1公分,十寸為一尺,則孔子身高為221.76公分。以魯尺當遵循周禮而言,則《孔子世家》所載之九尺六寸,當為186公分。)被後世稱為「長人」,這是孔子父親的遺傳。據《左傳•襄公十年》曾記載:孟獻子曾稱讚孔子父親叔梁紇能力舉城門,說:「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像老虎一樣有力氣』的人。」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三日2021.9.29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 2574 週年 (2)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2)
孔子為魯國人,遠祖是殷商王室,武王克殷後,他的祖先分封到宋國。

其十六世祖是殷商帝乙,十五世祖為宋國第二任國君宋公仲,十二世祖是宋前閔公,十一世祖弗父何讓位給弟宋厲公,拜為宋國上卿。七世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定居,作魯國的大夫。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為鄒邑大夫。
叔梁紇與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
叔梁紇在七十二歲時三度娶妻,娶了十八歲的顏徵在,由於男女年齡差距太太不合當時婚姻禮制,史書稱為「野合」。
魯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生下孔丘。顏徵在曾私下到尼丘山祭祀尼丘山神以求子,故取名丘,字仲尼。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二日2021.9.28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 2574 週年 (1)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西元前551年,推算為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卒於前479,年壽73歲。後人視孔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晚年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是華夏民二千五百年來的思想主流。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

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于師襄。
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時有名學者,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
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
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曾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未受到重用,遂回到魯國,不再求仕,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

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宣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二日20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