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这位被人称做伊帕尔汗的维吾尔族女子,是清朝乾隆的一位嫔妃。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关于她的传说。一百多年来,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诗文、编成了多种小说戏剧,于流传中更增添了几分神奇色彩。
相传最广的说法是:乾隆年间,新疆南部的回部首领霍集占率众起事,反抗满清统治。霍集占有一位极其美丽的妻子,身上散发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香气,人们都称她为香妃。香妃聪慧善舞,在霍集占的反清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后因清兵大军开到,霍集占势孤力单,兵败被杀;香妃被清军生俘,送往京师。乾隆皇帝因其美貌纳为嫔妃,还专门在西苑(今中南海)南海的南岸为她修筑了一座楼宇居住,赐名宝月楼。香妃入住宝月楼后,平日与宫女游玩嬉笑,神色自若。但每逢乾隆皇帝到来,便脸作怒容,不发一语。乾隆皇帝想要亲近她,她就从内衣中抽出匕首相对。乾隆无法近身,只得命太监宫女加意服侍,等待香妃回心转意。皇太后听说此事,深怕乾隆皇帝被香妃刺杀,就趁乾隆皇帝到天坛祭天时召见香妃,并将其缢死。乾隆皇帝哀恸过后,旨令把香妃尸体用上好的棺木盛殓,并派一千多军兵将灵柩从北京运回她的故乡新疆喀什,还在那里为她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陵墓,即香妃墓。
传说中的霍集占被视为反抗满清统治的民族英雄,香妃则以她对本民族和对霍集占的忠贞而广受赞颂。
但是,这相传百多年的说法却由于1979年河北遵化马兰峪清东陵中容妃墓的自然坍塌而发生了变化。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们经过数年艰苦的工作,用出土实物和史籍记载反复对照考证后,证实了香妃原来就是乾隆皇帝宠幸的容妃。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容妃诞生在新疆南部叶尔羌(今莎车县)的阿里和卓(“和卓”是当地人对伊斯兰教上层人士的尊称)家里,据说她从小特别喜爱沙枣花,到屋外也总爱在沙枣树下玩耍,久而久之身上就被浸润上了一股清馨的沙枣花香,因此乡亲们都亲切地叫她伊帕尔汗(“伊帕尔”是形容麝香的香味之意)。伊帕尔汗刚刚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父亲阿里和卓就去世了,从此她便跟随兄长图尔都生活。
这时,新疆北部的准噶尔部少数贵族上层,为了无止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时不时地发动反抗满清的叛乱。为壮大反叛的声威,他们一面勾结北方有侵略野心的沙皇俄国,一面煽动和裹挟居住在新疆的各个民族和部落。他们担心有的部落不听号令,便把这些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女作为人质集中扣押到北疆伊犁。当时在南疆叶尔羌掌权的是伊帕尔汗的远方伯父玛罕木特和卓,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大和卓木布拉敦(或作波罗尼都)、小和卓木霍集占,也都被准噶尔部拘禁在伊犁。清朝派出大军,平息了准噶尔部的叛乱,释放了所有人质,还特地派兵护送大和卓木布拉敦返回南疆叶尔羌,统辖旧部,并让小和卓木霍集占留在伊犁管理北疆的“回部”事宜。但霍集占对满清此举并不感恩图报,反而私自逃回家乡英吉沙尔(叶尔羌城与喀什城之间的小镇),与兄长布拉敦密谋,趁清军战后尚未休整和准噶尔部元气大伤之机,发动反清叛乱,割据称王。霍集占自称“巴图尔汗”(意为英勇、强悍的君主),举旗起事。
在大小和卓木公开叛乱前,霍集占曾亲到伊帕尔汗家中,劝说他们共同起兵反清,但遭到伊帕尔汗叔叔额色尹、兄长图尔都、表兄玛木特异口同声地拒绝。伊帕尔汗闻听此事也十分气愤,指责大小和卓木是在恩将仇报。霍集占在伊帕尔汗家碰了钉子,又羞又恼,悻悻离去,行前扬言要以武力来对付伊帕尔汗一家。为了不卷入这场分裂祖国的可耻战争,伊帕尔汗跟着哥哥图尔都、叔叔额色尹和表哥玛木特,悄悄地迁离富饶的故乡叶尔羌,避往天山之北的柯尔克孜地区。
大小卓和木叛清之后,在其实力范围内横征暴敛,又以重刑逼迫百姓加入叛军,搞得耕地荒废、畜群散落,刚刚安定下来的南疆又开始动荡,刚刚恢复了的生产又遭破坏,百姓怨声载道。乾隆皇帝得知南疆闹事,十分震怒,即命令驻扎在乌鲁木齐的大将军兆惠为定边将军,火速率兵南下平定叛乱。兆惠接旨,马上带兵赶往南疆,不料被叛军重重包围,一连困了三个月;清军给养不继、地理不熟,极难突围,形势十分危急。
移居在柯尔克孜地区的颜色尹、图尔都、玛木特获悉平叛清军被围困并面临着覆没的危险时,急忙劝说当地的布鲁特骑兵去袭击大小卓木的根据地英吉沙尔,同时又派人与兆惠取得联系。叛军得知布鲁特人攻击大本营,连忙后撤,兆惠大军趁机突围冲杀,在当地厌恶大小卓和木叛乱的回部百姓支持下连战连捷,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大卓和木布拉敦死于乱军,小卓和木霍集占仓皇逃到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被巴达克山部族擒杀,“函首军门”“宣示中外”。
平叛捷报传到北京,乾隆皇帝十分高兴,特地诏请主动协助平叛的额色尹、图尔都、玛木特等回部上层人士进京定居。于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伊帕尔汗离开故乡,随同哥哥和叔父一起入京。他们受到了满清政府的隆重接待,额色尹、图尔都、玛木特都被封赏授爵,赐给住宅;伊帕尔汗则表示愿意侍奉给回族地区带来和平的乾隆皇帝,进了后宫,被封为“和贵人”。
乾隆皇帝十分尊重伊帕尔汗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允她在宫中穿戴回族服饰,并赐回部厨师给她做饭,带她外出巡游时也单独赏赐她素净的食品。怕她思念故乡,特许她随时可以到宝月楼上游玩。宝月楼紧邻宫墙,墙外不远就是高大的清真寺和回部人在京的聚居地,伊帕尔汗凭窗眺望,就像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乾隆皇帝还把自己身边的一位满族女子苏德香(巴朗),赐给伊帕尔汗的哥哥图尔都做妻子。
两年后,伊帕尔汗被晋封为“容嫔”。容嫔在乾隆身边,为协调满清中央政府与新疆的地方关系,为处理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事务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更加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宠爱和敬重。乾隆皇帝还经常带她到承德行宫避暑、去木兰围场狩猎。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容嫔也在同行之列。南巡后两年,乾隆又奉皇太后懿旨,册封容嫔为容妃。后来皇后去世,乾隆决定不再续立皇后,容妃的地位在宫中逐年升高。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到盛京(今沈阳)拜谒清太祖的福陵,所带嫔妃六人中,容妃名列第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她不幸染病身亡,时年五十五岁。容妃去世之后,乾隆皇帝特地命人在她厚重的棺椁上用金漆书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上的一段话:“以安拉的名义……”。棺木上的这些回部文字,到今天还清晰可辨。
关于图尔都的妻子,在新疆也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香妃和他的哥哥图尔都都相继去世后,香妃的嫂子、图尔都的满族妻子苏德香,手扶兄妹两人的灵柩回到新疆喀什。灵柩入土,她便在墓旁搭座小房子居住守护。细心的苏德香看到当地百姓因饮水都很混浊,故而时常生病的状况,便独自在香妃墓前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塘。她引水注满坑塘静置,待泥沙沉淀、池水澄清后,她就请百姓们都到塘边来取用池中洁净的水。这就是现今新疆喀什阿巴和加陵墓前那口大池塘的由来。人们饮用了洁净的水后,健康状况好了许多。苏德香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她去世后,当地百姓按回部礼仪,把她安葬在香妃和图尔都的墓旁。
伊帕尔汗的史实和苏德香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渴望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所做的努力和美好的愿望。
(本文原载《古今著名妇女人物》,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另附注:《香妃》资料集,于善浦董乃强编,书目文
献出版社1985年版。此资料集出版后,台湾姜龙昭先生即
连著《香妃考证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香妃考证研究续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版两书,指我名姓要与我相辩;我已编出《〈香妃〉续集》应辩,并以本文置于首篇,但至今都没有找见愿出版此书的出版社。是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