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蒙教育
1.什么是童蒙教育
①童蒙教育的定义
什么是“童蒙”——
《周易•上经》第四卦:蒙卦,下坎上艮。其卦辞曰:“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童蒙,吉。”
《周易•彖传》:“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易•序卦传》:“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
按《周易》的解说,蒙昧:即知识尚未开通。童蒙:指年幼无知之人。养:即养育、教育、教养。
古代男子20岁左右(《国语》说16、7岁,《礼记》说20岁)行冠礼(即戴三次帽子:缁布冠[黑布帽]、皮弁、爵弁)、取字,表示从此成年。女子15岁行笄礼(垂发改换为发髻,插笄)、取字,表示此后为成人。冠礼、笄礼以前均称“童”。0至14岁为幼童、15岁以上为成童。(2002年6月2日《北京晨报》说在国际上习惯将0至18岁的孩子统称为儿童,18岁以上是成年人,为与国际接轨,北京市已采纳了这种称呼方式,即“青少年”概念要淡出。“五四”时期开始有了“少年”“青年”的叫法,是西化的一种表现。)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最大的人文关怀。没有教育就没有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教育划分为“大学”和“小学”两段。大学指以15岁以上成童和成人为教育对象的“大人之学”,目的是造就“治国、平天下”之材;小学指以14岁以下幼童为教育对象的“小童之学”,着重对小儿进行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训练,即开通认知与行为准则的启蒙,也就是对其进行立足于社会与做人的训练。这与现代教育学语言体系不同——现代小学指专为学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而设的学校,小学教育指国民教育体系中低层次的基础教育。
启蒙,即开启人生智慧的教育。(古代是专指幼童教育,现今扩大为开启某一方面知识的教育,如国学启蒙。)
这里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即不仅是儒家重视教育,春秋战时的众多学派也都重视教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搞影射史学,硬说儒家实行的教育虚伪反动,而法家推行的教育才是进步的。其实,儒家和法家都极重视教育,只不过出发点有所不同:孔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即人人都具有怜悯之心、恻隐之心等等“善端”,“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则是开启和提升这种善端,使之发扬光大,成君子、成圣人。先儒后法的法家鼻祖荀子在其《劝学篇》中提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矫正,用学习让人改恶从善,不使之成为“禽兽”而为完美无缺的人。(西方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荀子)可见重视教育的不只是某一个学派,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②童蒙教育的作用
对孩子——增长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到做人行为准则,准备融入社会,学会生存和生活。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对社会——补充了成员和推进力、增进群体和谐、维系家国、提高国民素质(童蒙教育实际上是亲子教育,父母从中也受益)、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对文化事业——传统得以传承。
2.童蒙教育的理论、实践、教材
理论——中国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教学活动,而且特别重视童蒙教育。
原因:①“正本”、“慎始”:《大戴礼记•保傅》中引用《周易》里的话说:“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让孩子人生有一个好的开始。
②《周易•彖传》:“蒙以养正,圣功也。” 启蒙、养正、入圣是为原则和目的。为了造就社会所需的合格后备力量。
实践——《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上古时25家为闾,闾门侧之堂曰塾,老人坐堂以自己的生活、劳动知识教授求教之人,故名家塾。
童蒙教育主要是通过私学进行(官学教育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育,故蒙养便需由私学承担,有家教、坐馆、家塾、义塾4种形式)。汉代的蒙学,一般称“书馆”或“学馆”,教师称“书师”。那时已开始创设“义学”。宋元明清各代,皆有此类初级阶段的私学,使用乡校、小学、冬学、村塾等名称。为年龄较大,程度较高的学生而设的私学,则有“经馆”和“书院”等名称。
童蒙教育的教学程序。一般为①先生与家长协商安排教育计划,②培养幼童生活常规,如卧、坐、行走姿势、长辈召见及求见长辈的礼节、养成卫生习惯等,
③培养志向(“抓周”即观察幼童志向),鼓励行善积德,培育诚实无欺、礼让等品德,④进行早期知识教育。是遁序渐进的。如元代程端礼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即是一部著名的家塾教学计划。
教材——蒙学教材门类繁多,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①基础知识综合类,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文字蒙求》以及各种《字书》《杂字》等,以认读生字词为主;②伦理道德、处世哲学类,如《菜根谭》、《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③历史知识类,如《叙古千文》(宋胡寅编)、《五字鉴》(明李廷机编)、《历代蒙求》(元陈栎编)等;④名物、典故、声律类,如《声律启蒙》、《蒙求》、《龙文鞭影》(明萧良有撰、杨臣诤增订,清李晖吉、徐灒续)、《幼学琼林》等。这是为了给作诗作文作准备的;⑤诗歌类,如《神童诗》(宋汪洙编)、《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⑥阅读作文类,如《文章正宗》(宋真德秀编)、《文章轨范》(宋谢枋得编)、《古文观止》、《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等;⑦教育史文献类(相当今天的教师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条例、教学方法等,是教学经验总结和传承,如朱熹的《小学》、元许衡的《小学大义》、明王守仁的《训蒙教约》、明吕坤的《蒙养礼》、《社学要略》、清王筠的《教童子法》、章学诚的《论课蒙学文法》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蒙学教材是将基础的知识汇集在一起,或综合,或专门一种以类相从的教科书。以《三字经》为例,这部蒙学读物在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因其文字简洁,概括性强,在短短千余字的篇幅中,包容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先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再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全篇段落分明,结构谨严。所以自问世以来,取代了原有的蒙学教材,迅速在各地流传开来。《三字经》往往用几句话就概括一事或一物,如讲乐器的“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讲家庭关系的“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叙史部分最为简明扼要,如介绍汉魏六朝历史说:“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将公元220年到581年这360年的历史用几句话便叙述得脉络清晰。所谓包括“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入门书,被称为“袖里通鉴纲目”。199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定的《儿童道德丛书》中。
3.中国童蒙教育的优良传统
①优良传统
总的特点——突出道德教育。即: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人之初,性本善”);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首孝悌,次见闻”);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形式(《蒙养礼•展书》:“展书无湿指,无撮甲,书常远人身六七寸,无卷边,无折角,无污痕,无乱批点。”);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目的(使儿童从小于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分而叙之——“蒙以养正”(即以正道、正直、正心教养儿童。前提是父母自身的正道、正直、正心,才能“教以正”)。
“守以常”(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因幼儿无分析、思考和判断力,只能靠从外部灌输正确思想)。
“信而勿诳”(曾子外出,其妻诳孩子说父亲外出是给他买猪肉吃。曾子回家后知道此事,便将家中肥猪杀掉给孩子吃)。
“早喻教”(注重对幼儿的早期教育。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结论:“脑科学最新进展表明,改善婴幼儿抚养条件并进行早期教育,不仅能促进正常孩子的智力发育,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因围产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
严慈相济、教爱相辅(反对溺爱子女“偏疼不得偏疼计”, 适度磨难[逆境、失败]对子女成长有利,美国斯坦福大学实验证明)。
顺其性情、激发兴趣(注重环境的影响和感化,如孟母三迁;王阳明:“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诗歌,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
“量资循序、随其分限所及”(循序渐进,如《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佩革,女佩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夕,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年而冠始学礼。”)。
保教并重(戒饱暖、节嗜食、任啼哭、绝惊扰、避险物)。
“易子而教”(怕自己教授子女有溺爱、原宥之心,故主张互相交换教育对方的子女,以严格训练)。
办义塾(给予穷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
“行教化”(即普及文化知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乡村私塾即是该村的文化教育中心)。
②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
这里主要谈对幼儿的教育要坚持使用母语教学——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的情境下,西方强势文化以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横扫全球。东方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逐渐被边缘化,甚至丧失了本民族传统文字语言。一些国家、民族在实行言语文字改革的旗号下,走向西化,造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断裂,年青一代根本看不懂本国、本民族古代语言文字、经典文本、史事记载。我国也有去母语(如2004年上海的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禁说母语,只有丁肇中是使用母语发言的唯一一人)、去汉字化(如有的电视屏幕上的字幕都是英文)的倾向。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民族精神是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传承的,如果这个载体一但丧失,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之魂就会随之沦丧、民族之根就会随之枯萎。因此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里写得非常清楚: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彻底放弃母语。我国教育自清末以来全盘西化之后,就把外文教学当做了一项重要课程。教育家董渭川在1948年他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书中回忆说:“民初,我在一个县城里进小学,每周有7小时的洋文;后来进了中学,洋文更是主要科目。并且那时常听人说,……一个中国青年,中文尽可不通,而洋文非学不可。……北伐之后,对此问题稍有觉悟,而在小学内废除洋文,中学也改为选修;抗战期间又曾一度明令初中不必修洋文;可是到今天,不光在中学里依然必修,而且沿海一带许多小学还在教洋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对是否有必要开设外文教学和应开设多少课时的质疑声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研究发现:人脑有两个语言功能区,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它与脑中的运动区相连,因此语言记忆主要靠“运动”。华人学习汉语就要多看、多写、多说,靠看、写、说这样的运动来记忆。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它与听力区相邻,因此语言记忆主要靠营造一个语言环境,西方人学习英语则是用进行听、说的练习来进行记忆。中国人长年使用前脑的“布鲁卡区”而使它十分发达,致使后脑的“威尔尼克区”功能极弱。近年来,报纸上时有幼儿园孩子会说流利英语而不会讲中国话的报导,我们决不应该让这种现象蔓延扩大下去了。台湾幼教专家认为学前教育阶段是学习母语的最关键时期,因此台湾幼儿园将废止双语教学,“以免影响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
记录语言的是文字。中国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国的汉字和许多少数民族文字的造字都源于图画,而图画既展现形象、又表达意思,经过千百年不断加工浓缩而成的方块汉字就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里正蕴含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即我们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一点连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都看出来了,他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毛的简化汉字一方面是便于扫除文盲,另一方面则是切断传统。(现在大街小巷学校工厂,甚至儿童玩具的包装上到处都写着许多中国人不认识、外国人看不懂的洋文。如我们将“厕所”译作W.C.,西方人就看不懂,因为他们称厕所为Toilet。)
一般来说,在人的大脑这个处理器中,大脑两半球高度专业化,左脑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功能,右脑以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为主要功能。因此,在识、读只用字母拼音表义的英文和说英语时,人的大脑左颞叶活跃,以使用逻辑思维把一个个字母汇成单词。而在在识、读由语音、字形、语义组成的方块汉字和说汉语时,人的大脑左、右颞叶一起活跃,以便把用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该字词的“义”与用形象思维处理过的该字词的“形”综合起来。这项英国研究人员得出的科研结果不仅说明了英文字母属于单脑文字、方块汉字是复脑文字,更证实了认、读方块汉字和说汉语有利于强化大脑,对幼儿的成长大有好处。
【附录:在互联网上,用英文书写的内容约占95%,用法文的占3%,用其他语种的共占2%,用中文书写的内容只占千分之几。意味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被剥夺了在网上使用自己母语的权利。而中文网站只占1%。
2010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宣布:简、繁体“中国”域名国际申请已通过互联网名称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的快速通道评审,预计2010年8月在全球启用。意味着中文顶级域名“.中国”已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互联网英文独霸时代正式终结。】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重要与必要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心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无论父母文化水平高低,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做个有益于国有益于家的人。但一些父母并不太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子女放任自流,有的则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学校老师。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教自己子女做人以立足于社会,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三字经》中才说“养不教,父之过”,明代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写的《祭孟母文》中才有“子之圣即母之圣”的感慨;再说,一般认为学校教育是精英教育,一次小孟子逃学(即不愿接受精英教育)回家,孟母正坐在织布机前织布,她得知儿子逃学便拿起剪刀把刚织到一半的布剪断,平心静气地对小孟子说:你读书和我织布都不能半途而废,如今你逃学就和我断机杼一样,最终都是一事无成。小孟子接受了母亲的教诲,从此坚持学习,终成一代大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孟子可以随时逃离精英教育,但无论如何也逃不出孟母及时、恰当、有效的家庭教育,可见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互为支撑,才能让我们的子女真正成人、成材。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是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国家这样百多年地围剿自己民族的文化教育,总认为我们自己的传统家庭教育不行,但又因找不到合适的家庭教育模式而深感困惑。另一个是外国强势文化教育的干涉与渗透:如时任美国战略情报局高级职员的费正清于1943年上书美国国务院说:“为了美华文化关系,我们必须反对孔学,因为它含有侵略性质。”又如初撰于1951年、现已解密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机密手册》中“对付中国之十条诫令”里就有专门针对青少年教育的四条:
“尽量用物资来引诱败坏他们青年,鼓励他们渺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的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的刻苦耐劳的精神。”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作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美国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我们成功的一半。”
“一定要把他们(中国)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音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再如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国家安全计划顾问的亨廷顿宣称:儒教是新时期人类自由的“大敌”,“最虚伪的儒教文化是西方价值观的死对头”。还有,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迎接2000年的讲话中公开宣布,“为了美国的利益,美国要去改造这个世界,而不是让这个世界去改造它。”等等。
这些强势文化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破坏和对中国下一代争夺的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做父母的认真思索:我们是否还应该使用西方人的理论来评论我们自己对子女教养的正误对错?
我们的传统家庭教育(即对子女的教养)已起到了下述作用:
①家庭和睦,子女健康(包含体育、德育两方面)成长。
②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孟子:“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要每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具备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国之长存在于家庭。歌词中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有传统[精神、习俗等等]的承传)
我们不能把这种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继续否定下去了。为了孩子的未来,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位父母都应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把家庭教育这件大事抓好。
2、家庭教育,父母要教给子女什么?
①实施家庭教育的时间中西是不一样的,西方约在0—18岁,中国会持续一辈子。这是因为西方认为子女到了18岁就可以脱离家庭进入社会(基督教义认为子女都是耶和华神的,人间家庭不过是代为照料,子女一进入成年就必须回到耶和华神那里去,即交还给耶和华神),中国则认为子女一辈子长不大。
②实施家庭教育的目的中西是相同的,即都在按照本国本民族的标准和价值观来塑造子女。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那么“人生”是什么,中国词典的释文是:“人生是指人的生存以及全部的生活经历。”(也有人表述为:“人生是汲取精华的过程”)而美国教科书则写:“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前几年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为了找到好工作现在就要做的20件事”的文章,其中第8件事是:“别按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第13件事是:“上表演课。美国社会整个就是个舞台。从教授、政治家、企业总裁,到律师、将军、记者,不会表演就很难出头。”可见对于“人生”,中国重视人的生存和生活经历,美国重视人在世间的表演。
③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重在父母教子女怎样做人,即为人处事之道。“为人”是自我修养,“处事”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里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几句,既是为学之道,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原则。
西方教育产生于工业化社会,人整天与没有生命冷冰冰的机器和不停运转的流水线传送带打交道,自己似乎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征服自然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因而教育就特别重视传授与自然斗争的知识;中国教育产生于农业社会,植根于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命系统之中,而生命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因而教育就特别重视传授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然的道理,也就是以道德教育为主。一般而言,家庭教育也不应以智育为主。这是因为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教给孩子更多的文化知识;也有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得很快,例如每10年就有50%的自然科学知识会因陈旧而被淘汰,家长原有的知识还没有来得及更新,而子女所学已经超出父母所知了。个别特殊家庭则不同,如数学家祖冲之的家教就侧重于数学,以致他的儿子祖暅长大成人后也成为了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这里着重谈谈儿童读经。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现象:10多年前,北京和个别城市的一些民间团体开始小范围地组织儿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甚至《论语》的某些段落,但立刻就遭到了社会上某些人士的猛烈抨击。他们抬出民国初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所发“废止读经”的训令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救救孩子”的“呐喊”,到处散发文章,竭力反对儿童读经。
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教育家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文中就已指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家叶圣陶在《经典常谈》重印时进而谈到:“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1995年3月,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第八届全会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我们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一年后,1996年7月8日赵朴初致信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在此存亡续绝之际,我和其他八位老人发出了‘建立幼儿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这一呼吁得到铁映、岚清两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深表感谢。………两年前发出紧急呼吁时,夏衍老人还在世。如今夏老故去,冰心、曹禺身体都很衰弱。我们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希望您们能让我们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在这之后,如北京圣陶实验学校、北京安定门国学馆、湖南长沙诺贝尔摇篮幼儿园、安徽省教育厅等一些国家事业单位也开始试行经典诵读活动。高等教育出版社也适时推出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系列教材。据2008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6000万少年儿童参与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蓬勃开展之时,反对的声浪也越加高亢。这丝毫不奇怪。因为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以来就开始兴文字狱,删除掉儒家经典中富含人民性、民主性的精华部分(如《孟子节文》)。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258年间,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就有190余起(其中在“康雍乾盛世”的158年间约有160起),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全毁经籍2400多种、抽毁经籍400多种、焚毁图书10万部以上。这是明清统治者视优秀经籍为洪水猛兽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把后儒对元典儒家经典的歪曲偷换为真经典,如孔子“孝”“忠”的原意都是双向对等的,即“父慈子孝”“几谏”和“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后儒却将这种双向对等的关系歪曲成单方面的愚孝愚忠,而愚孝愚忠正符合明清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于是大加提倡,致使明清及其后的读书人就都将“孝”“忠”理解为愚孝愚忠了。因此明清之后的一些头脑清醒的儒家学者就将儒学分划成“学术思想的儒学”(真儒学)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假儒学)两个部分来研究。不幸的是新文化运动居然把“国家意识形态的儒学”经典当作了“学术思想的儒学”经典而对其进行妖魔化而大加杀伐,在客观上起到了承继与延续朱元璋和明清文字狱剿徼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至今,造成了看到儿童读本民族的经典文本反而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的可悲场面,成为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现象。
经典由历史而来。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中小学不开设历史课或者只学近代史,只让孩子们看到我们挨打而从不提我们悠久的文明与古代的辉煌。这里有模仿的因素,即全盘苏联化时因苏联重视历史教学,于是我们就小学、中学、大学都开历史课;全盘美国化时因美国历史才200年,学校不设历史课,于是我们的中小学就跟着不开历史课。但更多的因素则是对自己的历史丧失了自信。特别是只让孩子们学近代史,表面上似乎是在对青少年进行知耻教育以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实际上却非常恶毒。正如清代学者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所说:“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即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切断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对本国本民族历史的记忆。自己切断自己本族本国的历史,正是覬觎世界的强势国家强势民族求之不得的。20世纪末,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他到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坑时曾说:“我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未来,必须先了解它的过去。”可见认知自己历史的重要。
我们说儿童读经,什么是经?传统的解说是:“经,常也。凡道义法则之不可易者皆谓之经。”就是说“经”即“不可改变的常理”。而按现代语言对“经典”的解说当是“最重要的带有指导性的权威著作”。中华经典,特别是儒家经书所论主要是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做人、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和自然界,儒家经书特别是元典儒家的著作不是僵死的教条,它是讲求事物变化的(例如《易经》的“易”字,原意就是指一种名为变色龙的蜥蜴,可随阳光的变化而变换身体色彩)、思维整体而不片面。儒家经书不只有社会科学知识,也富含自然科学知识,如《周礼》中的“考工记”、如《四库全书》里收录历代的天学、地学、农学著作等。前几年报载民政部部长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人留给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特向青年推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书)的消息。外国人极为重视中华经典,如《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如“四书”、《孙子》、《老子》、《管子》、《伤寒论》、《千金要方》、《易经》等等都已被译为多种文字。可以说当全人类都在汲取中华经典里的智慧之时,唯独我们之中的某些人阻止我们下一代接触中华经典,还美其名曰“救救孩子”,这些人的用心难道还称不上恶毒之至吗!
关于儿童读经,前些年我和几位教授提出了一个“经亦求精”的口号。意思是诵读中华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诵读文句的精准、理解文句的含义要精确、要认真体悟经典文本的精髓。我不主张对经书作任意删改,因为谁也不能说对经书的原意业已吃透;最好的办法是节选,即对某些确定不了该取舍的部分略去不读。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其它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大体上都差不多,都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培养子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家长与子女对等的原则下,引导并启发孩子的善端。最好的事例莫如在前文中所提及的曾子得知妻子对孩子说过爸爸上街买肉吃的话,马上就把家里的肥猪杀了给孩子吃,兑现了妻子对孩子的承诺,让“诚实无欺” 的善端牢牢地扎根于孩子心底。美国现代家庭教育的故事之一是美国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在花园里和家人相聚,他招呼自己三四岁的小孙子到自己面前来,小孙子乐颠颠地朝他跑来时,他却伸出脚来把自己的孙子绊倒在地,疼得孙子哇哇大哭,老洛克菲勒俯身告诫孙子说:在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不要相信任何人。我们相信老洛克菲勒的这句话会让他的孙子深深刻印在脑中一辈子。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典范正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曹操在一首诗里对自己从小没能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时所发感慨:“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中的“三徙教”和“过庭语”。
“三徙教”指孟母三迁的故事,即《三字经》里的“昔孟母,择邻处。”《三字经》里还有“子不学,断机杼。”指孟母劝诫小孟子不要逃学的故事。小孟子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时,孟母带着孩子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小孟子对大人们的丧葬之礼充满好奇,便整日模仿不停。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于是举家搬迁到一个市场附近。市场上交易繁忙,小孟子又做起了商人叫卖讲价的游戏。孟母觉得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还是不利,便带着小孟子搬到学宫附近。小孟子对学宫里传出的阵阵弦歌吟诵之声充满了兴趣,令孟母十分欣慰,便定居下来。这就是“三徙教”,即给孩子的成长找到一个良好的环境。孟母为培养孩子四处择邻,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的活用。小孟子上学后因贪玩逃学,孟母就把自己正织了一半的布剪断,用孩子可以直观的事象启发他的联想、引导他真切体悟到做什么事都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类比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用类比和联想的方式来讲清道理比用打骂训诫的效果要好得不知多少倍!
“过庭语”指记载在《论语•季氏》里孔子教子的故事:“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知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段故事说孔子的弟子陈亢向孔子的独生子孔鲤(伯鱼)问老师孔子的情况,孔鲤告诉他:某天父亲在庭院里遇到了自己,就问学《诗》了没有,父亲得知自己还没有学,便说“不学诗,无以言。”于是自己就去学《诗》。几天后父子又在庭院相遇,父亲问自己学《礼》了没有,在得知自己还没有学后又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自己又去学《礼》。在这段故事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孔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场合。这个场合是家里的庭院,只有父子二人。也就是说孔子是不当着外人教育孩子,而是背地里单独对孩子进行教育,表示出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我们有的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中训斥孩子,表面上好像家长很严厉,实际上孩子因被当众训斥而感人格受辱、产生逆反心理,这种训斥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在感情上疏远父母。这段故事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孔子对孩子没有学《诗》和《礼》的学习上的缺欠不是批评、指谪,而是指出不学《诗》、《礼》的危害,即“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让孩子明白不学《诗》、《礼》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引导孩子自觉地去学。这种不伤害孩子自尊心和感情而能让孩子自觉改正错误的方法值得我们效仿。有专家认为: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唤醒,是对人的内在潜能的开发与拓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智慧的朐膛、独特的魅力。这一切必须以尊重孩子(即“父父子子”,父亲像个做父亲的样子、子女像个做子女的样子)为基础。
我们仅从“三徙教”和“过庭语”六个字中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不对2000多年前我们先人的智慧深表敬意!
这里谈谈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比较关心的几件事:
①为加强竞争力逼迫孩子学习。
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亲身感受到社会上竞争的激烈,就都想让子女适应这种竞争而送孩子去参加各种专业班、补习班的学习,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塞得满满的。家长虽然有时也心疼孩子,但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不输给别的孩子,还是硬着头皮有的甚至是眼泪汪汪地逼迫孩子学习。
我们说家长让孩子适应社会竞争的出发点是应该肯定的,但问题是让孩子参加一种什么样的竞争。我们看渔民捉螃蟹,捉到第一只螃蟹就把它放进一只口小肚大的竹篓里并盖紧盖子,但在捉到第二只螃蟹并放进竹篓后渔民就不再盖盖子了。原因是竹篓里有一只螃蟹时它会从小口里爬出竹篓,但两只以上的螃蟹在竹篓里时,每只螃蟹都会把在自己上面螃蟹拉到自己身子底下以使自己能爬出去,但经过这样激烈地争抢最终是没有一只螃蟹能够爬出竹篓。竹篓里螃蟹们毫无意义的争抢是不是在告诫我们:单纯无序的竞争是永远得不到成功的。
家长们还应注意到,我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通过这种无序的竞争上去了,或者成了贪官、或者成了罪犯、或者庸碌无为,这都会令父母失望。家长们都该像孔子那样,期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一个“完人”、一位“不器”的君子,而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的竞争变成一个“器”。
②只关注子女的成绩。
家长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学校课程都有问题。这里展开多说几句: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思想。主要是“和”字。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国人供奉的神大多是慈祥和善的和有求必应的。(中国民间没有主神,因为孔子不言怪力乱神。一些民间神如土地神、灶王爷,人们还时不时地对他们开些玩笑)从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看,中国传统学术确实过多地强调了这种人文精神,其学术成果多集中在探讨人类社会秩序和人类精神生活方面,教育也集中在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丰富人类精神生活、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立足于“人和”和品德。但这种教育在科举制度被废止时也被叫停了,代之的新式教育即为西方教育。西方从古代起始便在强调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对自然力的抗争。古代希腊人与天神相互争斗的神话反映出了这一点,如主神宙斯可以抢掠地上的美女、可以唆使地上两个国家互相开战等等。用古希伯莱文写成的《旧约全书·创世纪》中上帝告诫人们“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种各样行走的活物”,给人对自然力的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反映出天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为了征服自然和驱使自然力,西方就致力于发展技术。因此就本质而言,技术是反自然的(如我们使用“空调”制造一个小气候)。但技术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便利、舒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当人类享受便利与舒适的同时,技术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止了人类与自然的亲密交往,也可以说,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这里所说的自然既包括人类身边的自然资源,也包括了人类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原生态。西方因重视技术,故西方教育传授的就多为技术知识,主导思想则是斗争和竞争。我们的教育和课程的设置也就带上了全盘智力教育、技术教育的倾向。
在这里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因为现在的教育与课程的智力教育、技术教育倾向,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能在一定程序上反映其智力与技术的发展水平。但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更不能等于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这是一。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事方面,我们的家长要更“中庸”一点。“中庸”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有人以为中庸就是折中,是和稀泥。实际上,“中庸”是在说,凡事都有一个标准,也就是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和达不到这个限度都是事物继续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提醒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那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一个“度”,否则就会发生问题。因此,我们家长应该注意的是孩子德智体(说到“体”还需要提醒家长:如孩子的学习长期跟不上一般同学,千万不要责备、惩罚,而要带孩子到医院做个身体检查。有很多生理因素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像血铅过高就会造成阅读困难、眼手协调性差、智商低下等问题)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不应只偏向智力一个方面。这是二。
③蒙氏教学法是国际先进教学法吗?
现在幼儿教育全盘引进的意大利蒙台梭利教学法简称蒙氏教学法,是意大利的玛丽亚•蒙台梭利创立的。蒙台梭利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当时的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已和德国、日本缔约结成轴心国。法西斯统治的暴戾和战争的残酷造成无数儿童神经与智力的缺陷,蒙台梭利作为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院的助理医生,专事研究和治疗智力缺陷儿童的神经与心理疾病。之后,她转而探求将智力缺陷儿童的教育方法应用于正常儿童的可能性,在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实验后,她制定了一套教材、教具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成功。我们说,蒙台梭利教学法确有不少优点和可取之处,但是,它不仅有诸如过分强调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而轻视游戏的作用、过分强调教具的作用而贬低玩具的作用、和主张对儿童进行宗教教育过份培育宗教信仰等缺陷,也有与21世纪和平发展的和信息化的时代、与儿童的生存环境、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之间等相去甚远的差距。我们以为汲取其可取之处是必要的,而照搬无误则是不可取的。
④外国教育比中国强吗?
其实,早就有外国教育学者指出,世界教育存在着三种类型:美国型、中国型、其它型。其中美国型和中国型是教育的两个极端,即美国型教育的特色是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不以成绩高低论成败、其模式为对能力的绝对评价,中国型教育的特色是重视学生班级整体的成绩、其模式为学生之间能力与成绩的相对评价,即相对竞争原理,也就是承认在这方面我比你强、在那方面你比我强。其它型教育则在美国模式与中国模式间徘徊。
以美国型教育为例,1994年4月1日台湾《中央日报》郑仲良著文说:“美国人善发假慈悲,喜欢为犯人、动物或未成年者,争取各种不合情理的保护权利,以表现恻隐之心,少年犯罪(有被成年人唆使者,也有自动自发者),多半可以公开逍遥法外,就算不幸被法律制裁,也可因为是未成年,而不保留任何警方犯罪记录。父母长辈或学校老师,对子女开学生,只能劝教不能管训,否则有虐待儿童之罪,绝无尊师重道之说。中学生为非作歹,抢劫盗窃杀人,已成家常便饭,连未满十岁的小学生,也会吸毒贩毒,甚至带枪械到学校打同学、打老师真是伦理尽失,无法无天。在这种放纵宠暱的教养之下,美国已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学生程度比赛中,美国每次不是敬陪末座,就是倒数二、三,美国全国中学生素质测验中,有50%的学生,无法肯定指出美国在地球上的正确位置,有75%的学生,不能正确列出五个外国国名。(真正专心念书、成绩良好的学生,多是华裔或犹太裔。)”2000年的一份报导说:长期以来美国幼儿园“带着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观点遭到国内越来越多专家的质疑。但在35年前89%幼儿园持此观点,现在反过来了。《都市女报》一篇署名美国客的文章说:“即便孩子上了小学,美国小学下午3点多就放学了。更何况,美国学校三天两头不上学:天气不好不上学,老师开会不上学,一年到头节日多如牛毛。”2001年7月《中国青年报》报道说:“长期以来,美国公立中小学因管理松弛,教育质量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美国家长们为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比不过别的国家感到忧心忡忡,强烈要求美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管理。于是最近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项拨款240亿美元(折合2000亿人民币)以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法案,要求所中小学必须举行语文与数学考试,学生考试合格才能毕业;一所学校的学生考试合格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联邦政府才能给予拨款;如连续三年学校中学生考试合格率达不到标准,校长和教师必须解职。以及其他的一些改变教育质量差的措施(这些措施,正是我国传统实施并遭到非议的一些做法)。”2003年,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森尼特说:“美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想让孩子们觉得舒服。这种教育只解释日常事物,不利于扩展你的视野。”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在18-24岁的美国年轻人中只有1/7能在地图上找到伊拉克。2009年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他最近出版的一本新书中告诫家长们说,如果此前美国儿童不存在就业问题的话,那么在21世纪美国儿童将会与中国儿童争夺就业机会。
⑤让孩子做羊还是做狼。
这个提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在挫折失败面前,孩子应做羊还是做狼;二是在外面挨打受欺了孩子应该做羊还是做狼。
对第一层意思,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从古至今,这个世界或这个社会并不总是公平的;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时并不在于个人的努力付出,而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儒家经典《周易》里的64个卦中只有44%为吉,有24%为中,28%为凶,“中”和“凶”都可以归为事情不很顺利的一类。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更指出:“人之不顺十六七,人之顺者十一二。”即人的一生不顺心的事有十分之六七,顺心的事不过十分之一二。可见人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坎坷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时常碰到挫折失败是很正常的。但在挫折失败的现实前甘愿做个软绵绵的羊却是很不正常的。在挫折失败前应该做只永不屈服的狼。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的努力过程,应该用榜样不断激励孩子的自信心。法国人维克多·格林尼亚生长在一个十分优裕的家庭,父母的溺爱把他造成了当地有名的“二流子”。一天他在当地上层人物的宴会上看到一位漂亮姑娘,便走过去请她跳舞。却受到姑娘的严辞拒绝。格林尼亚刚想发作,就被告知那姑娘是巴黎的波多丽女伯爵,便转而向姑娘表示歉意,但姑娘冷笑着说自己最讨厌被他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视线。在大庭广众中受到奚落的格林尼亚悄悄离开了家,在留给家里的字条上他写道:“请不要寻找我,我相信自己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后来,他经过两年刻苦地补习考取了里昂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他默默地把老师所有的著名化学实验都重新做了一遍,在这大量平凡甚至繁琐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可广泛使用的试剂。191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41岁的格林尼亚,表彰他为化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将这种化学试剂命名为格氏试剂。维克多·格林尼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谁也看不起的社会渣滓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关键就是他能把这次从未经历过的被当众羞辱,迅速转化成改邪归正、确立自信的持续动力。也就是突而其来的强烈刺激使格林尼亚内心的善端豁然开启,不断扩大,从将被社会淘汰而为对人类有益的人。
对第二层意思,家长应该认清,学校内外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不是自古以来固有的,这种非道德化的现象是工业化或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例如前些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近几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无一不与非道德因素有关,特别是在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更是由于长期极“左”思潮大肆宣扬人与人的敌对和斗争而显得十分突出。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当自己的孩子挨了打或受了欺负,有家长主张让孩子做羊,以柔克刚,用道德来感化打人者;有家长主张孩子立即还手,以暴制暴。我以为最主要的还不在具体处理方法是忍让还是还击上,而在最根本的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上。如果孩子挨了打或受了欺负回家告诉家长,家长首先要搞清孩子是否自身有不当言行;如言行没有不当,则应教给孩子在挨打受欺负后先向打人者讲理,如打人者不讲理就要看打人者的力量有没有自己强(如身体高度、或是否人多势众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不妨做个还击,让打人者也尝尝被打的滋味;在打人者强势的情况下可以暂告屈服做一只羊,脱身后可以选择报告师长或者报警。总之,在现代传媒已复盖整个社会的情况下,只要孩子有了自我保护意识,相信他们是会找到应对挨打受欺负的办法的。
⑤家庭教育对家长有什么要求。
教育的关键是造就人才,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这可以说是一个道德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就是说父母是以才(智力)为价值还是以德才兼备为价值来评价孩子。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导向特别重要。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价值观是什么,孩子的价值观就是什么。因为父母的言教、身教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子女。为了教育好子女,让子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先要正已。《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父母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子女。也就是说,为了教育好子女,家长必须自我提高。这在今天来讲特别重要,因为医学专家通过10年的临床研究,得出“挖掘儿童潜力应该从0岁开始”的结论,北京市将出台全国第1个关于儿童学前教育的地方性法规,把原来从3岁开始的学前教育提前到了0岁。这意味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更重了、同时对父母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⑥父母自身的素质怎么提高?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孔子曾说过他一生的学习情况:“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距。”这既是他对自己一生学习过程的总结,也可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这确确实实是一生都在学习、都在汲取新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提高的过程。如今,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们的普遍要求,即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我们有的老大爷老大妈认为自己老了,因而没有学习的要求。这是不对的。您还要教育您的孙子孙女呢。您自己没有现代知识,怎么教育?孙子孙女能听您的吗?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的学生子贡因学习过度疲劳要求休息,可孔子对他说,只有进了棺材的人才可以停止学习。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人对己提出的要求都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可见以为年龄大就不想学习是不对的。
⑦我们做父母的要学什么?我想主要还是学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和知识。没有知识和品德的父母是不称职的家庭教师。我在韩国汉城(现名首尔)一个谈家庭教育的会上介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单位于1989年设立“女童升学助学金”并在1992年8月升级为拯救失学女童以提高未来母亲素质的“春蕾计划”,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千千万万个“母教一人”的孟母。孟母确是家庭教师的典范。她为了给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接连搬了两三次家。请注意,这不是现代动用搬家公司的厢式货车的搬家,而是在2000多年前,一个寡妇带着幼儿的举家搬迁,这要付出多少艰辛!孟母教导孩子不逃学而“断机杼”。请注意这织机上织的是全家赖以为生的布,割断了的布是不值钱的。孟母为了教导孩子不惜做出经济上巨大的牺牲,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孟母之所以能付出艰辛并具备勇气,全在于她的品德和价值观。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自己就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现在,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正通过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餐店,通过动画片,通过在我国建设的迪斯尼乐园,通过儿童上国际互联网,向世界进行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渗透,以让美国自己的价值观去统一世界。这太霸道了!我们父母首先要学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这就会指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我们要多学学古人的教子经验。如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国藩,他坚持以他祖父写下的“八字家训”教育子女。这八个字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 “早”即要求子女黎明即起、“扫” 即要求子女起床后洒扫庭院、“考” 即要求子女敬老祭祖、“宝” 即要求子女以街坊邻里为宝搞好四邻关系、“书” 即要求子女认真读书、“蔬”、“鱼”、“猪” 即要求子女要以从事种菜、养鱼、喂猪等农业活动为生。这些内容就是今天也完全适用。还有许多历史名人的家训可供参考。
再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好做法。如英国的“把餐桌当成课堂”。 即英国人认为1岁多的孩子喜欢上餐桌和大人一起吃饭,标志着孩子对“独立人格”的向往而大加鼓励;英国人认为挑食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坏性格,因此孩子只要上桌吃饭就不许他挑食;如孩子吃饭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大人不会替他收拾,反而要求孩子向饭桌上的所有人道歉后自行清理,英国人认为这一来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二来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等等。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对孩子的宽容(宽容和溺爱是两个概念)。古人说过“子之圣即母之圣”,翻过来说也是一样:子之过即母之过。也就是说孩子的过错往往是大人的过错。现在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高玉祥列的一个表转抄至此,给诸位父母一个参考。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 孩子可能形成的人格 |
支配的 |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的、顺从的 |
干涉的 | 癔病、神经质、被动的、幼稚的 |
娇宠的 |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温和 |
拒绝的 |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
不关心的 |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酷的、自立的 |
专横的 |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赖的、服从的 |
民主的 |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社交的等 |
另见台湾学者有《中西文化在子女教育上的异同》一文,也抄录如下。以备参考:
项 目 \ 地 区 | 中 国 | 西 方 |
家 教 方 式 | 感化、慈爱、缓慢、宽容以忠孝教导子女(你是我的子女)(你属于家庭) | 说理、严肃,以法治教导子女的守法精神(你不是我的子女)(你属于上帝) |
父 母 希 望 | 有成就。光宗耀祖。 | 有成就。为子女个人。 |
家 教 原 则 | 以士农为主,重视伦理道德。 以儒家为主,使人向善。 (人之初,性本善)(启发,乐感教育) 注重精神、伦理,讲求人格完美,仁义,较重人情、家族,一切都与人有关。 | 以工商为主,重视物质文明。 以基督为主,人因畏惧而向善。(罪感教育) 注重物质、(自然)科学,讲利不计义,谈理不谈情,忽视人情、人伦,重视个人,要求独立、自由、民主。 |
特 点 代 表 | 道德、艺术。 | 法律、自然科学。 |
施 教 后 果 | 子女不活泼、礼教约束而悲观、消极、退缩、过分严肃过分谦卑甚至虚伪,不实际、重感情、与家庭关系密切。 | 子女活泼、精力充沛、自由、独立、乐观、积极、进取、轻松、自傲、真实、理智、与家庭关系疏远。 |
(本文由在中华美德传统教育学术研讨会、北京安定门街道“市民课堂”、广东顺德西山小学“国学夏令营”、湖南株州天元社区等处讲稿的相关部分连缀而成,代表了我在2015年以前对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