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 揚錦富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杜甫擇居在成都的草堂。蜀相,指的諸葛亮。西元221年劉備即帝位,以諸葛亮為丞相。詩裡寫游武侯祠的敢受,對諸葛量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表達無上的敬意,

    蜀相,一作丞相,這裡是以詩的開頭二字作題目。錦官城,成都的別稱。頻煩,就是頻繁,連續的意思。開濟,開創大業,匡濟危時。出師未捷身先死,據載蜀漢建興十二年(234)的春天,諸葛亮出兵攻打魏國,在渭水南方的五丈原和魏兵相持一百多日,那年八月,諸葛亮病死在軍中。所以說帶領軍隊平定中原的大志還沒有實現,生命已告終,總是無限的感慨。

    其次,就原詩說,指的諸葛丞相的祠堂要去那裡瞻仰?是到錦官城的外邊,柏樹生長茂盛的地方。翠綠的春草遮覆著台階,盎然而有生氣。密葉裡的黃鸝發出的聲音,悅耳而動聽。想當年先主劉備三次到茅廬來,一再請教您攸關國家的大事,您替先主策劃國事開創基業,又替後主匡濟時危,貢獻一顆老臣的忠心。可惜您領軍作戰還未打贏敵人,生命竟已告終,您的英靈將使得後代的英雄感動懷念而淚滿衣襟。

    這首詩作曾經許多人看過,用歷史觀點評論的也不少,但站在杜甫遷到成都的年代,又是一股懷舊的心情,再將它提出,仍自有一番思古的感受。「尚友古人」,感念前賢的忠心和智慧,那是學習,也是效法。

    詩作所以題為「蜀相」,不稱「武侯祠」,明顯看出重人不重祠,但能因武侯祠迴旋到蜀相,就孕蓄著對諸葛武侯的欽墓與景仰。

    就寫景處,杜甫用文很簡潔,只說柏森森,草映階,說林木茂盛綠草亮麗,由這二句說語,祠堂氣氛因此肅穆莊嚴。武侯塑像的凜凜凝重和殿宇的巍巍堂皇,都瞬間給人以虔敬的幽思,不必去追思歷史的影子,歷史的影子已然盤繞在人們的心頭。

   「三顧頻煩」,一寫劉備的知人善任;「兩朝開濟」,一寫諸葛亮的耿耿懷抱;前者講付托的重責,後者講圖報的忠誠,兩相照應,顯現的即是諸葛亮的人格與輝耀。尤其如前述的盡瘁而後已,說諸葛亮為國事操勞,盡忠職守,這責任到死才停止,不是誇張的話,是深思熟慮才講出的,這樣的語言,由古及今,真能做到的,恐怕沒有幾人。

    而出師未捷,講理想的不能實現,對個人而言是挫折,對整體而言是失敗,挫折與失敗,必是大局無法挽回的惆悵,說惆悵也好,說失意也罷,就是無可如何的煎熬,英雄豪傑到此田地,誰人不哭,誰人不淚,所以「淚滿襟」的滿,就是無比的傷悲。有人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叫人不要憂傷,其實那是安慰的話,要不憂傷也難。

   杜甫懷舊,一寫諸葛武侯,間寫自己,雖才氣洋溢,但抱負未成,所感雖是英雄的淚,終竟還是個人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