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講《大學》傳第七章正心脩身
子墨講義2016/4/25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听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第七章:正心脩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身,心解。
忿,zhl憤怒。
懥,zhì唸志。發怒、
忿懥,怒也。
好樂,唸去聲。
身:程頤認為應為“心”。
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
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
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
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
懮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
(喜怒哀樂愛惡懼,七情六欲,皆使人心受到種種影響。這些感性的情緒,凡是人都有的,沒有提防它,心就不能端正了)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這四者都是人的感情;都是“心” 所作用,是人們郁會有的情緒,常常會一時忽略,引動了人欲,讓情緒跨過了理智,就造成思想、言語、行為失控,就不能正確“執行”了,失去中庸。
忿懥:忿怒怨恨。
恐懼:惶恐驚懼。
好樂:愛好喜樂。
憂患:患難憂苦的意思。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等四種情況,人皆有之,但必須心平氣和,合乎中庸 之道,才不會犯了過錯,如若意氣用事 ,心失主宰,則不得其正矣。一個人受了感情的衝動,往往是要以理性制服感情,若不能以理性制服感情的人,依現代精神分析,有一大部份是由於身體健康不正常的關係。健康的人具有制服感情的能力;而患病的人,尤其是精神衰弱者,其以理性制服感情的力量比較薄弱,因為容易發怒、容易恐懼、容易喜樂、容易憂患,都是身體不甚健康者的現象。
忿懥:(zhl)
什麼叫忿?有兩種:
一種是怨天尤人,忿恨;很容易怨天尤人,埋怨。我都對,別人不對,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對,也沒有一件事對。比如,我的椅子怎麼排在這裡呢?旁邊這個人又咳嗽,他的衣服有股味道…… 自己氣得不得了,周身不舒服坐不下去了。
一種是情緒始終是悶悶的。這樣的心理很嚴重,隨時隨地感覺到心裡有一股悶氣,這就是忿。這種悶氣發展到情緒特別受不了刺激,看到外面一點不對,脾氣來了,一句話不對發起脾氣來。
如果我們經常胸襟之間悶悶不樂,心不會靜。
恐懼:
人隨時都在恐懼,都在害怕,做生意怕折本,賺了錢又怕人家來偷;出街有打搶,在家怕小偷;怕極端宗教,怕種族主義……一天到晚都生活在害怕中,活了幾十年害怕了幾十年,活得很可憐。心裡不能坦然,此心不能靜。
好樂:
好養寵物,收集古董,收集郵票,收集茶壺,收集…… 都非常累人的事,是個拖累,同愛喝酒愛抽煙沒有兩樣。人有所好就是拖累。
所以古人有兩句詩,“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所以人到了執著所好,才是真解脫,就差不多成道了。
執著有所好樂而不得其正。
憂患:
憂是憂愁。
其實這幾種心理很普遍,人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存在,這就是人性的一面。
“患”是,患得患失。就像我們捉住個小鳥一樣,捏緊了怕捏死,放松了怕飛了,你們年輕人交朋友也是這樣。一件新衣服做出來,不出去炫耀一下遺憾,穿穿嘛又怕搞髒,這個就是患。
用這八個字,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分析人的心理。
實際上,把它排列一下,都是相對的,憤怒的反面就是恐懼。所以我經常說一個非常傲慢的人,他絕對很自卑,下意識的自卑他自己不知道,因為自卑他就傲慢起來了,要保護自己,不能讓你看不起。
那個街上罵街的,你在旁邊看,他罵了半天,又拿出刀來要砍人,是因為他恐懼——他覺得自己不傷害人,自己就要受傷害。其實什麼事情都沒有,人都是自己搗鬼。
“憤怒”跟“恐懼”是相對的,“好樂”跟“憂患”是相對的,都是正面與反面。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听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裡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麼味道。這是修身要正心的道理呀!
~ 這會造成視而不見(美好的不能吸收),聽而不聞(有道理而不能悟解),就是吃到美味的東西,也不知其美,這真是修身要正心的道理呀!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心不在了,不在正念正心中就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就是注意到別的地方去了。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看東西像沒有看見一樣,聽也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吃東西不曉得吃了什麼東西,就是這樣。
我們每一天都是這樣,大家體會一下,年輕人讀書,一本書讀下來大概一句話也沒有看進去,心不在焉。
經常發現跟年輕人談話,我講了半天火很大,我說你聽到沒有,他說我聽到了啊,我知道,每一個聲音每一個字都聽到,我講什麼意思他不懂。
大家天天吃飯,你真曉得這個菜好吃?不過當嘴巴舌頭碰到味道,偶然覺得好吃,真正體會那個東西的好吃,沒有這個經驗,只有高度的寧靜才曉得那個飯是怎麼樣甜,怎麼樣香。有人吃了一輩子飯菜好像沒有吃過一樣,食而不知其味。
這個道理叫做修心,要修身必正其心。儒家講修身根基是你的心正。心不正,光練外形沒用。
(以上第七章是釋正心修身。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蓋意誠則真無惡而實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檢其身。然或但知誠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則又無以直內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舊文為正。)
正心是誠意之後的進修階梯。
誠意是意念真誠,不自欺欺人。但是,僅僅有誠意還不行。因為,誠意可能被喜怒哀樂懼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為感情的奴隸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誠其意”之後,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來駕馭感情,進行調節,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態,集中精神修養品性。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理與情,正心和誠意不是絕對對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說:喜怒哀樂懼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們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動,便會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棄喜怒哀樂俱等情慾,不是絕對禁慾,而只是說要讓理智來克制、駕馭情慾,使心思不被情慾所左右,從而做到情理和諧地修身養性。
也就是說,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為情所牽,“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 其味”。(這幾句後來成了成語和名言,用來生動地描繪那種心神不屬,思想不集中的狀態,是教書先生在課堂上批評學生的常用語言。)
一個人如果有惶恐、驚懼、害怕的色貌,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就不得其正,身也修不好。一個人的舉止行為因為有好樂、喜愛心,被聲色所迷惑,性情走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身也無法修好。一個人如果在神態上表現出憂愁、苦楚的狀態,性情乖偏就無法保持本然大中至正的心態,而不得其正,身就無法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