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二講 – 子墨講義

2大學》簡介

子墨講義2016/4/25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朱子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音太)

一、古時候的朝代

三皇時代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伏羲、神農、燧人

五帝時代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

           –黃帝、顓頊、嚳、堯、舜

夏朝:禹。470年,公元前2070—前1600年,16個君王。

商朝:湯。554年,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19位君王,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盤庚是第20位君王,後期13位(包括盤庚)。

周朝:武王。826年,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3位君王。

      春秋時代,東周,公元前770年476年。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221年。

二、古代的課本六經

周朝《詩》《書》《禮》《易》《樂》《春秋》。

孔子讀的,他的弟子們讀的書。孔子晚年整理,流傳至今。

「經」:

《釋名·釋典藝》:「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文心雕龍·宗經篇》:「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

《玉海》四十一引鄭玄《孝經註》:「經者,不易之稱。」

《詩》

    第一本詩歌總集,孔子編定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約40,000字。分三種體裁:

 為土風歌謠,

 為王畿的正聲雅樂,

 為宗廟祭祀的頌辭。

《書》

    稱《尚書》,記載國家言事及活動。今流傳為秦朝以隸書寫的《今文尚書》,孔子作了整理,共28篇,約26,500字

》有三種:《周禮》《儀禮》《禮記》。

《周禮》

天官冢宰:政府官制,“吏部”掌管政府官員。

地官司徒:教育體制,“戶部”掌管戶籍和徵稅。

春官宗伯:祭祀制度,“禮部”掌管教育及祭祀。

夏官司馬:軍事制度,“兵部”掌管軍事方面。

秋官司寇:刑罰制度,“刑部”掌管法律和刑罰。

冬官考工記:工具製作,“工部”掌管工程方面。

《儀禮》

  即為《禮經》,“士禮” ,記載周朝禮儀,文字艱澀難讀,今時通行只有十七篇。

吉禮(祭祀求福) 三篇:《特牲饋食禮》、《少年饋食禮》、《有司》。

凶禮(喪葬)四篇:《喪服》、《士葬禮》、《既夕禮》、《士虞禮》。

賓禮(賓主禮) 三篇:《士相見禮》、《聘禮》、《覲禮》。

嘉禮七篇:《士官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

《禮記》

 “記” ,解釋《禮》的文章,《禮記》如今指《小戴禮記》共49篇,約99,000字

《曲禮上》第一,

《曲禮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  第五,

《月令》  第六,

《曾子問》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禮運》  第九,

《禮器》  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內則》  第十二,

《玉藻》  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喪服小記》第十五,

《大傳》  第十六,

《少儀》  第十七,

《學記》  第十八,

《樂記》  第十九,

《雜記上》第二十,

《雜記下》第二十一,

《喪大記》第二十二,

《祭法》  第二十三,

《祭義》  第二十四,

《祭統》  第二十五,

《經解》  第二十六,

《哀公問》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坊記》  第三十,

《中庸》  第三十一,

《表記》  第三十二,

《緇衣》  第三十三,

《奔喪》  第三十四,

《問喪》  第三十五,

《服問》  第三十六,

《間傳》  第三十七,

《三年問》第三十 八,

《深衣》  第三十九,

《投壺》  第四十,

《儒行》  第四十一,

《大學》  第四十二,

《冠義》  第四十三,

《昏義》  第四十四,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射義》  第四 十六,

《燕義》  第四十七,

《聘義》  第四十八,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易》

    也稱《易經》,《周易》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約24,300字。以象載道,哲理至深至弘。

《經》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八卦和六十四卦出現在遠古年代。

《傳》為解釋卦名、卦義、卦辭、爻辭的七種十篇,稱為「十翼」「《易傳》」「《易大傳》」。《傳》作於春秋戰國。

《春秋》

    是史書,流傳下來的只有魯國的《春秋》,孔子取魯國《春秋》進行加工編撰,紀事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共242年。

    《春秋》文字極為精簡,後世流傳有《公羊傳》《穀梁傳》《左傳》三傳來解釋原文。

《樂

   《樂》没有以經書方式流傳下來。有樂譜《云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六個樂舞。

三、古代學生要學技能六藝

    《周禮》《地官》篇:「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周代社會教育培養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門課程。

:建立一個健康的思想,遵循紀律規紀。

:建立一個健康的情緒的人,遵循道德。

:學習個人的技術。

:學習工具的運用。

:學習文字,掌握理論,達到授受功能。

:學習計算、規劃、統籌。

四、禮的作用  以禮治國

”包含:規、則、法、律、戒、禮貌、儀、……

以禮治國,周朝八百年

    周公制禮作樂,「敬德保民」建立典章制度,以禮治國。周朝八百年,為歷史最久的朝代。周公本名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

    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冄季載。按照孟、仲、叔、季的兄弟排序,周公旦也稱“叔旦”。

    武王克殷二年後逝世,西元前1042年,周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十三歲,由周公旦完「周公東征」,和召公奭、太公望輔佐成王。《尚書大傳》稱“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長子伯禽 受封於魯地為魯國君主。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周公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的解說:

    《左傳隱公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譯:禮,用來治理國家、安定社會、調理人民,有利於子孫後代。(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時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後嗣:後代子孫。)

    《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譯:人不遵守禮就無法生活,事情不按禮儀就辦不成,一個國家沒有禮儀制度就不得安寧。

    《禮記》:“以之居處有禮故長幼辨也,以之閨門之內有禮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也,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也。是故宮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辨說得其黨,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 ,“君子無物而不在禮矣”,可見其範圍之廣。

    : “道德仁義, 非禮不成。鄭玄的注疏云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稱仁是施恩及物義是裁斷合宜,言人欲行四事,不用禮無由得成故云非禮不成也, 道德爲萬事之本義爲群行之大故禮以養德也!

    《荀子修身》禮者,所以正身也

    《荀子性惡》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譯:孔子說:“用政令來教導人民,用刑法來整治人民,人民暫且免於犯罪,但缺乏廉恥感;用道之德,以禮儀來規範人民,民眾有廉恥感而且心悅誠服。”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指克己復禮)語矣。”。

大意:孔子說:“克制自己,遵循禮儀規範,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天下人就趨向於仁道了。踐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難道是由別人去做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綱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資質遲鈍,讓我照這些話去做吧!” 。孔子提出的“四勿”,至今仍然有現實意義。這告訴我們,我們的一言一行,看什麼,聽什麼,說什麼,做什麼,都要合於道德禮儀的要求。凡事都要想一想 這樣做合適不合適,不合適的就不做。比如:黃色的光盤、讀物是非法的,對青少年有很大的毒害,就堅決不看;一些有損國格或妨害安定團結的話,就不聽;粗話、髒話堅決不說,更不跟着傳謠;打架罵人,損壞公共財物,破壞環境衛生、不守公共秩序等不文明的行為,堅決不做。

    《論語學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譯:有子說:“禮在應用中,和諧最為可貴。以前聖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時候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約束,也是不可行的。”

    《論語泰伯》:“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譯:恭敬而不知禮,就會疲勞;謹慎而不知禮,就會畏懼;勇敢而不知禮,就會混亂;正直而不知禮,就會刻薄。

       孟子以“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仁、義、禮、智為人的基本道德,辭讓之心–知道恭敬尊長禮讓,是“禮”德的開端;

    《論語雍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大意: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文獻,又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不至於違背道義了。” 學習文化知識的和遵守禮儀規範,是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我們要同時在這兩個方面努力,才能做一個好學生。

約定成俗  相設成習

日常生活上的“儀禮”。

    《禮記冠義》:“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譯:禮義始於體態端莊,臉色和悅,言談順暢。”

    [宋]程端蒙、董銖《程董二先生學則》:“容貌必莊。必端嚴凝重,勿輕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輕有喜怒。譯:容貌必須莊重。必須端莊、嚴肅、穩重,不要輕慢、放肆,不要粗魯、惡狠、傲慢,不要喜怒無常。”

   《禮記玉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譯:腳步要穩重,手勢要恭敬,眼睛不要斜視,嘴巴不要亂動,不要高聲喧嘩,頭要昂直,態度要嚴肅,舉止要有氣質,面色要莊重。”(容:應當。)

    Email與短訊,有沒有給個回音, “謝謝!收悉”或noted。

    擁擠時,不小心碰撞了別人,或阻擋了人,讓人不方便,或需要借個光……會不會說聲 “對不起!”

    駕車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文明與教養。別人給你讓路或插車,要舉個手,表示感謝!駕慢車不要行在快速道,堵人行走,是不知禮。泊車時,依劃線放置,還總打橫放。串門時大刺刺把車子塞在大門口。……。

    吃飯也可以看出禮儀水平。佔着主座席,小孩子排在人客身邊坐……。用筷子去搗湯,,骨渣和不愛吃的食物,吐滿桌,令人噁心。……雙手依壓桌子,霸了兩邊人的位子,還抖着脚 …飯桌上最易看出教養。

    現在最常見的:公眾場所喧叫,講話如喊話,手提電話也喊聲,走道或電梯不知靠邊,不肯排隊……野蠻國度,看不到讓位給老人孕婦和障疾人。

俗習節日   文化精神  —

    “錢穆在《雙溪獨語·七》曰: “節日與習俗,是我民族靈魂所在,因為它蘊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

五、四書

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理學朱熹取《禮記》中的子思《中庸》,曾子《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孔子《論語》、孟軻《孟子》合為「四書」。孔子、孟子、曾參、子思,稱為《四子書》為《四書》。

    朱熹:「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

     《大學》是孔子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本。

《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論語》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論語》編纂是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只是大致歸類。

    漢代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東漢末年,鄭玄以此三本編校成新本,並加以註釋。以後各代註釋有:三國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孟子》

    《孟子》是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後,元、明以後又成為學生必讀課本。

《中庸》

    《中庸》是《禮記》中一篇,是孔子孫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所作,《中庸》為「孔門傳收授心法」。現存《中庸》大致定於秦朝。篇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

六、大學

《禮記》中第四十二篇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第四十二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北宋時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爲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以“《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爲“經”一章,“傳”十章

“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就是說,“經”是孔子的話,曾子記錄下來;“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的學生記錄下來。編排成章句,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視《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爲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學章句》本。

    《大學》爲“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中心,“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爲本”。

作者:曾子

    《大學》文成於戰國末期,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曾子名參,字子與,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其父曾點,亦是孔子弟子。曾子生於元前505年,卒於前元434年(71歲),春秋末戰國初,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 人,後世尊為 “宗聖” ,與 “復聖” 颜子、 “述聖” 思子、 “亞聖” 孟子并稱“孔門四聖。

《大學》第二講 - 子墨講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