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起名的忌諱
4、聖人諱
聖諱,指為聖人避諱。
聖諱並不像國諱、家諱那樣嚴格、那樣廣泛。
在古代,既有朝廷規定的聖人諱,又有人們自發的為聖賢避諱。有關朝廷所規定的聖人諱,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這時所說的聖人的範圍大大擴大。
它包括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宋代帝王賜封的”至聖先師”孔子以及亞聖孟子,甚至還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諱之列。
以”道君皇帝”自稱的宋徽宗,迷戀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
宋大觀四年,為避孔子諱,朝廷規定改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因老子名耳,字伯陽,諡號聃,為避老子名諱,規定百姓不能用這些字做名字。
清朝雍正時也規定:”孔孟之名必須迴避”,凡古書中有此字,必改為缺筆字,甚至,連孔子的母親的名”徵在”,在列入避諱之列。
在所有的聖人當中,其名諱避得最廣泛、時間最久的是孔丘了。
從宋代 一直到清代,從皇帝表平民百姓,從和麵到口頭,無不對這個”丘”字避而遠之。寫起來或缺一筆成”斤”,或寫作”某”,或用朱筆圈之。讀起來或讀為”區”,或讀作”休”,不一而足。
雖然孟子說過”諱名不諱姓”,因為”姓所同也,名所獨也”。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是這麼 一回事了。
從宋代起,姓丘的就因為犯了孔子的諱而被迫多掛了一個耳朵,寫作”邱”。
子墨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