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 赵忠心

摘要: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从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风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注重家风的建设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优秀家庭文化传统,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建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应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明确家风建设的内涵与举措。

关键词:家风  教育   修养

    在2014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一、何谓“家风”

    在传统社会,“家风”这个词人们都耳熟能详,如今却是久违了,似乎为人们所忘却。“家风”亦即“门风”。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对于“家风”,我的理解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从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

    “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为“家庭文化”。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有的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即所谓的《家训》、《家规》、《家范》等,绝大多数则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家风”作为“文化”现象,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传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会有所“变异”,但基本的核心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家风”对家庭成员来说,就好比物理学中的“磁场”,每个成员生活其中,其思想行为,必定要受到“磁力”的制约。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影响和熏陶,其言行举止,性格气质,必定要带有这个家庭家风的特征,自觉不自觉地朝着家庭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特别对家庭中可塑性很强的年幼一代的性格气质,家风甚至能够起着“形塑”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可以使家人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风会引导家人走向歧路。

    “家风”好不好,对外还决定一个家庭树立什么样的社会形象,决定能不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社会威望和社会的尊重,也就是能不能赢得积极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预示着家庭、家族未来的兴衰,事关重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虽然是比较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家庭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家风”好不好不单纯是家庭的私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好,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而家风不好,会给社会风气造成污染。

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人有“深厚的家庭情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因此中国古人向来重视家风的培养、建设、延续,努力维护家风的严肃性。在这方面留下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比如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推选官员的制度,被推荐、选拔者必须出身于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必须具备孝亲、廉正的品行。因此一个家族的家风就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西晋文学家潘岳,出身儒学世家,数代显宦,然而他却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因公事免”而闲居洛阳。不甘心家道中落的潘岳特赋《家风诗》一首,一方面是自励自勉,另一方面也是向世人、尤其是统治者表明自己家族的家风家范,表示自己出身于这样的家族,也具备良好的品行风范。诗云:

绾发绾发,发亦鬒止。曰祗曰祗,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

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

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这首诗的大意是:束发为髻,行了冠礼,也就意味着长大成人了。作为家族的一员,秉承恭敬谨慎的家训(祗,敬也),学习各种知识,为振兴家业努力。每个人的品行风貌都是由父母亲族熏陶而来,我也不例外。然而我却没能继承父业,光大门楣。(“鸣鹤匪和”化用《周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即鹤的孩子尚能附和父辈一起鸣叫,我却不能。“析薪弗荷”意没能继承父业。)对照父辈的辉煌,自己年过不惑(作者这年四十四岁)却依然一事无成,内心的痛苦始终无法排解。然而我们潘家世代遵守祖上留下的家范家训,而家道世代昌隆,到了我潘岳这一代岂能荒废?所以我要一日三省,对照家训,弥补自己的不足。

    这首《家风诗》传出去不久,潘岳就被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太傅主簿。由此可见,当时不但是世家大族重视自己的家风,而且执政者也重视所用之人的家风。

    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有三个儿子,其中两子早亡,另一儿子司马康,据邵伯温记载,是司马光从族人中过继来的,非常疼爱,希望他健健康康长大,因此取名为“康”。然而司马光为了保持节俭的家风,特意给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一文。在文中,司马光先是自述司马家属寒门,但是家世清白,而自己自小不喜奢华,以俭朴为美。然而社会上近些年来,风俗侈靡,崇尚奢华,摆酒设席往往超出自己的能力,只为不让人说自己鄙吝。但俭朴岂是鄙吝?这是大贤们的深谋远虑,今日自己身处高位,可以锦衣玉食,但是世无常态,自己或后人不在高位后,还能忍受粗衣粗食么?正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比如本朝宰相寇准,豪奢无度,冠绝一时,然而当他去世后,子孙沿习其家风,但今非昔比,因此生活多有穷困。俭朴之人多被君子及为政者推崇,奢华之人也常因奢华招来祸患。前者比如本朝宰相李文靖公居窄巷而受时人推许,参政鲁公节俭待客受真宗皇帝重用。春秋时期正考父家风俭朴,几代之后出了圣人孔子。季文子三朝为相,家风俭朴,为君子所重。后者本朝寇准奢华,而子孙困顿无一成材。西晋何曾每餐所费何止万钱,而到孙辈时,因骄奢被灭门。石崇以奢靡著称,最后也因此落得家破人亡。因此做人要俭朴,不要奢华,要大力推崇、倡导节俭家风。最后,司马光告诫儿子司马康,你不但自己要俭朴,还要教导你的子孙后代,使他们也知道、并坚守我们家先辈建立的俭朴家风。

    司马康果然没有辜负司马光的殷殷期望,秉承了司马家的家风。他为人正直廉洁,事业有成。

    宋朝政治家包拯更是视家风为家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他的家训只有三十七个字,言简意赅,旗帜鲜明:“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归放本家;亡役之后,不得葬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是说,子孙后代为官者,有贪赃枉法的,不许进入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之中。如有不服从我的训诫的,我不承认是我的子孙。包拯要求非常严格,为官者不能贪赃枉法,这是家庭行为规范的“底线”。如若违反家风,坚决开除“家籍”。

    注重家风的建设是我国古人创造的优秀家庭文化传统,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三、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建设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只是搜罗、收集、学习具体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只重视对孩子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而不重视优良家风的培养和建设。这充分表明很多的家长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儿”,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耍手艺”,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很肤浅的、表面的、片面的。其实,我们成年人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父辈究竟给我们后人说过什么话,记得住的并不多;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长期生活的那个家庭印记或痕迹。这说明,无意识的“润物细无声”的家风的影响比具体的教育活动给人的影响更为深刻而持久。

    因此,要培养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认识到树立良好家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制造一个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塑造身心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单靠几个教育“技术”、“技能”、“技巧”或“绝招”,零打碎敲是不成的。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玩偶”,对活生生的人进行培养教育,最有效的是家风的熏陶。

第二,人是高等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家长随心所欲的管理、培养、教育、塑造,而是在跟家长积极地互动过程中成长发展的。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说孩子对家长的培养、教育是有选择的;所谓“互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影响的。指望完全依靠“权威”、“权势”,对孩子实施单项的、强制性的教育是不成的,必须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保证家长和孩子的互动顺利进行。

第三,家庭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对孩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不单单是教孩子一些“手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或施教的重点是塑造孩子的性格、气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即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而人格是内在的东西,单靠教育活动是不成的,必须依靠良好家风的熏陶,才能渗透到“骨髓”。

第四,培养、教育孩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熏陶、浸渍的过程,是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实现的,不能指望通过“短平快”的方式立竿见影,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没有良好的家风是不可能的。

第五,当今是开放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并存,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生存环境中变数越来越多,而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三道“加工工序”,家庭教育作为第一道“工序”,负责给孩子“打底色”,至关重要。“底色”打得正,以后遇到不良的影响也不会出格;而“底色”打得不正,以后想再更改是很难的。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终生起作用的,良好的家风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四、借鉴古人经验,树立良好家风

    “家风”看起来很抽象,实际是很具体的,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风应该全家人共同创建,也应该全家人共同遵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相对稳定的家庭习俗、风尚、风气。

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呢?借鉴古人的经验,至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这不是口号,是行动指南。每个家庭都是特殊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文化,家风也就具有独特的个性。但每个家庭都是跟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而孩子们长大后都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因此建立家风必须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成员的要求,使家风既有家庭的个性特征,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家风才有生命力,才能使孩子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

第二是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家风的决定者,或者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父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家风。家长的自身修养至关重要。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自然也决定孩子发展的方向。

第三是利用家庭集体,教育和影响孩子。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每个家长都不能放任自己,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要靠一个教育的整体,而这个教育的整体实际上就是家风。

第四是树立有时代特点的积极的家风,一定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父母还要提高自己的分辨、识别、筛选能力,对待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应该有所选择、取舍。要时时刻刻坚持主流的价值取向,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宣扬的东西都搬到家风中来。

    总之,只有重视家风建设这“无言的教育”,才能“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者简介:赵忠心,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著有《家庭教育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