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 2574 週年 (1)

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2574週年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生於西元前551年,推算為農曆八月二十七日,卒於前479,年壽73歲。後人視孔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晚年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是華夏民二千五百年來的思想主流。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

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
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于師襄。

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時有名學者,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
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範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
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曾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未受到重用,遂回到魯國,不再求仕,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者七十二人。

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宣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子墨 辛丑年八月廿二日202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