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簡介
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卒於周敬王四十年(元前479),傳統的祭孔日期是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今人採用格里曆推算法把孔子誕辰換算為西曆9月28日(當時未有西曆)。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有很大影響。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什麼「家」「創始人」都是現代人的銜頭稱呼)。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開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位於弟弟鮒祀。弗父何是 “卿”。孔子先祖自此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任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能承續先祖的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姓氏。后來宋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造成他們的后代避難到魯,自此卿位不再延續,下降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經擔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蹟無從考據。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沒有兒子,其妾生男,卻有病足不良於行,晚年再娶顏氏徵在,才生孔子。孔子三歲時老父逝世,由母親撫育長大。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去齊國求仕之前約七、八年時間,他的門徒還不多,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也來學禮。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普及。孔子辦學很成功,名聞遐邇。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魯君的兵符軍權旁落。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孔子在齊國得不到重用,遂又回返魯國,自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從齊國返回魯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 ,在周游列國之前十八年的時間,孔子雖然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做官事政,但并沒有停上授徒教學。這一段時間裹,孔子教育事業發展很大,弟子眾多,從遠方來求學的,几乎遍及各諸候國,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很有成就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來跟隨他周游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 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
孔子在魯國當官時,齊國人有顧慮,擔心魯國強大後會并吞自己,所以派遣美女樂人給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接受齊國的女樂,竟然沉迷,三日不上朝聽政。從此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只好帶領顏回、子路、子 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步上顛沛流離的生涯。是年孔子已經五十五歲,他們先到衛國,開始時還受到衛靈公禮遇,後來又受到監視,因為怕會獲 罪,決定去陳國。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要通過蒲至晉國,因晉國內亂而未成行,只好又回返衛國。衛靈公怠于政事,不用孔子,不久衛國內亂,孔子只好再次離開,經由曹國至宋國。宋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只好微服通過宋國、鄭國至陳國,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國,率軍在郎戰勝齊國軍隊。季康子派人迎回孔子。孔子重新回到魯國,已經是六十八歲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國結束回到魯國,至到去世的五年時間,他把精力集中在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 。
孔子一生貢獻於教育,有弟子三 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口才出色的有宰我、子貢;強於政事的有冉有、子路;文學方面的有子游、子夏、子張、曾參…等。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有大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影想、學術傳播、儒家初創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魯哀公與季康子雖常以政事相詢,但終沒受到重用。
孔子於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前479年) 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三歲。逝世後葬在魯城(曲阜)北泗水之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六年,魯人到墓旁定居的也有一百多家,因此把這個地方叫做孔里。魯國世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後來又把孔子的住址改成孔廟,後歷代漸形成三聖,孔廟、孔府、孔林,供人瞻仰,歷二千五百多年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