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

衍圣公

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直集贤院的祖无择(1011-1084)上奏朝廷,认为朝廷对孔子嫡裔孔宗愿以“文宣公”袭封不妥,因为“文宣王”是孔子的谥号,“祖谥不可加后嗣”,请求 “更定美号”。

同年三月,宋仁宗下诏,改“文宣公”为“衍圣公”。“衍圣公”这一封号自此确立。

除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徽宗崇宁三年(1104)期间一度改为“奉圣公”外,“衍圣公”封号一直延用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累计长达 862 年。

衍圣公作为孔子嫡裔,到朝廷的格外尊崇。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在書院(2 Jln SS25/10, PJ) 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邀
2025.10.13

您讀了《論語》嗎?

*您讀了《論語》嗎? *
《論語》是孔子一生言行錄,全書二十篇,508則 。每篇篇名取自正文開頭,或「子曰」、「子謂」後首句的前二、三字,與篇目中的內容無關。

《論語》是一部人人必讀的經典。

《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其內容涉及到人生的廣大面;教言適切中肯,敘述既簡潔而又平易。不但奠定了中國人的文化道統,而且影響力廣至整個東方世界。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求之者也。」

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注》歸納《論語》的政治思想:德政仁政、貴民輕君、選賢舉能,教民養民、君道王道、納諫……等等意識。

孔子針對政客的鞭策,是後來屢屢遭到滅頂打擊的原因!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 在書院(2 Jln SS25/10, PJ)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上
2025.10.11

生命活得有意義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生命活得有意義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是張載的名言,馮友蘭稱為“橫渠四句”。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北宋人。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僑居郿縣(今陝西寶雞眉縣)橫渠鎮,著書講學,傳道授業,“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 《橫渠易說》等著述傳世。

為天地立心,把天地的道心,在人性中展現出來。
為生民立命,把人心化為道心,以天命為性。
為往聖繼絕學,把古代聖賢的智慧傳播下去。
為萬世開太平,為世界的和平事業努力。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在書院(2 Jln SS25/10,PJ)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上
2025.10.8

生命的意義 –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生命的意義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西元前549年,魯國的叔孫豹出使晉國,晉國正卿中軍將範宣子出面迎接。

他問叔孫豹:「古人有句話叫 ‘死而不朽’,這是說的什麼? 」

叔孫豹沒有回答。

範宣子接著說:「從前我士匄的祖先,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為豕韋氏,在周朝為唐杜氏,晉國主持中原盟會的時候是范氏,恐怕古人所說的不朽就是這個吧?死後,他所說的話世代流傳,所謂不朽,說的就是這個吧!

我聽說:’
最高的是樹立德行,
其次是樹立功業,
再其次是樹立言論。
久久不會廢棄,這才叫不朽。

如果是保存姓氏、接受氏,守護宗廟,世代不斷絕祭祀,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家族,官祿大的並不能叫作不朽。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在書院(2 Jln SS25/10, PJ)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上
2025.10.6

孔子被稱為「先師」

孔子被稱為「先師」

孔子之所以為「先師」,是因為他刪削製作「六經」 ,並以“六經”來教授廣大弟子。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涗:“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
又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

這些記載行文簡練,卻關係到儒家之所以成立的關鍵。

後世稱孔子為「先師」,其意是作為「師」的先行者,也就是說,孔子是「師」這一身份的創始者。

周代的學校本是國家的政治機關,到孔子才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傳統。 也正是因為這一傳統,使孔子及其弟子作為「儒家」學派獨立於王官系統,具有獨特的精神屬性。

另一方面孔子以“六經”授人,其中一個道理,為政治國之道必須進入政治生活才能踐行,這使儒家學派呈現出一種特性:精神上獨立於政治,在角色、身份上又附著於政治。 因此,孔子既有師者之名,也有政治導師之實,名實兼備,方能教化群倫,公推萬世師表。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在書院(2 Jln SS25 /10 PJ) 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上
2025.10.3

孔子被稱為「至聖」

孔子被稱為「至聖」

何謂「至聖」?
在孔子之前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有德有位的聖王。 而孔子終其一生,雖有聖人之德,卻無王者之位,甚至僅僅是春秋晚期的一名教書先生。

孔子逝世以後,人們卻把他視為古聖先王的繼承者。 《孟子·公孫醜》錄宰我之言:“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漢代趙岐註解此言:”以為孔子賢於堯舜,以孔子但為聖,不王天下,而能製作素王之道,故美之。 ”

“賢於堯舜”,這是孔子能夠達於“至聖”的道理:堯、舜等人已為聖人,孔子之聖尚過於堯、舜,所以可稱之為“至聖”。

而按照趙岐的理解,孔子之所以“賢於堯舜”,是因為孔子“製作素王之道”,即身非王侯,而功績比肩堯、舜。

那麼,孔子功績何在呢?

正如《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說:「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 ”

也就是說,孔子在春秋之世,面對禮崩樂壞、周道不行的變局,“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促使他刪削“六經”,總結歷史經驗,並留下了垂范萬世的文化準則,自身也成為超邁堯、舜的“至聖”。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夫子書院於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2025/10/18),1000am-1200pm在書院 (2 Jln SS25 /10 PJ) 舉行釋奠禮,慶祝孔子聖誕2577週年,並舉行拜師受字禮。歡迎您出席。

子墨敬上
2025.10.1

《論語》: 公冶長第五

《論語》: 公冶長第五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說好聽的話,裝出好看的臉色,過分恭敬,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隱藏在心裡,卻裝出對人友善的樣子,左丘明認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通過這則言論:孔子與左丘明對“可恥”的行為標準,有共同定義。

也提供了我們修身與處世的深刻啟示:強調“真誠”为儒家核心道德。人際關係裡,唯有真誠才能建立長期信任。

子墨2025.09.19

今天 2025.6.5 為「芒種」中氣,祝福吉祥幸福

今天2025.6.5 為「芒種」中氣,祝福吉祥幸福

欣賞宋代韩淲詩說芒种
重午是一节,芒种又一气。
何因至怡悦,底事苦歔欷。
园林无俗情,琴书有真味。
贫者自为贫,贵者自为贵。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 “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是這個忙碌的時節最好的寫照。

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因此“芒種”又叫“忙種”。 「芒種」是典型夏季節氣,預告天氣要開始炎熱了,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種」,吐穗結實的稻榖上長出細芒。所以稱作「芒種」,就是農夫們準備開始收割的時候。

「芒種逢雷美亦然,端陽有雨是豐年」意思是說:在炎熱的芒種時節,如果有大雷雨降臨,就是豐收的好預兆。

子墨2025.6.5

學易所以能趨吉避凶

學易所以能趨吉避凶
學習《易經》有個統一的目的,便是趨吉避凶。所以要明白何者是凶,何者是吉,若弄錯了,會惹來更大的災禍!

《易經》是以「以象載道」,直接用「象」闡述「道」之理:「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此內心會生起敬畏:敬畏天譴報應,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會增加新的業障,還會思想添福添壽。

學習《易經》,先學「天理」,從「道」認識「德」,以「禮」完成「德」;有了「德」性就近「道」了,可以把「道心」化為人心。能夠「克己復禮」者,是因為敬畏「道」。如此環環相扣,心正了!吉祥雖末出現,凶神惡煞已經遠離而去!

學習《易經》六十四卦「天道」轉化的君子行為,就是「趨吉」最佳法門。

再學習歷代《易經》象數發明的學問,具體「改變命運」技巧:「知命算運,應變突發,觀相視察,治療膳藥,玄典鍛煉」以求得「知「命」取長捨短,知「運」能行止,借用地理環境,積功累德,強化自身,好名好相心虔誠,廣結人緣要保健。」

這是中華民族的「天地之大德曰子」而形成對待萬物「各正性命」和「成性存存」思維。
子墨2025.5.17

焦急

焦急
一個人心中若有“焦急”,就容易情緒失控。在生活上常常發生這種現象,孩子病了,要看醫生,袋子沒有錢;孩子學費已拖到最後繳費時限,心中之急,可想而知!…正是我們常常感嘆“生活磨人”,“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

看今天的國際環境,“西方列强”享受二百多年工業革命成果的高利潤回報,生活享盡榮華富貴。

但是,如今應了孟子所言“死於安樂”,不知不覺遇上一個臥薪嘗膽的國家,也走進工業、製造業革命中,生產了又便宜又好的生活用品,威脅了他們的高利潤紅利。由侈入儉,安逸習慣被打破,其“焦急”之情可見。

事急馬行田,心中焦急使然!爲了保護本來具有的利益,什麽手段都會使出來。這就是今天的環境危機!不是依靠講道德,說和平互利的理由,便可以解決的!

因此,只有兩個可能
一,繼續讓西方保持原來的强權地位,其他人當隨從。或者
二,接受所有人(國)是平等,互相尊重,不存在誰奴役誰。

從歷史經驗,要打破舊秩序,都是在劇烈戰爭之後才改變的!當平民百姓的,只能祈禱,希望可以和平过渡!

子墨2025.5.15

明天「清明節」

明天「清明節」,
清明的氣候,中華民族用最好的時刻行孝–掃墓!
美國選擇「清明」前為「解放曰」–要世界各國的稅收「彼此相等」!
卻不知: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 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節令詩之一,短短四句卻蘊含著豐富的意境與情感。

「雨紛紛」強化了雨的綿密不絕,隱喻愁緒的紛亂綿長。
「行人」與「斷魂」——情感的核心載體,既刻劃了行人的心理狀況。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先人的追思與生死離別的哀痛。
透過「雨」、斷魂」「借酒」等意象傳遞深沉的情感。哀而不傷的情感的表達。
「牧童」與「杏花村」-畫面的轉折與希望,酒香與花香組成,暗示精神慰藉之所。

子墨
2025.4.3

望子成龍成鳳

望子成龍成鳳
中華民族有一個傳統的思想,是世界各名族少有的,就是把孩子視爲自己生命的延續,因此,我們在養育兒女方面的用心與衆不同。

中華兒女的父母親會犧牲自己的青春、勞力、錢財、精神來成就孩子,讓他可以出人頭地,有“出頭天”!特別是在“教育”方面;“教育”,古人稱為“學”!“學”和現代人的“教育”觀念有不同,“學”不但要學會生活的技能,更要學會高質量的人品人格。古代便有一篇文章專門指導人們如何教育孩子,名爲《學記》,大家有時間可以找來讀讀,有機會也給大家講解一下。《學記》是我們幾千年來改變命運的寶典。

夫子書院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10.00am-12.00pm「讀經家庭·兒童讀經班」開課。報名請點擊:
https://wa.link/617g09 或者whatsapp:+6011-1636 6114了解詳情。謝謝。

子墨20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