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習《易經》

為什麼學習《易經》
《易經》是中華文化中的奇葩,也是世界上唯獨一本以「符號」傳達「道」的書,一直延續至今,讓許多東西學者入迷。

《易經》自古以來被讚賞為六經之首,「六經」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由於國民政府初創,便法律規定中國人不允讀經典,再後來人民政府暴力清除傳統文化,因此,一個世紀時間,中國人極端仇視祖先經典書籍。近年受到西方的排斥,不得不偶而重新撿起一點祖先的文化。

很自然,《易經》最先受到「寵愛」,因為《易經》中「數術」的這部份,正好相應今天「為利是圖」的人格,符合心中腦中眼中只有一個「錢」字的人生觀。把《易經》說成「風水」「八字」「占卜」「奇門遁甲」……神奇了種種旁門左道的玄之又玄的玄術。

《易經》開章明義,說明了「以象載道」,是一本闡述「天道」的書,是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所得的結晶。內容主旨可以籠統概括在八個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表達讀《易經》的膚淺心得:
有未雨綢繆的訓練,而旦還是學習全方位及前瞻性的思考。
其中有一項最難能可貴的地方,人生不要停留在困境中發愁、憂苦、埋怨;與其坐困愁域,不如把這些時間用在前進的路上。
所有爻辭,條條說明,任何受苦受困,都有解套之法,就是要人們不斷從“學”之中得列。

學易者,學習應變工夫是《易經》的功用
子俗 2023.9.5

《易經》之象

《易經》之象
是從宇宙的象轉化而成畫,因此其畫是以「面」末表達,而不是點或線,
所以讀《易》者心中要存有廣闊的視野。

特別是在“變化”方面。
卦的變化有錯、綜、互、交易、變爻……等等,它代表著看物看事,不要只從自己立場(或只顧自己的利益得失)來處理。

是要仔細分析,還原的看法、本來的判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顧,甚至是換位思考,在很多情況,解決了對方的問題,就是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除了你、我關係,還要看到時間、空間的變遷與影響。
這就是《易經》至到今天,依舊如此迷人的原因了!
子俗 2023.6.16

學《易經》

學《易經》
從64條卦辭,象辭上了解,可以看到古人的忠厚。
這份忠厚與善良是從“道”(宇宙規則的認識)中吸收的,
也就是把“道心”傳化為“人心”,
道心皆是善良的,“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此,所有卦都在表達,吉祥的情況,要加大力發揮並利益大眾;
當兇險的情況時,不要氣餒,更不要因此隨波逐流。

心向光明,就算有一線生機,亦不可放棄!
“象辭”,更是教導人走正道,皆是“君子”之行。

整部《易經》都在提示吉享,和創造吉享,
若有違背者,其反噬是必然的!
子俗2023.6.15

很多人被《易經》宣傳誤導了!

很多人被《易經》宣傳誤導了!
坊間太多亂講《易經》的江湖語言,好像說:
“不是人人可以學習《易經》” 。神秘化!
“學《易經》令人生脫胎換骨” 。誇張化!
“《易經》是神秘密碼” 。神化!

經過一些江湖術士的誇大其詞,結果《易經》變成一部“神怪”的書。
混飯吃的術士,加進《易經》,便很吸引人了!價錢也高漲了起來!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昇,越來越多學子弄清楚了!

《易經》是“十三經”中的一本書,最古老的一本經典。古代中華民族必讀的課本。
上古時代用符號為“字”,而《易經》有了文字之後,還保留著符號。
所以,有人把這些符號神怪化!
《易經》是表達、描述崇高的“道”的書,不是“怪力亂神”!

子俗 2023.4.15

易經八字

易經八字

這個名字,有語病。
《易經》是一本古老的經典,以陰陽符號來表達宇宙的“象”,形成八卦,衍化為之六
十四卦,闡明“道”的道理。最早能透澈解說《易經》,要算是孔子的《十翼》。

“八字”是時間的組成。
古人用天干地支合成六十個計時的數目,形成年份有天干地支,月,日,時亦是如此,所以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合起來共有八個字,也有稱為四柱。

《易經》“八字”有關聯嗎?實在說是“沒有”!
來夫子書院上經典課,不會混淆!
請聯絡夫子書院,WhatsApp +6011-1636 6114,
我們一起來學習經典,中華民族祖先的智慧。
我們有堂課,也有線上上課。

子俗 2023.3.13

言行,君子之枢机

言行,君子之枢机

孔子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中華民族自古非常重視「言語」,把「言語」看成一個君子(一個正常的人)品行的重要樞紐。

孔子把言、行视为君子之为君子的关键,「言行」决定人一生的荣辱。

君子的一言一行,可以感动天地,需要特别谨慎小心。

君子之言应该注意:謹慎、訥言、誠信、適宜。

–口德:君子之言—1

子墨 2022-12-08

《系辞传》中的“君子”

《系辞传》中的“君子” –刘震–

传统筮法在《周易》的早期占主流形态,这种学术表达从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中皆可得以佐证。

随着卦爻辞的出现,《周易》的属性开始有所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意味着筮法被取代。

卦爻辞的普及,乃至后来出现了以孔子为首的对卦爻辞的学术解读,都未能动摇筮法在先秦时代占据《周易》文化主流的局面。我们前面已经就此问题有所解说,在筮法层面唯一的变化就在于人们开始使用卦爻辞作为解读筮法的依据。

作为以筮法为职业的史巫之士,由于自身的职业特质,加之其传承方式是因袭传统,因而有制度性的保障,这使得他们在先秦时代始终占据《易》之用的主导地位。虽然自孔子开始注重德性对于吉凶的影响,但由于史巫之士持续性的存在,人们对《易》的理解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依然是将《易》视为带有预测功能的著作,《易》仍然呈现为“卜筮之书”的面貌。

《清华简》对“周易”卦爻辞与《易传》等内容只字未提,即证明了史巫之士出于对传统的维护并不认可《周易》的卦爻辞,《易》的“易筮”功能依然代表当时社会对《易》的基本认知。

伴随着《周易》在汉代被纳入经学,筮法才逐步被剥离出《周易》的发展主流,筮法在民间进一步演变与发展,随之产生了术数学的概念。从此,经学与术数组成了《易》学的两大部分,经学体系于庙堂之上纵横论道,术数体系则于江湖之中指点天下。

汉代筮法有一条非常明显地将伦理纳入筮法的发展痕迹,传统研究往往将此视为天道影响人道的一条证据,但伴随着诸如《清华简》的出现,我们发现其与纳甲筮法的差异就在于后者增加了伦理属性上的表达,并且这种表达的主旨在于突出人的能动性,以及社会环境对于筮法判断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汉代的天人合一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于儒家人文思想的一种继承,并不是以天道来约束或规范人的行为,相反,其所提倡的乃是一种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一种人在充分认知天理情境下的自觉约束。

《系辞传》中对“人”的划分直接代表了其在以人治世方面的理念。其中的“圣人”“君子”等范畴的界定,首先指向其社会定位而并非其品德。在《系辞传》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其社会治理思想中特别强调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虽然因为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使得名教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名教显然不可以完全等同于自然,因此名教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圣人”“君子”的范畴界定的重要标志。

从其得位而施治的行为上而言,出现在《系辞传》中的“君子”是孔子正名思想的实质性源头。“圣人”的概念则代表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内容在《系辞传》中有一种融合。

以儒家为主的人文思想方向,强调在社会治理中突出人的独立价值;另一方面则是以道家为主的自然主义情怀,注重在社会治理中回归人的自然属性。最终解决这种张力的过程之中,表达出认识世界的方略可以总结为“穷理尽性”。

子墨 2022-11-03

孔子《系辞传》的主要思想

孔子《系辞传》的主要思想–刘震–

我们今天所见的《系辞传》当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其各自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价值各有几何呢?笔者大概梳理了一下,发现今本《系辞传》基本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论述了《周易》的宇宙论理念。

《周易》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与宇宙相关的论调在儒家经学体系中独一无二。《系辞传》中的宇宙观包含了两个层次:

其一, 它把整个《周易》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个比较详尽的阐发与介绍。如果任何人想研究与学习《周易》的话,那么《系辞传》是一篇较为适合入门同时也是无法绕过的作品,相较于《易传》的部分篇章,比如像《序卦传》《杂卦传》,如果没有学习与理解这些篇章的话,那么对于理解《周易》肯定有一定的缺失和遗憾,但是并不会影响对《周易》主要思想的把握。相反,如果错过了《系辞传》的内容,或者说对于《系辞传》的理解不够准确,那么势必会直接影响对整个《周易》的认识。

其二,《系辞传》的宇宙观还包括其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哲学描述,即整个世界由来的逻辑演进;同时表述了《周易》在世界万物发展变化当中所起到的作用,突出了《周易》认知与理解世界的独特视域。

第二个部分解释了《周易》当中所出现的各种哲学范畴与专有词汇。

在日常之中,我们提及《周易》时会称之为“专门之学”。《周易》之“专”,笔者认为有两点:

其一是思想发展路径的独特性,《周易》是由筮法而入易理,故而其思想体系与其他典籍相比尤为不同;

其二是词汇含义的特殊性,《周易》由于其自身是象数与义理两套表达体系并存,使得其词汇往往也具有含义上的二重性,加之古代文字表达比较晦涩,直接导致《周易》文辞比较难懂。

对于专有词汇的理解如果存在问题,对于《周易》整个的理解就会出现失误。故而《系辞传》中对于各类专用词汇与《周易》主要的哲学范畴都做了一些专门性的介绍。通过概念的梳理,为我们理解与把握《周易》的主体理念提供了极大助力。

第三个部分记录了《周易》的创作过程,当然这个创作过程中有相当的成分是出于后人的想象。

包括其言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乃至画卦成像与制器作乐。这中间的文字所讲虽然未必俱为史实,但也反映了《周易》的诞生、发展与先民不断探索认知自然环境的过程相一致。从这个维度上来说,《周易》代表了中华文明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

第四部分引述了孔子解读《周易》的部分内容。相比于整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系辞传》中所记录的内容并不全面,仅仅有二十条左右,但这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特别是近代随着出土文献的出现,配合帛书《易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孔子的思想、理解《周易》可谓意义深远,笔者以为通过帛书《易传》与《系辞传》中关于孔子论《易》的段落,能树立起更加立体丰满的夫子形象,同时使我们对于孔子学术思想的全面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认。

第五部分保留了春秋时代的《周易》的占筮方法,即所谓的大衍筮法。在《系辞传》当中所记录的筮法体系虽然只是整体筮法的一部分,但其时间较早,对于我们梳理筮法与后期《易传》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以上是我们对于今本《易传》中《系辞传》内容的一个大致梳理。当然,今天研究《系辞传》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今本之上,因为帛书《易传》之中仅有一篇与今本《易传》基本相似,就是我们所讨论的《系辞传》,因此对于《系辞传》的思想,我们还需要从不同版本出发,才能更为清晰与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核。

子墨 2022-11-02

《易經》是世界唯一的一部“象以載道”的書

《易經》是世界唯一的一部“象以載道”的書。

由於是在講“道” ,表達上就成為非常高層次的經典。

讀《易經》的人什麼水平,就會把《易經》讀進什麼水平之中。

中華民族自從滿清入侵之後,苦果便形成。鴉片戰爭之後,苦難便全面爆發,中國人二百多年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頭腦中只生存“活下去”的念頭。

至今生存條件大大好轉了,移到“物質”階段,還未提升到“生活”層面,所以學習《易經》的人,都是在環繞著如何找到竅門,可以賺更多錢的“知識”上。

當有一天進入“生活的意義”階段時,便會淡論“趨吉避凶”。

將來有一天追求“生命的意義”的時候,便會把《易經》讀成“率性歸真”。

今天的環境還遠離這個水平。

但是,保持著“以象載道”的念頭,會有一天看到“率性歸真”的曙光。

習子 2022-08-28

學《易經》


學《易經》

用什麽心態讀《易經》

《易》經的形成,其實是從樸素的,就是在生活中所能看到的“現象”,加以探討,然後把它表達出來。

若説《易》經有奇特的地方,那就是認為宇宙間發生的事情,所經歷的“軌道”,是可以和人的生活發生的事情軌道,是貝有同樣的法則。

所以人要生存道最完美,那就活得和“天則”一個模樣。

《易》就是直接把“天則”的象記錄下來,讓我們去探討、研究、理解、乃至應用。

當然,“天則”是有許多我們還不可理解的(稱為天機),暫時不强求,從可以理解,學習,實踐處著手,那就已經改善了生活,提升了生命!

就好像我們飲食,開始求溫飽,後來講究色香味,又提升到營養層面,還有再高的要求“健康”!

對待生活所有事情品物是如此遞進。

學習《易》經也是如此,不可未入門,便幻想它是一本“神”書,那將終身只能在門外探頭,讓自己患得患失!

孔會2021.11.22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