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2024年清明節擇吉

甲辰2024年清明節擇吉

今年甲辰清明落在西曆2024年4月4日,農曆二月二十六日。習慣拜墓日期是在前十天後八天進行。

清明拜墓是孝道的一環,是中華民族紀念追思祖先的日子,帶著孩子去拜墓,講先祖的故事,對子女孝順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今年的拜墓好日子(盡量在早上時間)
2024.3.26 星期二 5am-1pm,羊忌(最好)
2024.3.30 星期六 5am-1pm,豕忌(最好)
2024.4.1 星期一 5am-11am,牛忌
2024.4.2 星期二 9am-1pm,虎忌
2024.4.4 星期四 (清明當日)在家拜。
2024.4.6 星期六 5am-1pm,馬忌(最好)
2024.4.8 星期一 5am-3pm,猴忌
2024.4.11 星期四 5am-11am,豕忌

記得:
~早上時間拜祭較好,陽氣旺盛。
~年紀太小不宜上山。最好八九歲之後。
~怀孕婦女不宜上山。

~先拜伯公廟才去墳頭。
~不要跨踏他墳背。
~在山上要慎言,親人更不可吵架爭論。

~子孫自己清理祖先墳,才能接福。
~在打掃墳地時,可以給附近週圍的墓插上三支香。
~先拜后土,再拜先人;先燭後香;上香三支,先長輩後晚輩。

~祭品:人能吃的才用來拜祭。祭品封袋的要打開。
~化帛在墓的前右邊。
~大香燒了三份之二,可化帛;
~化寶要一張一張燒或折排好,不可一疊丟上去燒。親自恭敬化,才能受福。
~破了或不完整的帛紙不可燒,梆繩招牌紙更不可以同化。
~化帛萬萬不可搗動。化後奠酒奠茶。之後可以收祭品。

~祭拜後一定要收拾得乾乾淨淨,保持乾淨明亮,不給先人添髒,祭者才有福。
~山上任何地方都不可丟垃圾,以免惹怨恨。所有垃圾帶出山。
~最好別燒炮杖,幽界是寧靜。若燒炮杖,千萬別在別人墳地,更不可在墳頭,以免惹禍。

~穿著不要暴露,不宜穿短褲。祭祀如見大賓,失禮不如不祭。
~後來才去拜墓的人,不必再打掃,擺上祭品上香即可。
~當日有衝的人,袋子中放塊紅布便可。
~回家,沖個花水涼。
~拜墳祭品,分給家人食用,此是「福品」。
~上山要選吉日。清明當日在家中祭拜歷代祖先。
子俗2024-3-15

墳墓

墳墓
墳的意思是土堆,墓是逝世人的住宅。
今人有怪論,也可能是外道的人反對土葬。說:「死人建墳墓便是死人霸活人地?」
這是想多了!

自古以來,都把墳建在荒山野嶺中,這些地方是不適合住宅,也不適合耕種的地方。
古人的這種見解(規定),今人反而沒這個智慧!

入土為安,是華夏民族的生死觀,魂歸陽天(虛空),魄回陰大地(入土);
身體腐爛了,和土地合一,也就是成為土地的一部份。(所有動物屍體都是如此)

今天中國人受西化而平墳,受印度化而火焚。
只要死者真得能“魂安”,那是個人自由。

我們認為祖先是我們的源淵。
有墳有墓,將來讓子孫記上一代兩代人,
如此恩恩相續,延續孝道,
也算是中華文化一課!
子墨 2023.3.30

清明節

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以太陽曆為依據。
清明的解釋是,天氣是清朗明亮,表達了最好的日子。
本來是旅遊的好日子,成為上墳祭拜,祭祖的日子。
中華民族把最好的日子,奉獻給祖先,這是孝道文化的表現。
祖先就是我們最高的“神”!

一、明朝之後,拜祖先出現了焚化紙張的風俗。
“紙”是竹漿製成的黃紙,今天就是金銀紙,是黃色的,這個習慣延用至今。(今天加上生活用品,那就隨意吧!)
當時是否代表“錢”,那就不敢肯定了,因為當時沒有紙幣。
但是,把最珍貴的“紙”奉給祖先的含義是存在。

二、焚香。華夏民族是用三支香,表示「天人地」皆禮拜。
也代表了天地萬物,就如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三萬物,含義巨大。

子墨 2023.3.29

癸卯年2023清明節

癸卯年2023清明節
今年癸卯清明落在西曆2023年4月5日,閏二月十五望日。閏二月是沒有中氣的。習慣拜墓日期是在前十天後八天進行。

清明拜墓是孝道的一環,是中華民族紀念追思祖先的日子,帶著孩子去拜墓,講先祖的故事,對子女孝順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今年的拜墓好日子(盡量在早上時間)
2023.3.26 星期日 5am-1pm,馬忌
2023.3.27 星期一 6am-11am,雞忌
2023.3.30 星期四 11am-3pm,龍忌
2023.4.1 星期六 5am-1pm,羊忌
2023.4.5 星期三 (當日)1pm之前皆吉,豕忌
2023.4.8 星期六 9am-5pm,龍忌
2023.4.12 星期三 5am-11pm,馬忌

記得:
~早上時間拜祭較好,陽氣旺盛。
~年紀太小不宜上山。最好八九歲之後。
~怀孕婦女不宜上山。

~先拜伯公廟才去墳頭。
~不要跨踏墳背。
~在山上要慎言,親人更不可吵架爭論。

~子孫自己清理祖先墳,才能接福。
~在打掃墳地時,可以給附近週圍的墓插上三支香。
~先拜后土,再拜先人;先燭後香;上香三支,先長輩後晚輩。

~祭品:人能吃的才用來拜祭。祭品封袋的要打開。
~化帛在墓的前右邊。
~大香燒了三份之二,可化帛;
~化寶要一張一張燒或折排好,不可一疊丟上去燒。親自恭敬化,才能受福。
~破了或不完整的帛紙不可燒,梆繩招牌紙更不可以同化。
~化帛萬萬不可搗動。化後奠酒奠茶。之後可以收祭品。

~祭拜後一定要收拾得乾乾淨淨,保持乾淨明亮,不給先人添髒,祭者才有福。
~山上任何地方都不可丟垃圾,以免惹怨恨。所有垃圾帶出山。
~最好別燒炮杖,幽界是寧靜。若燒炮杖,千萬別在別人墳地,更不可在墳頭,以免惹禍。

~穿著不要暴露,不宜穿短褲。祭祀如見大賓,失禮不如不祭。
~後來才去拜墓的人,不必再打掃,擺上祭品上香即可。
~當日有衝的人,袋子中放塊紅布便可。
~回家,沖個花水涼。
~拜墳祭品,分給家人食用,此是「福品」。
~上山要選吉日。清明當日在家中祭拜歷代祖先。

子俗2023.2.27

🍁☃️立冬 2022.11.7

🍁☃️#立冬2022.11.7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春種、夏耘、秋收、冬藏,萬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長,在秋天收穫,在冬天進入休藏狀態。立冬,就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草木凋零、蟄蟲休眠。

農曆十一月七或八日,太陽黃經225度,冬季開始是為「立冬」。冬是終了,秋去冬來,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民間習俗以此時進補,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篩衰弱、進補以恢復元氣。

「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立冬之後,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生長逐漸停止。中醫云:「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為了適應氣候季節性變化,需要調整飲食,以增強體質以抵禦嚴寒。

此節在古代很受重視,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這句俗語點出這時節的水稻已經成熟了,農夫們也開始忙著收割稻作。收割後的田地要休息一陣子,等下次播種時期才開始使用。此外,在玉米園裡,農夫們忙著採收玉米,因此我們可以品嚐到又甜又香的玉米喔!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這句俗諺的意思是:「立冬」時期正值收成季節,放飼的雞或野生鳥群有不虞匱乏的穀物可吃,所以常會生機勃勃的頻頻啼叫呢!

#民俗與節日: 自古習俗「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冬日,民間有「補冬」進補的習俗,俗諺:「立冬,補嘴空」,意指進入冬季以後,氣候漸冷,「過冬擋畏寒」,立冬前後為最佳進補時節,傳統進補方式:「燉米糕」(糯米內放龍眼乾、加酒,燉成米糕)、「炒麻油雞」(或煮雞酒),還有四物仔、八珍、十全諸湯十全等其他營養品進補。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要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溫潤厚重的食品,同時冬季宜多喝温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醫學認為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如《四時調攝箋》裏所説:「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子墨2022.11.7

今天「立秋」了,養肺護肝 最重要

*今天「立秋」了,養肺護肝」最重要*。

2022年8月7日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斗指西南,太陽經過黃經135度,最熱的天氣「大暑」已過,天氣開始轉變,涼爽的秋天即將開始,因此被古人稱為「立秋」。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秋,即禾與火,有禾谷成熟的意思,是豐收的季節;此時梧桐樹開始落葉,故「落一葉而知秋」!

秋,
一候涼風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蟬鳴。

立秋养生—养肺护肝

肺属金,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黄,故肺主秋季。另外秋季主收,燥为秋季之主气,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而秋天属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这种气会抑制你的肝气、肝血的生发。肝开窍于目,所以这时候呢眼睛的视力就会有所下降。应该注意护肝早睡,早起。

古人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說,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子墨2022-8-7

立夏

2022年5月5日是太陽曆立夏,北方地區夏季的開始。
然而,北半球許多國家卻很早,在春季便進入高溫氣候,有些地方還被形容為千年一遇。
我們卻是雨天連綿!

二十四節氣 (曆法中廿四個特定節令)

#二十四節氣 (曆法中廿四個特定節令)
🧧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
🧧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廿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
🧧廿四節氣藴含着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廿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每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大暑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小雪
🔸 大雪
🔸冬至
🔸 小寒
🔸 大寒

新年23-年初四

新年23-年初四
大年初四,也是「立春」。
「立春」是太陽曆二十四節氣的換季,春天開始。
今年2022年立春是2月4日早上04时50分(36秒) 。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把「立春」作為太陽曆的「過年」。
習俗:
要早早,天未亮起床,給祖先上香一杯開水。
換一個新錢包、
存多點錢進撲滿、
寫一份計畫書
換一件新內衣、或新毛巾,或碗筷。
不要與人爭吵摩擦、

拜太歲、攝太歲、
同時禮拜太歲星君(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

正月初四,羊日
《岁占》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羊音阳,开泰之意,乃是吉祥的象征。
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接神祭拜,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
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
子墨拜年 2022.2.4

辛丑年 冬至

辛丑年 冬至 是在十一月十八日,落在西曆2021-12-21日
冬至也稱過小年

“冬至大如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間的傳統節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冬至的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陽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直射點南行的極致,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迴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太陽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標示著太陽新生、太陽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時年八節當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立春歲節。

冬至祭祖、吃湯圓的習俗。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子墨送上祝福,冬至快樂,健康平安!
2021-12-20

今天 2021.11.22 是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今天2021.11.22是二十四節氣之「小雪」。

小雪是指太陽位於黃經240°,北方中國黃河區域一帶,從11月22日開始,氣溫較之前下降,溫度逐漸降到0℃以下,也會開始降雪,夜凍晝化,雪量則由小而大。

曆書記載:
虹藏不見:《禮記》注曰:「陰陽氣交而為虹。」陰陽極乎辨,故虹伏;虹非有質而曰藏,亦言其氣之下伏耳。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天地變而各正其位,不交則不通,不通則閉塞,而時之所以為冬也。

小雪節氣初,東北土壤凍結深度已達10釐米,往後差不多一晝夜平均多凍結1釐米,到節氣末便凍結了一米多。

俗語言「小雪地封嚴」。

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這裏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落雪,來年雨水均勻,無大旱澇;
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來年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利於土壤的有機物分解,增強土壤肥力。

古詩
小雪十月中—唐•元稹
莫怪虹無影,
如今小雪時。
陰陽依上下,
寒暑喜分離。
滿月光天漢,
長風響樹枝。
橫琴對淥醑,
猶自斂愁眉。

子墨報導
2021.11.22

🍁🍁🍁秋分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六個節氣,秋季第四個節氣。每年9月23日前後,(公曆9月晝夜平分點)太陽到達黃經180°時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秋分”、“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地球上的現象
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的意思有二:–
1️⃣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
2️⃣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和「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的說法。

子墨 20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