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长墙年表 – 董乃強

中外长墙年表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贫富,有了阶级和国家之后,便有了高墙壕堑作为富有的一方、或统治阶级或国家之间的防御设施。中外皆然。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建起了城池,用来保护天子、诸侯及百姓财帛免遭侵害。又如,外国最早约在公元前八世纪,欧洲希腊半岛上就兴建了许多城邑,并以这些城邑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土地、村落,形成了一个城邦国家。这样,当战事一起,城外的百姓就会涌入城内避难。因此古人便有了“城,以盛民也”(《说文解字》)之释。

在生产力低下的冷兵器时代,高墙深堑确是极有效地阻挡马拉战车、骑兵和步兵前进的最佳防御工事。但随着势力范围与占有欲无止境的扩展,统治者认为周边封闭的城墙不仅所圈定的地盘太小,而且成为向外发展的阻碍,于是便出现了绵延十数里至上万里首尾不相连的高墙。因其长,遂被称之为“长墙”或“长城”。它阻止入侵的功效是如此地显著,因此直到现代还有建筑高墙以阻隔敌对势力的举措。

恩格斯曾经说过:“所有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离开时间的存在是和离开空间的存在同样是最大的荒唐。”研究长城现象也不能例外,每一道长墙的兴建、废弃年代都是异常珍贵的研究材料。为推进中外长墙的研究和比较研究,特根据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编成本年表。

当然,用年表这种形式来反映中外长墙修建、使用、作用、意义等这一复杂事物,局限是很大的,但因它能简要地展示出中外诸国修筑长墙的交错情形,所以还是采用了这一形式。

年表的编排以长墙修筑时间先后为序。每年先有“本年概要”,之后是“朝代”,“背景及目的”,“指挥人或主持者”,“起讫地点及长度”,“作用,现状或结局”,“其它”。

  • 中国长城年表

公元前685年—645年之间

周代齐国筑长城。

西周后期(亦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扩充实力,竟相争霸。齐国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不断增强,接连吞并邻近30多个小国后称霸中原。为阻挡长江、汉水一带的楚国北上入侵,齐桓公遂下令沿齐国南部边界修筑长城。

齐国长城呈东西走向,西起今山东平阴县北黄河岸边,向东越山岭经泰安市北、莱芜县北、章丘县南、淄川县西南、临朐县南、安丘县西南、诸城县南至胶县南的大朱山东边海滨。全长约千余里,墙厚4—5米,高度不详,但遗存残墙高高1—4米不等。在平地上系用黄土夯筑,在山岭间系用石块垒砌而成。

齐长城有效地防止了自南方而来的入侵。现在山岭间还保存有残遗的城墙。

公元前656年

周代楚国筑“方城”。

西周后期,江汉一带国力渐强,先后征服邻近许多戎、蛮小国甚至姬姓小国,但还不能与强大的晋国与齐国抗衡,因此,楚成王下令在楚国北部疆界修筑“方城”。以防北边的晋国、齐国大军南侵。后来,楚国西部的秦国崛起,“方城”便又成为防秦东侵的工事了。

楚国“方城”是先修建一系列可供防御敌军的小城堡,再逐步在城堡间修筑高墙相连。“方城”西起今河南邓县境内,向北经镇平县、南召县,由南召县境内折向东北,过鲁山县、叶县转向南行,沿方城县及舞阳县境而至泌阳县止,全长约一千里。基本上是沿楚国的西、北、东部边界修筑的。楚国的南部大体以汉水为界。这样,楚国的西、北、东以长城包围,楚国的南界又以汉水“水长城”为屏障,确实起到了“控霸南上……以逼华夏”的作用。

公元前461年–409年

周代秦国筑长城。

东周列国时期(亦称战国时期)秦国厉共公至简公在位时,秦弱晋强。晋国军队渡过黄河,占领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国恐慌,厉共公和简公均下令沿洛水西岸筑长城以为防守。

公元前369年

周代中山国筑长城。

中山国在齐、燕、晋、赵等强大诸侯国之间,国土不大,但国力强盛、民族强悍(系鲜虞族国家)。采取联合齐国、燕国的外交政策,而与晋国、赵国为敌,常有战事。为防晋国、赵国入侵,中山国君命在与晋国、赵国交界处筑长城。

中山国长城北起今河北龙泉关一带,南下经倒马、井陉、娘子关至邢台黄泽关以南止,全长约五百多里。

公元前361年–358年

周代魏国筑河西长城。

魏国与秦国本以黄河为界,后魏国恃武力渡河占据了黄河西岸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等一大片土地。秦国经改革后国力渐强,欲夺回这片失地。魏惠王为防止秦国的进攻和北方西戎部族的侵犯,派大将军龙贾沿洛水东岸修筑长城。

魏国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华县,北上经大安方向,过绥德、米脂止于葭县黄河西岸。全长一千余里。现遗址尚存。

公元前355年

周代魏国筑河南长城。

魏惠王为加强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防务,在大梁以西、黄河以南(今黄河故道南),修筑长城。目的也是防范秦军入侵。

魏国河南长城西起今河南原阳人民胜利渠一带,向东至河南中牟县赵口折向西南密县方向而止于密县,略呈外向弧状。全长约六百里。

公元前355年

周代郑国筑长城。

郑国是个较小的诸侯国,在魏国南部。为防御强秦入侵,郑国在西部边界修建长城。城墙与魏国由中牟县赵口折向西南密县方向的魏长城相合。

公元前334年

周代燕国始筑南长城。

燕国国土较广、国力较强。燕与齐两国结仇,频繁相攻。为防齐国入侵和赵国、秦国的骚扰,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燕下令筑长城。

燕国南长城起自今河北易县西南,向东南方向经徐水、雄县、文安、大城县西南止。全长约五百余里。

公元前333年

周代赵国筑长城。

赵国在强大的魏国北面,为防止魏国的北侵,越肃侯下令在赵国南部借漳河、滏阳河之险修筑南长城。又为防止北部的东胡部族南下侵袭,在赵国的北部长城。

赵国南长城位漳河以北,西起今河北武安、涉县之间,向东南过磁县南东北方向,至肥乡止。全长约四百里。今存遗址。

赵国北长城西起今山西代县雁门关一带,向东延伸至今河北涞源飞狐口一带。

公元前300年

周代赵国筑长城。

赵武灵王致力改革,胡服骑射,国力大振。他击败东胡,向北拓边。在新略取的国土边界修长城,意在巩固新开国土,防止东胡来犯。

赵国北长城西起今内蒙古狼山、乌拉山中,一直东向。止于固阳以北,复又西起黄河东岸乌拉特前旗,东过包头、呼和浩特以北、集宁市南,止于河北张北县境。全长约一千三百多里。遗址今存。

公元前272年

周代秦国筑长城。

秦昭王时,秦国已国力强盛,但屡遭北方东胡族的一支义渠戎的南下侵扰。为防御义渠戎的扰害,昭王在打败义渠戎的战争后,乘胜修筑了长城。

秦昭王长城西起今甘肃临洮,沿洮水北上,又折向东南过渭源,复转向东北经通谓、静宁至宁夏固原,由固原经甘肃环县,陕西横山、榆林、神木等县至黄河西岸止。全长约四千里。今遗址尚存。

公元前254年

周代燕国筑长城。

燕国北部是游牧民族东胡部族,时时南下杀人掠地。燕国大将秦开率军将东胡逐出千里之外,昭王便下令修造长城,以防东胡。

燕国北长城西起今河北张家口一带,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河北围场、内蒙古赤峰、敖汉旗、辽宁阜新、开原,南下至朝阳止。全长约二千四百余里。现遗址尚存。

公元前214年

秦代筑长城。

秦始皇结束诸侯国称雄并立的混乱局面后,深感北方的匈奴部族是秦王朝的巨大威胁,于是派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并乘胜令蒙恬、扶苏等修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

秦长城系连接并修复原秦昭王长城、赵武灵王北长城、燕昭王北长城而成。西起今甘肃岷县,北上至兰州,向东至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又北上至内蒙古托克托南的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西起内蒙古狼山、一直向东经固阳、武川、集宁、河北张家口、围场、内蒙古赤峰、辽宁抚顺、本溪折向南,至今朝鲜平壤西北部的清川江入海处止。全长一万里以上。

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时,也下令将此前各诸侯国所建长城统统拆毁。

公元前201年

汉代修缮长城。

汉高祖刘邦灭秦。在其称帝的第二年即下令修缮秦昭王 长城。即西起今甘肃临洮,经宁夏固原,达于陕西绥德、米脂一带黄河西岸的一段长城。

公元前130年

汉代修长城。

汉武帝为准备对北部匈奴发动战争,先“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即大规模地修缮今河北张家口至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长城。

公元前127年

汉代修长城。

汉武帝令霍去病率大军出陇西,击退匈奴,占河西地,并在河西置武威、酒泉两郡,下令修筑自今永登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长城,止于今甘肃酒泉。

公元前111年

汉代修长城。

汉武帝令赵破奴率兵攻打匈奴,占河西走廊,设张掖、敦煌两郡,下令修筑自今甘肃酒泉至玉门的长城。

公元前102年

汉代修筑长城。

汉武帝派李广利征伐西域大宛后,命修筑自今甘肃玉门到今新疆罗布泊的长城,并命沿“丝绸之路”筑亭障、列城,以保护中国与西方各国往来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至此,汉代完成了西起新疆罗布泊,向东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止于辽东半岛的一条长城,全长约一万五千余里。

同年,汉武帝派徐自为在阴山以北修筑了两条长城,被称作“长城复线”或“武帝外城”。复线北面的长城起自今内蒙古达尔茂明安联合旗附近,向西北方向延伸,经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潮格旗,伸展到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山脉之中。复线南面的长城起自今内蒙古武川县境内,向西北方向经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潮格旗,至额济纳旗居延海。两条长城走向近似平行,间距在10—100里之间。南长城抵居延海后折向西南,进入甘肃境内。

汉武帝筑长城及复线共两万余里。有效地抵御了匈奴骑兵的南下抢掠,有力地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安全。现有遗迹可寻。

36年

东汉光武帝派人在北边筑亭、修烽燧。

37年

东汉光武帝派人修山西阳高至山西大同的内层防线,堆石布土,筑起亭障。

38年

东汉光武帝遣将修筑长城内层防线,共四段:从山西离石到陕西咸阳东,从山西太原西南至河北井陉北,从河北定县至河北临漳西南,从陕西高陵西南至山西夏县西北,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堠。

45年

东汉光武帝令马援等人分筑烽燧,重新修复长城。

423年

北朝北魏修长城。

北魏北部有柔然和契丹两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时常南下扰掠。北魏明元帝为全力对付南朝刘宋,下令修筑长城以防柔然。

北魏长城起自今河北赤城,向西至内蒙古五原县境内。全长二千余里。

446年

北朝北魏修长城。

北魏太武帝为防契丹族从东南方向进犯首都(今山西大同附近)发十万人修筑“畿上塞围”。

“畿上塞围”东起今北京居庸关,向西南至今山西灵丘、向西经平型、雁门关、偏关至今河曲县黄河东岸。全长一千余里。

484年

北魏中书监高闾提出在六镇以北筑长城,但未能实行。

543年

北朝东魏筑长城。

北魏大丞相高欢逼走魏孝武帝,另立元善见为魏孝静帝。从此北魏分裂而为东魏和西魏两国。高欢恐西魏联合柔然攻打东魏,遂修长城以自卫。

东魏长城西起今山西静乐,向东至代县崞阳镇。全长仅一百五十里。修筑时间只有40天。

552年

北朝北齐修长城。

高欢之子高洋代东魏称帝,是为北齐。北齐自开国起便十分重视修筑长城,以防突厥、契丹南下和北周西进。

北齐文宣帝令修长城。南起今山西汾阳西北的黄芦岭、向北至五寨县。全长四百里。

552年

北朝北齐修长城。

北齐文宣帝巡视管涔山(在今山西五寨县境内)时决定统一向北延伸长城,由高睿率兵数万筑成。

又“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东起北京居庸关,向西至今山西大同。全长九百里。

556年

北朝北齐筑长城。

北齐文宣帝令将南起山西汾阳、向北经五寨、达于大同西北的长城连通为一。又令筑起自大同西北向东至于海边的长城三千余里。

557年

北朝北齐筑重城(内长城)。

北齐文宣帝令筑西起今山西朔县西南、向东至平型关东北的长城。全长四百余里。

563年

北朝北齐修长城。

北齐的西部又兴起一实力较强的北周国。为防止北周东侵,北齐武成帝命斛律光领兵修筑一道南北朝向的长城。

长城起自今河南济源,沿太行山向北,经尤关、广昌至今阜平止。全长二百里。 

564年

北朝北齐修库堆戍至山海关间二千余里长城,沿途置戍五十余所。此次修建大部分是利用旧有长城重新修葺。

568年、575年、576年、577年先后下旨修葺上述长城。

579年

北朝北周修缮长城。

北周灭北齐后,曾发兵北征突厥。突厥也屡屡南下进犯北周。为防突厥南下,北周静帝诏发山东诸州百姓修缮北齐建的北长城,但工程量不大。

581年

隋朝修缮长城。

隋文帝代北周后即修缮北部长城,以拒突厥。但规模都很小。本年四月,“发南汾州(今山西吉县)胡千余人北筑长城”,“二旬而罢”。即只修缮了今山西北部的一段长城。

585年

隋朝修缮长城。

为防突厥,隋文帝令崔仲方“发丁三万”修缮长城。

这段长城西起今宁夏灵武的黄河岸边,向东经陕西靖边、横山,止于绥德一带。长约七百里。

586年

隋朝修缮长城。

隋文帝令崔仲方“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这段长城应在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

587年

隋朝修缮长城。

隋文帝为防突厥,仲方“发丁男十余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605年

隋朝开挖壕堑。

隋炀帝即位后欲迁都洛阳。为保卫洛阳,下令围绕洛阳挖掘深堑。

深堑起今山西河津龙门黄河岸边,东行至山西高平、向东南经河南汲县、新乡、开封,转而向西南至襄城,又直向西至陕西商城止。全长两千余里。

607年

隋朝修筑长城。

隋炀帝为炫耀武威、显示实力,“发丁男百万筑长城。”

修缮的这段长城西起今陕西榆林,东至今山西大同西北。但时间极短,仅“一旬而罢”。

608年

隋朝修缮长城。

隋炀帝于本年三月巡视今内蒙古五原县长城后,为炫耀武力,命修缮自内蒙古五原至山西榆林、府谷间的长城。“发丁男三十万”。

988年

北宋开凿“水长城”。

宋太祖希图收复失地,屡次北伐,但无一获胜。辽国从宋朝的几次北伐中已探明北宋实力,便频繁南侵。987年六宅使何承矩上书皇帝,针对辽兵只擅长在平原乘马作战的习性,建议开凿“水长城”以阻敌。宋太祖即令何承矩主持建造。

“水长城”实际上是开凿一条沟通易水、白洋淀、文安洼、贾口洼至渤海的水道。这条水道西起今河北徐水县东北、向西经安新、任丘的白洋淀、文安的东淀和文安洼、静海的贾口洼等水淀、湖洼,至今天津的泥沽村海口入海。全长八百余里,水面最宽处达六十里。其间设26座碉堡、125处军铺,以及兵船百艘。

“水长城”于当年开凿完工,次年即有效地阻挡了辽军骑兵的南侵。它不仅在以后历次宋辽战争中发挥了作用,而且由于“水长城”旁侧的屯田,军民大量种植水稻,还改变了宋以前北方只种粟谷的耕作习惯,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1058年

辽代修长城。

辽道宗曾令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长城,以防女真人入侵。

鸭子河,一说指松花江上游吉林扶余一带,一说松花江即鸭子河。

混同江,一说指松花江入黑龙江口至乌苏里江口的一段。因松花江含沙多,色黄;黑龙江色黑,经久方合而为一,故名。一说为松花江总名。

1148年

金代修长城。

金熙宗时期婆卢火在泰州(今吉林白城市东南)任职时曾修长城。具体情形不详。

1163年

金代修筑长城。

在丞相完颜守道经略北方时,把西北路、西南路边堡移至边界,与泰州长城相接。

1181年

金代大规模兴筑长城。

1190年—1195年

金代修筑长城。

金章宗时,国力渐衰,而西北部的蒙古族则日益勃兴。金代为防御蒙古,在金章宗明昌年间大修长城。

金代长城有两条:北边一条约在今黑龙江省兴安岭西北,沿黑龙江筑成,长达千里。俗称“兀术长城”或“金源边堡”或“明昌旧城”。

南边一条东起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向西经布特哈旗和扎赉特旗,与泰州长城相连,至科右前旗又分为两条支线,北支线向西南经突泉、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至四子王旗;南支线与1165年所修长城路线相合,即经突泉、扎赉特旗、巴林右旗、正蓝旗、苏尼特右旗与北支线合于四子王旗,再向南经武川县达黄河岸边。全长约三千里。俗称“金内长城”或“金濠堑”“金界濠”或“明昌新城”等。

1198年—1199年

金代修缮长城。

金章宗承安年间,为防蒙古人入侵,令独吉思忠、仆散揆等修缮“明昌新城”,使之完善。

1368年

明代开始修缮、扩建长城。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就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统一天下后,便着意修建长城。自本年令徐达修缮居庸关等地边墙起,终明一代二百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缮。

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口,大体沿秦、汉长城的走向对原有长城加以修筑,西至甘肃省嘉峪关。全长一万五千里。

1371年

明太祖又发蔚、忻、崞三处民工与士兵协力修长城。

1399年—1402年

明代修长城。

重点修筑今河北宣化以北、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边长城。

1412年

明代修长城。

进一步改进建文帝年间修造的长城。

1413年

明代修长城。

建成山西沿边的烽火台。

1415年

明代修长城。

建成关外各隘口的要塞与开平卫的烟墩。开始修建辽河边墙。

1436年

明代修长城。

增置赤城等堡烟墩。并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带的城堡。设大同威远卫。

1442年

明代修长城。

修建辽西边墙。

1467年–1469年

明代修长城。

修辽东边墙。

1471年

明代修长城。

旨令余子俊修黄甫川至定边营长城千二百余里。

1479年—1481年

明代修长城。

修缮辽东边墙。

1501年(1507年)

明代修长城。

修筑嘉峪关。

1568年

明代修长城。

戚继光修蓟镇边墙。

  • 外国长墙年表

公元前457年

欧洲希腊半岛雅典筑长墙。

希波战争雅典基本得胜,企图称霸希腊半岛,但受到同有霸权企图的斯巴达的干预。双方都在为争霸积极备战。雅典注重海军,但城区距出海港口有7公里,曾任执政官的第米斯托克利以修建城墙既可保证雅典的出海通道不受侵扰,又可仅以少数兵力凭城墙守城而将大部分兵力用于海战的理由说服了雅典民众修筑长墙备战。

雅典长墙筑有三条:以雅典通往庇里犹斯半岛(岛上有三个优良港口)的大道两旁各筑一条,从雅典通往法勒隆海边筑一条,分别叫做北长墙、中长墙和南长墙。北城墙与中城墙平行,间距约200米,长约7.5公里;南城墙长约64公里。城墙全部用石块砌成,厚达7米以上。外侧还使用铁和铝的夹板来加固。为了筑墙,全体雅典人都被动员起来,任何人的房屋或公共建筑只要是对筑长墙有利,便可无条件地拆毁。因此这三条防御长墙便很快完成。

在此后雅典人和斯巴达人争霸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人在长墙内侧安置了原在城外的居民,并有效地保护了通往出海口的通道。

公元前404年

欧洲希腊半岛雅典拆长墙。

本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告终。雅典主战派首领克里阿芬被杀,主和派首领塞拉米尼向斯巴达投降、接受削弱海军并拆毁长墙的先决条件。三条长墙及庇里犹斯半岛上的所有长墙全被拆毁。

今日所见庇里犹斯半岛上的城墙系后人科浓所建。

83年

欧洲罗马帝国筑“木墙”。

罗马帝国弗拉维王朝多米香(Domitian)皇帝采取扩张政策,发兵北侵,亲自领军自美因兹渡莱茵河,攻打查第人(日耳曼部落)。他在势力所及的范围边界建筑一连串的堡垒,之间以道路和垒墙相连。垒墙上加木栅,被称为“木墙”,作为阻止“蛮族”(对非罗马族的通称)渗入罗马帝国的防御工事。

“木墙”由莱茵河中游一带起筑,向东延伸至多瑙河上游,又折向里舍以北。是罗马帝国北部边界的防御线。

117年

欧洲罗马帝国修筑防御墙。

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哈德良(Hadrian)皇帝于本年六月嗣位后,深感帝国版图过大,统治困难,遂放弃对外扩张的国策,改为全力维护现有的疆土。便下令在帝国北部边界修筑长墙,阻挡可能侵犯帝国的日耳曼人。

防御墙以多米香“木墙”为基础扩建加长,自莱茵河至多瑙河,全长584公里。

121年

欧洲罗马帝国始建不列颠岛长墙。

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哈德良(Hadrian)皇帝巡视不列颠岛防务后,为阻止北方的凯尔特人南侵,下令修筑长墙(一称“哈德良长城”或“罗马长城”)。

不列颠岛长城东起英国东海岸泰恩河口畔的沃尔森德,向西伸展,越过彭奈恩山脉,至西海岸索尔威湾的博尼斯止。全长118公里。长墙由方形巨石砌成,高4.5米、宽2.5米。墙上建有16个主堡和许多小堡,堡与堡之间还建有供兵士隐蔽休息之用的角楼。长墙内外两侧都挖有深壕。长墙与南侧深壕外还有通道相连,供往来传递军事消息之用。

长墙建成后将英国的英格兰地区与苏格兰地区划分为两界,起到了阻挡凯尔特人南下、巩固罗马帝国对英格兰地区统治的作用;也使英格兰、苏格兰两地区的民俗民情截然不同。长墙在2—4世纪曾数次被北方凯尔特部族破坏,旋又数次修复。383年后,守墙罗马军队撤出。今存大段城墙和石造碉堡遗迹。

142年

欧洲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岛修长墙。

罗马帝国不列颠副将厄比克斯镇压了约克郡的布里甘帝兹人叛乱后,在“哈德良长城”北边又筑起一道长墙,从东海岸的福斯湾到西海岸的克莱湾。但不久即废弃。

808年

欧洲丹麦国兴建边墙。

丹麦为防止日耳曼人北侵,西福尔里王古德弗雷德开始兴建边墙。

这段边墙起自石勒苏益格城南部,止于霍林施泰特林附近的特伦泥河沼泽地。全长17公里。

934年

欧洲丹麦国重建边墙。

丹麦边墙被入侵的德国皇帝亨利一世破坏。丹麦青齿王哈拉尔德一世重建边墙并有所扩建。

974年

欧洲丹麦国边墙被毁。

德国皇帝奥托二世进攻丹麦,再次拆毁丹麦边墙。

1033年

亚洲高丽修筑长城。

王建统一朝鲜半岛后,建立了王氏高丽。中国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认为统一的高丽对自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于993年、1010年、1018年前后发动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对王氏高丽的入侵。为了防御辽军入侵,王氏高丽的睿宗下令修筑长城。

高丽长城西起鸭绿江入海口,向东蜿蜒过17座城市,至今咸境南道定平郡的都连浦止。全长一千余里。墙体以巨石砌成,被称作朝鲜千里长城。1044年全线竣工。

1848年

欧洲丹麦国修复边墙。

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丹麦惧怕普鲁士人入侵,将808年所建的边墙重行修复、加固。

1864年

欧洲丹麦国拆毁边墙。

普鲁士人攻打丹麦。普军绕过边墙击溃丹麦军后,将丹麦边墙全部拆毁。

1961年8月12日夜

欧洲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兴建界墙。

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德意志共和国的首都,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共管。苏管区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美、英、法管区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座普通城市。为防止西柏林居民随便出入东德首都,也为严防东德人民由此大量外流到西方,东德人民议院通过一项法令:即日建造一道隔断东、西柏林的界墙。并在当夜动工。

界墙原是在紧靠西柏林边界处的东德土地上设置铁蒺藜路障,后改建成带有铁蒺藜的2米高墙。1970年起又将墙增至3—3.5米,墙体为混凝土板结构,墙顶上包巨型圆形水泥管,使人无法攀援。至1979年5月底止,共筑混凝土板墙104.5公里,混凝土墙10公里,铁蒺藜网55公里,防汽车壕108公里,一触即发信号的铁栅栏123.5公里。此外,还建有瞭望台253个、碉堡136座、警犬桩270个,巡逻道及防坦克的白三角架等。

1989年11月9日,东欧政治形势巨变,东德领导人作出拆毁柏林墙的决定。隔离墙当即被拆毁。被拆毁的混凝土板或土块被一些国家和个人当作纪念品出售或收藏。

1977年—1979年

南朝鲜修筑隔离墙。

南朝鲜政府决定在朝鲜半岛38度线上,即沿军事分界线灌筑一道水泥墙。以防止北朝鲜军的突袭。

这道水泥墙高5—8米、最高处可达10米,墙厚10—19米,全长240公里。被认为是一道具攻击性的军事设施。

1995年—1996年

欧盟修筑长墙。

欧盟为阻止数以万计企盼到欧洲来求生的非洲移民潮,决定在西班牙休达与摩洛哥交界处、即欧洲最接近非洲的唯一陆路通道上,修筑一道长达10公里的长墙。预计耗资3000万美元。定为军事项目。

2006年

美洲美国修建隔离墙。

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本年签署了授权在美国与墨西哥边界修建隔离墙的法案,旨在阻挡非法移民从美国南部进入美国。

美国和墨西哥大约有334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目前美方在两国边境地带已修建了大约1050公里的隔离墙。修建工作一直没有停止。2019年5月,美国众、参两院高票通过了在美墨边界再修建595公里(370英里)隔离墙的提案。这项提案主张在早前批准修建的1126.3公里(700英里)隔离墙基础上再修建595公里(370英里)的隔离墙和804.5公里(500英里)的移动式隔离墙,以阻止非法移民毫无阻拦地从南部边境进入美国。

2015年

欧洲匈牙利修筑隔离墙。

本年6月底,匈牙利政府决定,沿着与塞尔维亚的边界线修建一座175公里长、4米高的隔离墙,以阻挡蜂拥而至的非洲移民。整个工程预计在8月31日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