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反映的中西传统文化讲授提纲)
1、进食目的——
西:单一补充能量(分餐、工作餐和 AA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源出意大利威尼斯等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
中:补充能量、享受生活(“夫稼,人为之,地生之,天养之。”的精华)、交往(群体[考察朋友的最好方式例])。(合餐始于南北朝至唐初,椅子的出现)
2、食物结构(肠胃)——
西:与狩猎、饲养动物有关,以肉食为主。13世纪前用手抓食(现今西人还可吮手指、舐盘盞)。在1418年发明用叉进食,但正式使用模仿野兽齿爪的刀叉进餐还在15世纪。(身高1.8米、肠长5.4米,说明肠短消化肉食快)
中:与农耕、采摘有关,以吃粮食果类为主。早期一度使用刀匕进食(匕,匙;喝粥。西宁宗日遗址发现五千年前骨叉;刀叉匙三件套餐具同时出土,汉晋后淘汰),但其后长期以模仿鸟嘴啄食的筷子(著,大禹树枝捞罐中肉)取食。(身高1.7米,肠长8.5米,说明肠长消化谷物快)
3、食物制作方法及特点——(突出食材、制作与餐具关系)
西:因注重营养,故要求食物原料具有团块性、实在性。严格按照一定的规格和定量制作,以煮、炸、煎制为基本手段。
特点是突出原料特征,注重食物原料的与众不同。(如蚕豆就是蚕豆味道,而非其它豆子味道)
中:因重视视觉与味觉,故多将食物原料加工为片、丝、丁等形状,并使用大量的配料、佐料。制作时并无精确份量,全凭厨师经验,能充分展示制作者个性以调(烹饪、调味)配为基本手段。
特点是因注重生命享受,故开发食物形状与滋味的多样性。(如刻花、将蚕豆制成有多种味道的怪味豆等)
4、进食工具——
西:刀、叉(1415年)、勺。(宗教禁止用工具接触食物)
中:筷子进食时,五个手指配合牵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力,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使用筷子禁忌:一忌敲筷,二忌掷筷,三忌叉筷,四忌插筷,五忌挥筷,六忌舞筷,;七忌搁筷,
刀叉勺都是中国出土的。早已淘汰。现在只有不懂事的小孩与残疾人吃饭才用勺子叉子,大人用筷子。
筷子长七寸六分,喻示七情六欲(食欲);筷子一头园一头方,代表天园地方;筷子园头夹菜入口,表示“民以食为天”(郦食其进言刘邦“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两只筷子为一双,代表世间万物一阴一阳(“道”);筷子只有两只相配合才能使用,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二者合力、和谐。
5、进餐次数——
西:3 重营养分配 30% 40% 30%。
中:秦汉前2、唐宋时3(吃晚饭者不准参加科考)、元明清2、苏联专家力主3。 (时辰:辰7至9–食时、朝食,申15至17–日哺、哺时、夕食)
中医与佛家的“过午不食”(遵循生理规律、养生)
理由:①人体新陈代谢凌晨4点开始加速,16点到达最高峰。
②人体生物钟要求夜间睡眠;吃晚饭是违背自然规律。
青少年生长发育要依靠脑垂体分泌生长素;而生长素只有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才能大量分泌。
保证充足睡眠时间(中医说胃不和,则睡不安—)。
梦遗。
③摄入食物之后全身血液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统,导致心脏缺血又心率变慢,就会造成心肌缺血而猝死。
眼睛由于血液再分配处于缺血状态,这就是近视眼发生的原因。
肌肉在相对缺血状态下,大量乳酸就不会完全代谢、消除疲劳,致许多人在上午发生工伤事故。
④饥饿的状态下吞噬细胞活性最强,不吃晚饭造成的饥饿感,可促使吞噬细胞吃掉坏死组织。
消化系统的肝脏、胰腺、胃、肠,只有在饥饿的状态,才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把人体的毒素通过消化液排出。
6、喝(饮料)——
西:因一向饮用生水致使大小瘟疫不断(如黑死病),后知酒精可杀菌而改喝生水为喝酒,酒从此成为欧美人生活必需品。酒柜。从中国输入茶叶后为喝茶开始烧开水,只喝红茶,目的是解渴和补充热量。(英式下午茶)
中:初民因制出茶叶(叶片杀菌)而需饮用开水冲泡的茶汤。茶几。饮茶大都饮用绿茶,不仅消毒、解渴、休息,也为品味与享受生活。在这一思想主导下产生了茶艺(喝茶的艺术、茶道)。
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不能不为中国人的智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