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名辈字的答问 – 董乃強

问:您好,我们报社最近做了一次关于姓名辈字的调查,想依据调查结果向你请教。

答:不客气。请讲。

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42.7%的受访者名字里含有自己的辈字。能给我们讲讲家族辈分排序的相关知识及反映的文化现象吗?

答:“姓名辈字”是中华民族中主要是汉族所特有的传统习俗,也是汉族家族伦理礼制的体现之一。

“姓氏”的观念在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这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已经发现:同一人群的男女互相“婚配”所产生的后代身体羸弱多病、智力低下、畸形难活;唯有与不同人群中的男女“婚配”,产下的后代才会有健壮的身心。而为区别不同的人群,人们就给每个人群规定了一个固定称号,这就是“姓”;又为在同一人群中区别不同的分支,也给每个分支规定了一个固定称号,这就是“氏”。因“氏”在婚配中所起作用不大,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姓”与“氏”就逐渐合一,自汉代始,“姓”与“氏”合称为“姓”。相传我国在公元前20世纪就开始使用“姓”了。

“姓氏”的出现只解决了同一人群中的男女“近亲婚配”和乱伦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又发现男女“婚配”时如果双方年龄相差悬殊也会对所产生后代的身心不利,于是就又采取了一个按年龄段“婚配”的措施,即只允许这一“姓”与另一“姓”中年龄相当的人,也就是两姓(即两个不同人群)中同一“辈”份的男女进行“婚配”。

从以上简略的叙述中我们可知,为避免近亲婚配以维持人类能代代繁衍出高素质后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就是我国古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总结出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的表述是:“同姓不昏,惧不殖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所具有的优生学知识。同时,在古籍《白虎通·姓名》中还说到:“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重人伦也。”更体现出那时人们所初具的道德伦理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说,“姓氏辈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辈”的原意,按《说文解字》的说法是:“若军发车百两(辆)为一辈。”《六书故》则说:“车以列分为辈。”《玉篇》以为是指:“类也。”《正韵》亦认为是:“等也。”可见“辈”的初意是指对车辆的管理划分,后来扩大而为指示同类事物,最后又缩小为对人类家族世代承继关系划分的专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姓”、“辈”所反映出的优生意义和道德伦理意义不仅得以固定而且还有所加强,特别是当其道德伦理意义与宗法制度相生并相结合后,“辈份”就成了家族内确定地位尊卑的“硬件标准”和家族血缘秩序永不紊乱的保证,并对家族成员间的亲情维系和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一位“辈份”低的后生在社会上虽然取得了对一方民众有生杀予夺之权的社会地位,但当他回到家族内仍要叩拜服事长辈、唯族长之命是听;而这会使他永远记住,他只不过是自己这个家族整体中的一个小小分子而已。

一般来说,在三个汉字的姓名中表示“辈份”的字往往出现在第二个字的位置,即“姓·辈字·名”的形式。这些“辈字”(即表示辈份的字)一般由家族中地位较高或名望较大的一位或多位长者共同拟定,原则是选取带有一定意义、或反映一定情怀、或体现本家族一定价值取向的字若干,排列顺序后晓喻家族全体成员依次使用。有的选取彰显美德的仁、德、忠、孝、福、禄、吉、祥等字;有的选取企望家族延续昌盛的兴、延、承、继、世、代、永、昌等字;有的选取怀念先祖歌颂皇恩的祖、祀、显、荣、启、先、恩、锡等字。待这些规定的“辈字”全部用完后,再由家族中当时地位高名望大者再次拟定排列。像孔子家族的辈字已排列到一百多代了。

由此可见,我们看似简单的“辈字”上承载着太多的内容:有涉及优生的,有涉及伦理礼法的,有涉及血缘亲情的,有涉及思维模式的,更有家族对后代寄予厚望的,等等。这里必须提到的是,“辈字”还是谱牒学科的重要基础。

问:有受访者表示,他们祖辈、父辈用辈份取名较多,而现在的年轻一代名字里则较少有辈份字了,尤其是女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呢?

答:1949年以后,特别是自1966年以后,不按“辈字”取名的现象多起来了。这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制约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辈字”延续,大家都懂得。不多说。二是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

西方文化即基督教文化(亦称亚伯拉罕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认为世间所有的人都是由耶和华神创造出来的。《圣经·旧约·创世纪》1章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因此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3章里耶稣才这样告诫门徒说:你们“也不要称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所以现在西方基督教家庭里供奉着父亲耶和华神的灵位,全体家庭成员都是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这里插一句:这种“全体家庭成员都是同一辈份的兄弟姐妹”的观念是西方人家庭平等的基础;“人人都是承继亚当夏娃所犯‘原罪’的罪人”的观念是西方人社会平等的基础。)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姓名大都是按“教名·名·父名·姓”的顺序排列。而绝大多数西方人不太了解“姓”的作用。如英国从10世纪始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到了11世纪至16世纪,基督教要求对“姓”登记后“姓”才得到普遍使用。法国是13世纪始在贵族中用“姓”,但只是以父母教名为“姓”;直到1804年通过的《法国民法典》里才规定全体公民必须使用一个代代相承不变的姓。荷兰是在拿破仑时代(1799–1814)才有了由名字转化来的“姓”。美国犹太人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因法律制约被迫使用“姓”;美国黑人的“姓”是从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最能说明西方对姓氏态度的是瑞典,首先是瑞典民众到了19世纪时还不知道用“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其次是人人都可随意更名换姓,如在2009年全国就有7750人申请更名换姓并获批准。由此可见西方人的家庭血缘亲情极淡,正如《圣经·旧约·创世纪》2章、《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章、《圣经·新约·马可福音》10章中所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每个人只顾自己追求个人与耶和华神的联系。西方家庭伦理与中华家庭伦理真是相差得太远了!

上面提到的“谱牒学”,“谱牒”就是家谱或族谱。这些家谱族谱多是记载男姓世系的,许多人据此指责说这是轻视女性的大男子主义。其实从人类细胞遗传学角度看,家(族)谱这样的记载还是有其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是两条X(XX),男性的性染色体则是一条X和一条Y(XY)的结合;从两条X染色体里确定某条X的传承关系比较困难,而从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的结合中寻找出Y染色体的传承关系则要容易的多。因此就这种意义而言,可将家(族)谱视为Y染色体传承的记录。在父权制社会里显性的男尊女卑伦理与生理上隐性的Y染色体传承相互作用下,我国古代女性大多没有自己的名字,至多以伯(孟)、仲、叔、季等表示出生先后的字样作为自己在家中众多女孩里的排行,如孟姜女,即姜性家族或家庭里的长女;因其无名,她们也就没有“辈字”,无法进入家(族)谱;其辈份仅靠其父或其兄来确定。直到近代,我国女性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姓名。这与西方不同。西方是女性结婚后,虽然保留自己的原名,但要把自己的“姓”改为丈夫的“姓”,如叫玛丽·琼斯的姑娘,嫁给了约翰·史密斯先生,那么她就改叫玛丽·史密斯了。

问:调查发现,不少人取名很喜欢从中华传统古籍中获得灵感,比如《诗经》等,想问一下,这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答:的确如此。这反映出人们潜意识中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的回归;亦展现出古汉语字词特有的魅力:高雅不俗、寓意深远、琅琅上口、音节宏亮。

问:调查发现,有50.5%的人想换名字,而很多人是因为五行之说而改名字,命里缺什么就往名字里补什么,想问一下,这是否是迷信?应怎样看待这一种现象?

答:什么是“五行”?“五行”泛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我们的祖先认为“五行”组成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就是说我们的老祖宗早在数千年前就认识到天、地、人和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与非生命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所构成的。在一个人的身上,虽然没有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具体的物质,但具有与这五类具体物质相对映的器官,如肝对映木、心对映火、脾对映土、肺对映金、肾对映水,一个人之能够健康成长,全在于这五种器官(注意:中医所指的“器官”和西医所说的“器官”概念不同,前者的范围要大得多)能够相互制约达到平衡,如果“五行”偏失、平衡被打乱则会得病。有人认为讲“五行”就是讲迷信,我们则以为“迷信”物质、尊崇宇宙间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是一件再正确没有的事了。

说到人的名字与“五行”和“命”的关系,在《易理姓名学》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汉族的每一个方块字都有一个内在的暗义,而这正是古人造字的最大秘密;长辈给小辈取名时使用了某字,也就将某字的暗义嵌入了小辈原有的“命”之中,这就在无意间打破了小辈“命”中的“五行”而起着左右小辈一生的作用。姓名学家从人的姓名也可以用“五行”标识出发,看到小辈姓名中“五行”偏缺,则会采用在姓名中加上直接表示“五行”或者含有“五行”字义的字、或用增减姓名笔画数目的方法来纠偏补缺,从而达到维护小辈原有之“命”的目的。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无权评论其正确或者谬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说法或现象的本质。如果对某种说法或现象还没有达到真正认识其本质的时候就对其妄下结论,那就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无知谬说。现今世界上、宇宙间存在着无数种说法和现象,都是人类的认识有限而无法探究清楚的;但探究不清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更不等于这些说法和现象“虚幻”、“迷信”。具体到姓名与“五行”关联之说也应如此理解。但我们觉得这种说法里边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反映出的多种元素或物质相互制约、取得平衡、共同发展的思想认识。

问:在您看来,中国人看重名字对人生的影响吗?还有,中国是一个“重名”的民族吗?人们在名字上寄托了些什么?

答:有人据我以上常述之语,提出了“姓名是连接民族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桥梁”、“姓名是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姓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的说法。我们以为这种认识是正确公允的。每个人的姓名一般只有短短两三个字,但在这两三个字里却包藏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解读、认真体察和认真对待的。我们很难忘却前不久云南大学优秀学生马加爵连杀4名学友被判死刑的事件,他有个盼望自己能够不断“加官进爵”的名字,但最后却弄成个“家绝”后代的下场。除去其他主客观的一切因素外,其名字里为“加官进爵”而不惜手段的暗义恐怕也是值得注意的吧。

问:我没有问题了。谢谢您的回答!

答:不客气。谢谢!

 文为2014年6月8日回答某青年报社记者采访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