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太平天国》重现了我国清代后期农民们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基督教教义中的理想“天国”所进行的长达十数年的武装斗争。其斗争精神固然可歌可泣,但其失败的命运却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的。
就文化层面而言,可以认定太平天国实质上是企图以西方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血与铁的尝试。即“全盘西化”的尝试。我们不难从它的指导思想中窥及这一终极目的。
最初,洪秀全在科考屡屡失利后,完全丧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转而接受了基督教教义。如他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到广州向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读《圣经》及礼拜仪式,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创立了“拜上帝会”,以自称上帝次子、耶稣之弟的名义组织太平军,并于1851年(清道光三十年)发动和领导了旨在建立“太平天国”的武装斗争。同时他还选择了先是基督新教派的荷兰布道会传教士、后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上海的鸦片贩子和在中国东南沿海搜集军事政治情报的雇员、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充任英国侵略军在舟山的行政长官、参与签订《南京条约》后为香港英国当局中文秘书的德国人郭实腊(又译作郭士立,Karl F.A.Gutzlaff)所译的《救世主耶稣新旧遗诏书》(即《圣经》),删改后刊刻为《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新遗诏圣书》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典籍颁行天下,统一人们的思想。更一度将国号“太平天国”改为“上帝天国”。这里,无论西方传教士们如何批评太平天国领导者对基督教教义理解的不正确,也不去说《钦定旧遗诏圣书》和《钦定新遗诏圣书》在《圣经》教义里羼入了多少中国传统思想,但以上作为总可使我们认为,“太平天国是以西方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表《圣经》为指导思想”该是一件不争的事实了吧。
在近1500年间,基督教于唐、宋、明清先后三次传入我国,但接受基督教教义的中国人并不多。这使到中国来传教的基督教教士们大为光火。他们不了解基督教只“以天上的父为父”的伦理和“原罪”观念与中国传统的血缘家庭伦理和“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相去甚远,而要中国人完全放弃自己固有的伦理和观念去接受外来的基督教教义又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的“西方中心”观念促使他们(包括天主教教皇在内)急切地企图借助血与铁为基督教征服中国创造条件。而清后期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正好一度在客观上适应了西方文化侵略的这一需求。因此在太平天国战争初期,西方列强还在持观望和纵容的态度;但是到了后期,当列强们终于弄清太平天国政纲与基督教教义相去甚远时,便联手出兵干涉了。
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只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借助血与铁是徒劳无益的。因此,我们在被太平天国英雄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之余,又不得不为他们为之奋斗的文化层面感到无限的悲哀。
(2000年 7月,电视剧《太平天国》正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我即写此文,投寄《中国电视报》。未刊。但该剧只播了前几集便停止了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