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與王道說 – 楊錦富

    孟子的時代和孔子不同,孔子身處春秋時代,社會還算安和,,他的周遊列國,是為了推行道及理想,對政治的嚮往,是找到一位明君,推行仁政。至於孟子,身處戰國時代,動亂頻繁,民生凋敝,所期待的就是讓人民養生休息的好政治好環境。要求好政治好環境,就必須以仁愛和王道為前提,這樣的說明可舉例為述。

(一)就仁政說

    如〈梁惠王上〉講「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指的一百方里的土地,就可以完成王業。(梁)王如果對人民善施仁政,減輕刑罰,少收賦帨,教人民努力生產,耕土須深,除草務盡;讓年輕人在農閒的時候,能修習孝悌和忠信的道理,在家好好事奉父母兄長,在外努力事奉長;這樣,就可以讓他們提著木棍,打擊秦、楚兩國戰備精良的軍隊了。

    再如〈滕文公上〉「逋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均,股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定,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指的要施行仁政,必須從劃正田畝的界限開始。假使田畝的界限不正確,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勻,徵收的米穀就不公平;而暴虐的國君和貪污的官吏,一定要廢去田畝的界限,並從中取利。如果經經劃分正確,那麼分配田地,制定官吏的俸祿,就可以輕易地辦妥,

    又如〈梁惠王上〉孟子回答齊宣王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指的能尊奉自己的父兄,擴大範圍,同樣能夠尊奉別人的父兄;能慈愛自己的子弟,擴大範圍,同樣能慈愛別人的子弟。做到了這點,天下國家都能隨你支配,如同將輕巧物品放在掌心中把玩般的容易。詩經說:『文王修身作為妻子的模範,再推展到兄弟宗族,更把修身齊家道理,奉獻給所有的家族和邦國,讓天下全得平治。』這就是說,他能把自己這番仁心推展到別人的心中。所以能夠推廣恩惠就能夠保有天下;不能推廣恩惠,就連自己的妻子也無法保全。

    比較起來,孔子的仁政思想,幾乎沒有涉及政治的內容,所提即是恭寬信敏惠的意見。孟子則進一步把政治理念用到具體事物上來,如上所述,他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重點在於改善民生,加強教化,顯然讓人民生活安樂富足及提昇社會良好的道德秩序,便是孟子心中的理想。再從另一層次說,「均平」的概念一直是孔子的社會理想,孟子把這理想擴展到政治的領域,比如要求穀祿公平,要求井田制度落實等等,都從實效處著眼。因此,民生、教化及均平的理念經由孔孟的相繼宣揚,明顯成為後代儒家政治思想的要項,其中教化的成就殊有可觀,民生及均平則因後來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以及生產技術等複雜因素,成為遙不可及的理想

(二) 就王道說

    與仁政相應的人物是仁者。仁政是政治的展現,仁者才是實行的主軸。沒有仁者,仁政只是虛談,甚至流於暴政。因此,〈粱惠王下〉特別記著周文王的事: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指的從前周文王治理陜西岐山下周原的時候,施行井田制度,對於農人,只收九分之一的田稅;做官的人,俸祿由由子孫世代繼承;關卡和市場上的官吏,只察問一些可疑的人。不收商民的說捐,人民自由蓄水養魚,或設置魚梁捕魚,官府不加禁止;犯罪的人本身受到懲罰,妻子兒不受連累。年老的沒有妻子的人叫做鰥夫,年老沒有丈夫的人叫做寡婦,年老沒有兒子的人叫做獨夫,年幼沒有父親的人叫做孤兒。這四種人,都是天下有苦無處訴、悲戚窮苦的人。所以文王發布政令,施行仁恩,一定要先照顧好這四種人。

    這是人道關懷極佳的政治理想,也表現一位偉大哲人的悲憫情懷,人類的政治無論怎樣演變,如果不能涵蓋這種道德精神,就必然失去正義的基礎。在與窮民的虐政相較,它表現的就是激昂的語言和剛毅的顏色,這種語言與顏色就是王道所展現的精神意脈。

    就實質說,王道與仁政本是一體,有仁政,則行王道;有王道,必得仁政,二者都重視教化與民生,而王道更重民生,讓人民的生計更富裕更豐實。此如〈梁惠王上〉所記: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指的在五畝大住宅的空地,種些桑樹養蠶,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穿絲質的衣服了。飼養雞、狗、大小豬隻,不要耽誤牠們繁殖的時間,七十歲的老人日常生活就有肉可吃了。每家配給一百畝田,不要借用徭役奪取他們耕作的時間,有幾口的家庭就不會挨餓了。然後謹慎地辦理學校教育,反覆用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的道理來開導學生,那麼頭髮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道路上背負行李孤單行走了。七十歲的老人可以穿絲織的衣服,吃各種肉類,年輕人不挨餓、不受凍,像這樣,仍然不能完成王業,那是從來沒有的事。

    王道的內容不在誇大,在平易,讓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年長者都頤養天年,那就是王道的理想。這理想就現代富國的生活來說,看似低調,但敗孟子的時代,一因生活水準低下,一因戰亂處處殘破,這樣的想法及設計壹似遙不可及。簡如今之非洲大地,許多國境仍處饑荒中,一二千年前孟子即有此說,他的大智大慧的確給予後人無限景仰。

    再者,王道之所以為王道,重要的前提就是受到百姓的擁戴,百姓擁戴,萬民歸附,王業即堅實而立,而如何之立,〈公孫丑上〉即分段提出所見;

1.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2.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藏於其市矣,

3.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4.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5.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

信能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1說,指的尊重有道德的人,任用有才甭的人,使才德出眾的人都能高居重要的職位,那麼天下的士人必定都能心悅誠服,願立身在他的朝廷上盡心擔任官職。

   以2說,指的在市場上,或者只徵商店的房捐,不徵貨物稅、或者只依法徵收貨物說,不徵房娟,那麼天下的商人必定都能心悅誠服,願意把貨物藏在他的市場上交易。

    以3說,指的在關卡上,只有查問一些可疑的人,不收商民的捐稅,那麼天下的旅客必定都心悅誠服,願意經過他的道路。

    以4說,種田的人,只依據租助法,叫他們幫助耕種國家的公田,不徵收田地的租稅,那麼天下的農夫必定都能心悅誠服,願意在他的田野裡耕作。

   以5說,關於人民的住宅,只要居民已經依法服役完稅,就不重複課征僱役錢、土地稅等特別稅捐,那麼天下的人民必定都能心悅誠服,願意做為他的子民了。

    總的說來,為國君的果真能實行這五項得行,鄰國的人民自然仰幕他,同於子弟的愛幕自己的父母一般,而鄰國的國君如要率領人民來侵犯,就無異於率領人們的子弟去攻擊自己的父母,這種事況,自有天下人類到現在,是從來沒有成功的。假如國君能做到這樣的地步,在天下就不會有敵手、在天下沒有敵手的人,就是奉行天命的官吏。這樣的國君,卻不能完成王業的,恐怕是從來沒有的。

    由此看來,不論仁政或王道,終其歸結,都要人民有飯吃,有衣穿,生活富裕了,對政府的信心就堅定,對國家的信任就更堅強。否則無飯可吃,無衣可穿,講仁政說王道,必是緣木求魚。驗之今日,孟子的性善說、仁政王道說,確實為人類的遠景,展出一條可行的路,這路如果奉行無礙,都能實行民為貴的民本思想,各國的人民都豐衣足食,那戰爭就不容易發生,各國的人民也都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