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及其今義之三

天文卷三

〔原〕天地未形,馮(ㄆㄧㄥˊ,憑)馮翼翼(無形、盛滿、飛飄不定貌),洞洞灟(ㄓㄨˊ)灟(混沌、無形、無定形、氣未分貌),故曰太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中的太始)。太始生虛霩(ㄎㄨㄛˋ)(虛無、空曠貌),虛霩生宇(四方上下)宙(往古來今)。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一ㄣˊ)(邊際)。清陽者薄靡(飛揚貌)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聚結)而為地。清妙之合搏(聚合)易,重濁之凝竭(凝結)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菁華)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季),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積陽之熱氣久者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久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過量的)氣精者為星辰。天受(容納)日月星辰,地受(接受)水潦(ㄌㄠˇ)(雨水)塵埃。昔者共工與顓(ㄓㄨㄢ)頊(ㄒㄩˋ)(黃帝孫)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在西北),天柱折,地維(古代認為地是方的,地維是用來維繫地角的繩索)絕(斷)。天傾(高)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萬水東流或南流等)焉。

〔譯〕依據西漢時的天文學及科學知識,天地尚未形成的時候,是一片混沌未分、無形無狀、飛飄不定的景象,所以把這個時期稱為道家太易的一炁化三清第二階段之太始。由於太始階段產生了虛無、曠遠的狀態,由虛無、曠遠的狀態產生了宇宙,此即四面八方上下空間之宇及古往今來時間之宙。而由宇宙又產生了元氣,但元氣就有了邊際。元氣中趨於清輕的部份,若飛揚之貌,於是飛揚上浮形成了天;元氣中趨於重濁的部份,凝結聚集而形成了地。清微之氣容易聚合,重濁之氣很難凝結,所以天是先形成,而地是後來才定形。天地之氣的精華分別就形成了陰氣、陽氣,而陰氣、陽氣有強有弱,無依序完美而循環變化的良性互動,但它們聚合在一起,分別消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之氣的精華分散開來,就形成了萬物。

在陽氣中的熱氣,積聚得久了就產生了火,火氣中的精華在太陽系裡就形成了太陽;在陰氣中的寒氣,積累得久了就產生了水,水氣中的精華在地球附近就形成了月亮。日月過量之氣中的精華,於是再形成了太陽系內及太陽系外的星辰。上天用來容納空中的日月星辰,土地用來容納雨水和塵埃。從前共工和黃帝之孫顓頊相爭為帝,共工發怒,一頭向不周山撞去,把撐天的大柱給撞斷了,把拴土地之四角的繩索也扯斷了。於是上天的西北方變高(即今之青康藏高原上空),所以日月星辰依序移動了其位置;土地的東南方變低,所以雨水和塵埃都歸向東南(即今之太平洋及印度洋)。此處的共工,係為古代傳說中的天神,相傳亦為唐堯的大臣,和驩(ㄏㄨㄢ)兜(ㄉㄡ)、三苗、鯀(ㄍㄨㄣˇ)並稱為四凶,被唐堯流放於幽州。

〔原〕天道(天體運行的自然規律)曰圓,地道曰方(大地展現的自然方式);方者主(掌管)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光照於外);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光斂於內)。吐氣者施(給予),含氣者化(化育),是故陽施陰化。天地之偏(偏向)氣,怒者為風;天地之合(結合)氣,和者為雨。

陰陽相薄(逼迫),感(動)而為雷,激(衝激)而為霆(閃電),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而為霜雪。

毛(長(ㄓㄤˇ)毛)羽(生羽)者,飛行(飛翔及行走)之類也,故屬於陽;介(生有甲殼)鱗(生有鱗片)者,蟄(ㄓˊ)伏(伏藏)之類也,故屬於陰。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獸除(冬毛微墮)毛,日至而鹿麋(ㄇㄧˊ)解角(日冬至糜脫角,日夏至鹿脫角)。月者,陰之宗(根本)也,是以月虧(缺)而魚腦減(少),月死(全蝕)而蠃(ㄌㄨㄛˊ,螺)蛖(ㄅㄤˋ,蚌)膲(ㄐㄧㄠ,肉不滿)(螺蚌生長與月的盈缺有關,是因為月光能剌激它們的性腺)。火上蕁(ㄒㄩㄣˊ,騰),水下流,故鳥飛而高,魚動(游)而下。

物類相動,本標(末)相應,故陽燧(ㄙㄨㄟˋ)(凹面銅鏡)見日則燃而為火,方諸(古代月下用來承露取水之器)見月則津(潤)而為水。虎嘯而榖風至,龍舉而景雲(祥雲、慶雲)屬(跟著);麒麟鬥而日月蝕,鯨魚死而彗星(孛星、掃帚星)出;蠶珥(ㄦˇ,吐)絲而商弦(彈奏商音的弦)絕,賁(ㄅㄣ,一種彗星)星墜而渤海(大海)決。人主之情,上通於天,故誅暴則多飄風(旋風),枉法令(以私意歪曲法令)則多蟲螟(ㄇ一ㄥˊ,吃禾的害蟲),殺不辜則國赤地(旱災嚴重),令(違時之令)不收(收回)則多淫雨(多雨、雨落三日以上)。

四時(四季)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在天上聚會)也。虹(鮮彩虹)蜺(ㄋ一ˊ,淡彩霓)彗星者,天之忌(禁)也。

〔譯〕依據西漢時的天文學及科學知識,天體運行的自然規律以圓為其特徵,大地展現的自然方式以方為其特徵。天圓地方之說,始見於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篇。方的大地掌管著昏暗,圓的上天掌管著光明。光明,是把氣吐出來的現象,所以吐氣的火之光照於外,被稱為外景;昏暗,是把氣含在裡面的現象,所以含氣的水之光斂於內,被稱為內景。吐氣的陽施捨給予了萬物,含氣的陰順承化育了萬物,所以說陽氣施捨給予、陰氣順承化育。天地的偏氣,發怒的部份就形成了風;天地的合氣,合和為一的部份就形成了雨。陰氣陽氣相互逼迫,感而應就形成了雷;相互衝而激,就形成了閃電;彼此雜亂相混,就形成了霧。其中,陽氣超過了陰氣,那麼霧就散開來成了雨和露;陰氣超過了陽氣,那麼霧就凝結成霜和雪。

長有體毛和羽毛的,是能飛翔、能行走一類的動物,所以屬於陽;長有甲殼的蟲類和長有鱗片的魚類,是伏藏一類的動物,所以屬於陰。太陽,在太陽系內是陽的主宰者,所以到了春天、夏天,那些眾多野獸飛鳥冬天所長的體毛和羽毛,就會掉了一些下來;太陽在冬天出來,麋就會脫角;太陽在夏天出來,鹿就會脫角。月亮,在繞著地球公轉的範圍內,是陰的順承根本,因此月亮虧缺了魚腦就會減少,月亮全蝕了螺蚌的肉就長不豐滿。現代科學家也說,螺蚌的生長與月亮的盈缺有關,是因為月光能刺激它們的性腺之緣故。火是要往上騰升的,水是要往下流注的,所以鳥一動起來就飛向高處,魚一動起來就往下潛游。

萬物屬於同類的會相互感動,事情的本末也是互相感應的。所以利用陽光取火的凹面銅鏡之陽燧,見到了太陽光,那麼就會點火燃燒起來而成為火,用來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之方諸,見到了月亮,那麼就會潤濕起來而成為水。老虎一聲的長嘯,有利於穀物生長的東風就吹過來了,瑞龍一個騰動,祥雲就跟著飄過來了。麒麟相互爭鬥,就會出現了日蝕、月蝕,鯨魚死去了就有掃帚型慧星的出現。在蠶吐絲的時候,彈奏商音的商弦比較細,因而就會斷了,作為一種掃帚彗星的賁星墜落在地球大海面,則大海就要漫溢出來。作為人君的情感則是上與上天相通的,所以人君誅殺暴虐的時候就會刮很多的旋風,而若人君違反法令或違反客觀規律辦事時,就會出現許多吃食穀物的害蟲,若人君殺害無辜無罪的人,國家就會出現大旱災,若人君頒佈違反季節規律的命令而不去收回,就會長期落雨而為害。

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四季官,是上天的官吏。日官、月官,是上天的使節。

星辰,不論是水火木金土五星,或二十八星宿,是出現在天上可與日或月相聚會的地方。鮮盛彩虹、淡色彩蜺、及彗星,過去在漢代時還是上天的禁忌物呢。

〔原〕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去地五億萬里。五星,八風,二十八宿(ㄒㄧㄡˋ),五官,六府,紫宮,太微,軒轅,咸池,四守,天阿(ㄜ)。

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ㄐㄩㄝˊ)、亢、氐(ㄉㄧ)。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斗、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須女、虛、危、營室。西北方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ㄇㄠˇ)、畢。西南方曰朱天,其星觜(ㄗ)嶲(ㄐㄩㄣˋ)、參〔ㄕㄣ〕、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方曰陽天,其星張、翼、軫(ㄓㄣˇ)。

〔譯〕西漢時代沿用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天上有九個方野,即天之中央(在地球北半球之人的視覺上,指北斗七星及北極星之位置,因其位置不動,視為中央)及八方,每一方野有一千一百一十一個角落,所以九個方野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個角落,依據古天文蓋天的算法,距離地球有五億萬里,今日重新來看,多所違失。有太陽系的木星歲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金星太白、水星辰星五顆行星,有東方條風、東南惠風、南方巨風、西南涼風、西方醪(ㄌㄠˊ)風、西北麗風、北方寒風、東北炎風八方之風(此乃依據淮南子墜形訓)。

有蒼龍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玄武的斗牛女虛危室壁、白虎的奎婁胃昴畢觜(ㄗ)參(ㄕㄣ)、及朱雀的井鬼柳星張翼軫(ㄓㄣˇ)之二十八宿,有司徒地官、宗伯春官、司馬夏官、司寇秋官、司空冬官五行之官,有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之六府,有紫微紫宮、太微五帝座、軒轅十七星、五車咸池、四守聚星、群神之闕天阿等星辰。

什麼叫做九個方野呢?中央部份稱為四方之主的鈞天,鈞天以內星有蒼龍的角、亢、氐三宿。東方部份稱為蒼天,蒼天以內星有蒼龍的房、心、尾三宿。東北方部份稱為「陰氣所盡,陽氣所始,萬物向生」的變天,變天以內星有蒼龍的箕宿、玄武的斗、牛二宿(牛宿及牽牛星,依據現代的天文學應予分辨)。北方部份稱為黑色的玄天,玄天以內星有玄武的女(須女)、虛、危、室(營室)四宿。西北方部份稱為「將即太陰」的幽天,幽天以內星有玄武的壁(東壁)宿、白虎的奎、婁二宿。西方部份稱為白色的顥天,顥天以的星有白虎的胃、昴、畢三宿。西南方部份稱為少陽的朱天,朱天以內星有白虎的觜(觜巂)、參二宿、朱雀的井(東井)宿。南方部份稱為火之中的炎天,炎天以內星有朱雀的鬼(輿鬼)、柳、星(七星)三宿。東南方部份稱為純乾用事的陽天,陽天以內星有朱雀的張、翼、軫三宿。

〔原〕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ㄏㄠˋ),其佐句(ㄍㄡ)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ㄐㄩㄝˊ),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ㄓˇ),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ㄖㄨˋ)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ㄓㄨㄢ)頊(ㄒㄩˋ),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譯〕什麼是天上的五顆行星呢?在古代中華類比相配(相配思維其邏輯較薄弱)的思維下,此五顆行星就是太陽系的五顆行星,以下五顆行星與五個方位、五行、五帝、五佐、五神、五禽獸、五音、五日十天干等的對應關係,係依類比方式鬆散的邏輯,予以對應處理。但類比推論通常只具有啟發思維的功能,類比並無法確保推論之正確性。

東方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屬於五行冒地而生的木,東方的天帝是太皥伏羲,死後託祀於東方,他的輔佐者是木神句芒(少昊氏裔子),他手拿著圓規以治理春天,他的神是木星歲星,木星每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用以紀年為歲星,他對應的靈獸是蒼龍,與他相配的音階是角聲,與他相配的天干日子是甲乙(東方)之日,時萬物昇昇向榮。南方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屬於五行的火,南方的天帝是炎帝神農,死後託祀於南方,他的輔佐者是火神祝融(朱明),他手拿著秤桿以治理夏天,他的神是火星熒惑,火星隱現不定令人生惑,他對應的靈禽為朱雀,與他相配的音階是徵(ㄓˇ)聲,與他相配的天干日子是丙丁(南方)之日,時萬物皆炳然著見而強大。

中央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屬於五行的土,中央的天帝是黃帝軒轅,死後託祀於中央,他的輔佐者是土地神后土,他手拿著準繩而制約著四方,他的神是土星鎮星,土星每二十八年巡行一周天以鎮伏二十八宿,他對應的靈獸是黃龍,與他相配的音階是宮聲,與他相配的天干日子是戊己(中央方位)之日,至此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皆屈抑而起。

西方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屬於五行的金,西方的天帝是黃帝之子少昊,死後託祀於西方,他的輔佐者是蓐收(少昊氏裔子),他手持著矩尺而治理秋天,他的神是金星太白,晨現於東方而啟明,他對應的靈獸是白虎,與他相配的音階是商聲,與它相配的天干日子是庚辛(西方)之日,萬物皆肅然改更,秀實新成。北方在中國的地理位罝上屬於五行的水,北方的天帝是黃帝之孫顓頊,死後託祀於北方,他的輔佐者是少昊氏之子水神玄冥,他手握著秤錘而治理冬天,他的神是水星辰星,他對應的靈獸是龜和蛇,與他相配的音階是羽聲,與他相配的天干日子是壬癸(北方)之日,時萬物懷藏於下,揆然萌芽。

〔原〕太陰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ㄒㄧㄡˋ)。太陰在四鈎(ㄍㄡ),則歲星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故十二歲而行二十八宿。日行十二分度之一,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十二歲而周。

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命)而出行(巡)列宿,司(主、察)無道之國,為亂、為賊、為疾、為喪、為饑、為兵。出入無常,辯變其色,時見時匿。

鎮星以甲寅(ㄧㄣˊ)元始建斗,歲鎮行一宿。當居而弗居,其國亡土;未當居而居之,其國益地,歲熟(ㄕㄨˊ)。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歲行十三度百一十二分度之五,二十八歲而周。

太白元始以甲寅正(ㄓㄥ)月,與營室晨出東方,二百四十日而入(為日光所蔽),入百二十日而夕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入,入三十五日而復出東方。出以辰戌,入以丑未;當出而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ㄧㄢˇ)兵(停止戰爭);當入而不入,未當出而出,天下興兵。

辰星正(決定)四時,常以二月春分效(現)奎、婁,以五月夏至效(現)東井、輿鬼,以八月秋分效(現)角、亢,以十一月冬至效(現)斗、牽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出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穀不熟)。

〔譯〕太陰(太歲)位於黃道十二辰四仲中的卯辰(東)、酉辰(西)、子辰(北)、和午辰(南)四辰時,那麼按太歲紀年法,歲星木星就要行經三個辰所對應的星宿所在的區域。太陰(太歲)位於十二辰四鈎中的丑辰鈎辰辰、申辰鈎巳辰、寅辰鈎亥辰、未辰鈎戌辰時,此時通四辰為一鈎;後文還有以相鄰兩辰的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一鈎者,那麼這時歲星木星就要行經兩個辰所對應的星宿所在的區域。這樣太陰(太歲)位於四鈎時,歲星木星總共就要行經二乘八得一十六個所對應的星宿,太陰(太歲)位於四仲時,歲星木星就要總共行經三乘四得一十二個所對應的星宿,所以在十二年內,從地球的座標原點來看,歲星木星就能行經二十八個星宿。歲星木星每日運行十二分之一度,一年就要運行三十又十六分之七度,十二年才運行一周天。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熒惑火星常常在十月進入太微垣之庭,受天帝之命,而出來巡察各方野內的星宿。並特別察訪沒有德政的國家,就讓這些沒有德政的國家出現動亂、出現盜賊、出現疾病、出現喪亡、出現饑荒、出現戰爭。熒惑火星的出入沒有規律,星光的顏色變了又變,時而出現,時而隱藏。

鎮星土星從歲星木星在寅辰的甲寅年開始,並從南斗六星的建星出發,每年鎮伏二十八個星宿中的一個星宿。當鎮星土星該停留而不停留時,與那個星宿對應的國家就要丟失國土;當鎮星土星不該停留而在一個星宿之處停留時,與這個星宿對應的國家就會增加國土,而且其農作物的收成豐熟;此種星象與國運的天人對應關係,是漢代時天人感應下的普遍看法,但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持續發展,今已不用。鎮星土星每日運行二十八分之一度,一年就要運行十三又一百一十二分之五度,二十八年才運行一周天。

太白金星從甲寅年正月開始,和室(營室)宿在早晨一同出現在東方,運行二百四十天而為日光所遮蔽,遮蔽一百二十天後傍晚出現在西方,運行二百四十天後又被日光遮蔽,遮蔽三十五天後又重新出現在東方。出現於黃道十二辰中的辰辰、戌辰,遮蔽於黃道十二辰中的丑辰、未辰;當太白金星該出來而不出來,不該被日光遮蔽而被遮蔽時,天下就會停止戰爭;當太白金星該被日光遮蔽而沒有遮蔽、不該出來而出來時,天下就要發生戰爭;此種星象與戰爭的天人對應關係,是漢代時天人感應的普遍看法,但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持續發展,今已不用。

辰星水星決定春夏秋冬四季的劃分,常在二月春分時,出現在白虎的奎宿、婁宿之處;在五月夏至時,出現在朱雀的井(東井)宿、鬼(輿鬼)宿之處;在八月秋分時,出現在蒼龍的角宿、亢宿之處;在十一月冬至時,出現在玄武的斗宿、牛(非牽牛)宿之處。辰星水星出現在黃道十二辰中的辰辰、戌辰,遮蔽於黃道十二辰中的丑辰、未辰;辰星水星出現二十天後又隱沒,早晨可等候在東方,傍晚可等候在西方。

辰星水星一個季節不出來,在那個季節內就要出現不協調的事務:辰星水星四個季節都不出來,那麼一年四季之內,就會沒有農作物的收成可言,而發生大饑荒;此種星象與收成的對應關係,是漢代時天人感應的普遍看法,但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持續發展,今亦已不用。

〔原〕何謂八風?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調風)至。條風(調風)至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清明風至四十五日,景風至。景風至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至四十五日,閶(ㄔㄤ)闔(ㄏㄜˊ)風至。閶闔風至四十五日,不周風至。

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日冬至)。

條風至則出輕繫,去稽(ㄐㄧ)留。明庶風至則正封疆,修田疇(ㄔㄡˊ)。清明風至則出幣帛,使諸侯。景風至則爵(ㄐㄩㄝˊ)有德,賞有功。涼風至則報地德,祀四鄉(方)。閶闔風至則收懸垂,琴瑟(ㄙㄜˋ)不張。不周風至則修宮室,繕邊城。廣莫風至則閉關梁(關閉關門橋樑,水陸要會處),決罰刑。

〔譯〕什麼叫做易緯通卦驗的八風呢?

距離地心說的太陽到達冬至點後四十五天,立春始至,條風(調風)就吹來了。

條風(調風)到來後四十五天,春分始至,明庶風就吹來了。明庶風到來後四十五天,立夏始至,清明風就吹來了。清明風到來後四十五天,夏至始至,景風就吹來了。景風到來後四十五天,立秋始至,涼風就吹來了。涼風到來後四十五天,秋分始至,閶闔(倡藏)風就吹來了。閶闔風到來後四十五天,立冬始至,不周風就吹來了。不周風到來後四十五天,冬至始至,廣莫風就吹來了。

條風(調風)為艮氣所生,為東北風,主出萬物,條治萬物;明庶風為震氣所生,為東風,明眾物之盡出;清明風為巽氣所生,為東南風,主薰;景風為離氣所生,為南風,主陽氣長養;涼風為坤氣所生,為西南風,陰氣行;閶闔風為兌氣所生,為西風,陰氣已導萬物,闔黃泉;不周風為乾氣所生,為西北風,不交,陰陽尚未合化;廣莫風為坎氣所生,為北風,陽氣在下,萬物伏,開陽氣。

條風(調風)吹來,就要釋放在押的輕罪之人,放出在稽留監獄中的囚犯。明庶風吹來,就要修整田界,整治田地,播下榖種。清明風吹來,就要拿出繒(ㄗㄥ,絲織品總稱)帛等作為饋贈的禮物,讓使者帶著它們去聘問饋贈諸侯。景風吹來,就要授予有德的人以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賞賜俸祿,並獎賞一切有功的人。涼風吹來,就要報答大地的恩惠,蓋大地生出百物,養育人類,且祭祀四方之神明。閶闔風吹來,就要收起鐘、磬等一類懸掛的樂器,也不要動用琴、瑟等去拉緊其弓絃,以順應閶闔風殺氣所必要的憯(ㄘㄢˇ,慘)愴(ㄔㄨㄤˋ)悲傷了。不周風吹來,就要整修宮室,並修補邊地的城牆以防備寇難(ㄋㄢˋ)。廣莫風吹來,就要封閉關門和橋樑等水陸交通要會之處,並對施用刑罰有疑問的案子進行最後決斷。以上所述的這些事,多為身為帝王者施政時應作之事。

〔原〕何謂五官?

東方為田,南方為司馬,西方為理,北方為司空,中央為官都。

何謂六府?

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巳亥是也。

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阿(ㄜ)者,群神之闕也。四守者,所以為司賞罰。

太微者,主朱鳥。紫宮執斗而左旋,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成一歲。太一元始,正(ㄓㄥ)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太一以始建七十六歲,日月復以正月入營室五度無餘分,名曰一紀。凡二十紀,一千五百二十歲大終,三終日、月、星辰復始甲寅元。日行危一度,而歲有奇(ㄐㄧ)四分度之一,故四歲而積千四百六十一日而復合,故舍(ㄕㄜˋ,經)八十歲而復故日。

〔譯〕什麼叫做五官呢?

天帝的五官是五行之官,東方歲星木星有主管農事的田官,南方熒惑火星有主管軍事的司馬,西方太白金星有主管刑獄的大理司徒,北方辰星水星有主管土木建設的司空,位於中央鎮星土星的是統管其他四官的總官。

什麼叫做六府呢?

這些天帝的六府,是將在地心說下,日月運行軌道上的十二辰(即一個周天的十二等份)分為六府。子辰和午辰為一府,相當於孟(孟有早之意)春與孟秋;丑辰和未辰為一府,相當於仲(仲有中之意)春與仲秋;寅辰和申辰為一府,相當於季(季有晚之意)春與季秋;卯辰和酉辰為一府,相當於孟夏與孟冬;辰辰和戌辰為一府,相當於仲夏與仲冬;巳辰和亥辰為一府,相當於季夏與季冬。

太微垣,是天帝的庭院。紫微垣,是天帝的居所。軒轅星座,是天帝之后妃的住宿處。咸池星座,是天神「水魚」畜養魚蝦禽獸等的園地。天阿(ㄜ)星座,是主察山林妖變之眾位神靈居所的門闕。而太微、軒轅、咸池、天阿四個星座都是守衛天帝的,天帝也任用它們來主管一切的賞罰。

太微垣,主管二十八宿中之南方朱雀七宿的朱雀星群。紫微垣手持北斗七星的斗柄,使它繞著北極星向左旋轉,每天運行一度,一年可以運行完成一周天。從地球的角度即地心說來看,太陽行經冬至點,日落點就到了南極的峻狼(即峻崀)山,地球每天前移一度,共運行了一百八十二又八分之五度,於是太陽走到了夏至點,日落點就到了北極的牛首山。視覺上太陽再由夏至點運行到冬至點,地球那時就一共走了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成了一年。

從運用十二地支的太歲紀年法開始,農曆正月即為寅月,在建寅之月,日落時、月落時都進入了室(營室)宿五度(用的似乎為黃道黃緯座標)的界點。從運用太歲紀年法確定元年開始,經過七十六年,日落時、月落時重新進入了室(營室)宿五度的界點,而沒有零頭,稱為一紀。蓋五又四分之一天的五點二五乘以七十六,得三百九十九天,小數點後的零頭已消失了。一共二十紀,合一千五百二十年,為一個大終。此處的一個大終是五度的大餘與四分之一度的小餘(古曆法將每年日數除以六十(即一甲子),在不滿六十日的餘數中,整日數的五為大餘,不滿一日的零數為小餘)皆盡的情況。經歷了三個大終,合四千五百六十年,日、月、星辰又重新開始回到甲寅年正月初一凌晨立春的原來位置。

此乃三百九十九天乘以二十,得七千九百八十天,而七千九百八十天除以六十甲子的六十,得一百三十三,係為整除的情況。太陽(依地心說)每年行經危宿一次就會有零數四分之一度,所以四年累積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天(即以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乘以四求得),太陽又重新與原來的冬至點相合,而經過了八十年,又能恢復往日原來的干支紀日了。

〔原〕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東北為報德之維也,西南為背陽之維,東南為常羊之維,西北為蹄通之維。日冬至則斗北中(ㄓㄨㄥˋ)繩,陰氣極,陽氣萌,故曰冬至為德。日夏至則斗南中繩,陽氣極,陰氣萌,故曰夏至為刑。陰氣極,則北至北極,下至黃泉,故不可以鑿地穿井。萬物閉藏,蟄(ㄓˊ)蟲首穴,故曰德在室。陽氣極,則南至南極,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萬物蕃息,五穀兆長(ㄓㄤˇ),故曰德在野。

日冬至則火從之,日夏至則水從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十一月水正而火勝。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溼,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炭輕,溼故炭重。

日冬至,井水盛,盆水溢,羊脫毛,麋(ㄇㄧˊ)角解,鵲始巢。八尺之脩,日中而影丈三尺。日夏至而流黃澤,石精出,蟬始鳴,半夏生,蟁(ㄨㄣˊ)(ㄇㄥˊ)不食駒犢(ㄉㄨˊ),鷙(ㄓˋ)鳥不搏黃口(雛(ㄔㄨˊ)鳥);八尺之表,影脩尺五寸。影脩則陰氣勝,影短則陽氣勝。陰氣勝則為水,陽氣勝則為旱。

〔譯〕地支十二辰按圓形排列,子辰居正北,午辰居正南,子辰和午辰相連成一經線;卯辰居正東,酉辰居正西,卯辰和酉辰相連成一緯線;這就成了地支的兩繩。

而以相鄰的丑辰和寅辰相連、辰辰和巳辰相連、未辰和申辰相連、戌辰和亥辰相連,這就成為地支的四鈎,即四角。這種兩辰相鄰所形成的鉤,有別於「丑鈎辰、申鈎巳、寅鈎亥、未鈎戌」之通四辰的鈎。東北方丑寅是報德之角,未申西南方是背陽之角,辰巳東南方是常羊(徜(ㄔㄤˊ)徉)之角,戌亥西北方是蹏(ㄊㄧˊ,蹄)通(趍(ㄔˊ)走以通,趍為遲行貌)之角。

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陰氣極於北方,陽氣發於東方,自陰復陽,故丑寅為報德之角;陽氣極於南方,陰氣發於西方,陽將復陰,故未申為背陽之角;辰巳東南為純陽用事,不盛不衰,常如此,故為常羊(徜徉、逍遙)之角;戌亥西北為純陰用事,陰氣閉結,陽氣將萌,蹏(蹄)始通之,故為蹏(蹄)通之角。這是就中國的地理位置及方位來加以立論。

太陽依地心說(地球中心說)運行到冬至點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恰與南北向的「子午繩」相合,這時陰氣旺盛到極點,陽氣開始萌發,所以說,冬至是使萬物開始生長的「德」。太陽依地心說運行到夏至點時,北斗七星的斗柄南指,又與南北向的「子午繩」相合,這時陽氣旺盛到極點,陰氣開始萌發,所以說,夏至是使萬物開始衰敗的「刑」。陰氣旺盛到極點,那就是向北移動到達北方的盡頭,向下則到達了黃泉(地下深處),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能夠掘地打井。不能掘地打井的見解,今已不用。

陰氣旺盛到極點時,萬物躲避隱藏,那些伏藏過冬的蟲子都把頭埋入洞裡,所以說,使萬物開始生長的「德」是在室內。陽氣旺盛到極點時,那就是向南移動到達南方的盡頭,向上到達九個方野中西南區域的朱天,所以說,在這個時候,不能夠平整土丘和上去屋頂做事。不能平整土丘等見解,今亦已不用。這時萬物的繁殖增多,五榖長得興旺,所以說,使萬物開始生長的「德」正在田野。

太陽行經冬至點時,陽氣的火就跟著滋長了;太陽行經夏至點時,陰氣的水就跟著滋長了。所以農曆五月火神祝融在位而水揮發滲漏,十一月水神玄冥在位而火逐漸處於優勢。陽氣為火,陰氣為水,水逐漸處於優勢所以夏至到了就會潮濕,火逐漸處於優勢所以冬至到了就會乾燥。古人用土、炭懸於衡(天平,秤(ㄔㄥˋ)物重量的工具)之兩端,使其輕重適均,過了三日,再來看土、炭之輕重,以測溼度,以驗節候;若空氣乾燥,則測濕度的炭就輕;若空氣潮濕,則測溼度的炭就重。

太陽運行到冬至點,井水就會盛大起來,盆水就會漫溢,羊就會掉毛,麋就會脫角,鵲就開始築巢;立起八尺長的表柱,中午的時刻,影子有一丈三尺長(八尺柱於中午影長一丈三尺,至少在台灣似乎有誤)。太陽運行到夏至點時,硫黃會呈液態狀那樣流出來,五彩玉石之精也出來了,知了的蟬開始鳴叫,葯草「半夏」生長出來了,蚊蟲、虻(ㄇㄥˊ)蟲並不吮(ㄕㄨㄣˇ,用嘴吸血)出生不久之小馬、小牛的血,兇猛的鳥也不抓黃口雛鳥;立起八尺高的表柱,中午的時刻影子長一尺五寸。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冬至影子長就是陰氣處於優勢,夏至影子短就是陽氣處於優勢。陰氣處於優勢就會有大量的水發生,陽氣處於優勢就會有乾旱出現。

〔原〕陰陽刑德有七舍(七個停留處所)。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術(道路)、野。十一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後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道路),德在庭則刑在巷。陰陽相德,則刑德合門。八月、二月,陰陽氣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門。德南則生,刑南則殺,故曰二月會而萬物生,八月會而草木死。

〔譯〕由陰氣所形成的「始殺」之刑和由陽氣所形成的「始生」之德,有七個停留的地方。是哪七個停留的地方呢?它們就是內室、階上堂、庭院、門閭、里巷、道路、和野外。農曆十一月德停留在內室三十天,大約就是冬至前十五天和冬至後十五天,每三十天便遷移到下一個停留處。「德」在內室,那麼「刑」就在野外;「德」在階上堂,那麼「刑」就在道路上;「德」在庭院,那麼「刑」就在里巷。陰陽二氣相得相稱,那麼「刑」、「德」就相合於門閭處。

農曆八月份的秋分和二月份的春分,陰氣、陽氣處於均衡的狀態,日夜時間大致平分,所以說這時的「刑」、「德」相合在門閭。「德」出就使萬物生長,「刑」出就使萬物衰退。德由內室到階上堂、到庭院、到門閭、到里巷、到道路、到野外,依序皆為德出,反方向的遷移則為德入;刑出、刑入的界定,亦然。所以說,農曆二月春分的「刑」、「德」相均衡以後,德出而刑入,萬物就生長;農曆八月秋分的「刑」、「德」相均衡以後,德入而刑出,草木就要死去。

〔原〕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節氣)之變。斗指子則冬至,音比黃鐘。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丑則大寒,音比無射(一ˋ)。加十五日指報德之維,則越陰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陽凍解,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寅則雨水,音比夷則。

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卯,中(ㄓㄨㄥˋ)繩,故曰春分則雷行,音比蕤(ㄖㄨㄟˊ)賓。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辰則穀雨,音比姑洗(ㄒㄧㄢˇ)。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徜徉之角)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濟,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巳則小滿,音比太蔟(ㄘㄨˋ)。加十五日指丙則芒種,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午則陽氣極,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黃鐘。

加十五日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陽之維,則夏分(夏日時光)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涼風至,音比夾鐘。加十五日指申則處暑,音比姑洗(ㄒㄧㄢˇ)。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戒蟄蟲北鄉(向),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辛則寒露,音比林鐘。加十五日指戌則霜降,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蹏(ㄊㄧˊ,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音比南呂。加十五日指亥則小雪,音比無射(一ˋ)。加十五日指壬則大雪,音比應鐘。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陽生於子,陰生於午。陽生於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鵲始加巢,人氣鍾首(聚於頭部)。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薺(ㄐㄧˋ)、麥、亭歷枯,冬生草木必死。

〔譯〕四維有東北報德之維、東南常羊之維、西南背陽之維、西北蹄通之維。在四維中相鄰兩維之間有九十一又十六分之五度,如東北報德之維與東南常羊之維,此係以四維一周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除以四所得。而北斗七星初昏時的斗柄每日運行一度,約十五日為一個節氣,這樣就產生二十四個節氣的科學變化。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子位時就是冬至,冬至時分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黃鐘律。古人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個不同的標準音,來確定樂音的高低;其中以黃鐘音最低。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癸位,就是小寒,小寒時分在陽曆一月五日至七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應鐘。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丑位,即是大寒,大寒時分在陽曆一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無射律。

增加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報德之維,陰氣就在地上離散開來,所以說距離太陽行經冬至點四十六日就是立春,立春時分在陽曆二月三日至五日,地面凍結的冰雪溶解,和立春相應的音律是南呂。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寅位,就是雨水,雨水時分在陽曆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夷則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甲位,雷聲就會響起來、驚醒在土內冬眠的蟲類,驚蟄到,驚蟄時分在陽曆三月五日至七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林鐘。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卯位,和卯酉繩相合,所以說春分到了就會雷聲常鳴,春分時分在陽曆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蕤賓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乙位,東南風就吹來了,清明到,清明時分在陽曆四月四日至六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仲呂。

增加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辰位,就是穀雨,穀雨時分在陽曆四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姑洗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常羊之維,那麼春天時日就結束了,所以說從春分開始有四十六天就是立夏節,立夏一到,大風就停止了,立夏時分在陽曆五月五日至七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夾鐘。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巳位,就是小滿,小滿時分在陽曆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太簇律。

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丙位,就是芒種,芒種時分在陽曆六月五日至七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大呂。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午位,那麼陽氣就達到極盛階段,所以說從立夏開始有四十六天就是夏至,夏至時分在陽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和夏至相應的音律是黃鐘律。

再增加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丁位,就是小暑,小暑時分在陽曆七月六日至八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大呂。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未位,就是大暑,大暑時分在陽曆七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太簇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背陽之維,那麼夏日時光就結束了,所以說從夏至開始有四十六天就是立秋,這時涼風吹來了,立秋時分在陽曆八月七日至九日,和立秋相應的音律是夾鐘。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申位,就是處暑,處暑時分在陽曆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和它相應的音律則是姑洗律。增加十五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庚位,就是白露,白露時分在陽曆九月七日至九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仲呂。

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了酉位,和卯酉繩相合,所以說到了秋分,雷聲就會停止,伏藏土中的蟲子都使蟲頭朝向北方,秋分時分在陽曆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和秋分相應的音律是蕤賓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了辛位,就是寒露,寒露時分在陽曆十月八日至九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林鐘。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了戌位,就是霜降,霜降時分在陽曆十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夷則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了蹏(蹄)通之維,那麼秋日時光就結束了,所以說從秋分開始有四十六天就是立冬,這時草木都會死去,立冬時分在陽曆十一月七日至八日,和立冬相應的音律是南呂。

又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亥位,就是小雪,小雪時分在陽曆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無射律。增加十五日,斗柄指向壬位,就是大雪,大雪時分在陽曆十二月六日至八日,和它相應的音律是應鐘。再增加十五日,斗柄又指向了子位。陰氣極盛,所以說陽氣生於子辰(冬至),蓋陰極則陽萌;而陰氣生於午辰(夏至),蓋陽氣極盛,陽極則陰萌。陽氣生於子辰(冬至),所以陰曆十一月太陽行經冬至點時,鵲便開始營造鳥窩,人所受的陰氣集聚在頭部。陰氣生於午辰(夏至),所以陰曆五月為小有衰敗之月,薺(ㄐㄧˋ)菜、麥子和亭歷(葶藶)都枯萎了,冬天生出來的草木一定會死去。

〔原〕斗杓(ㄅㄧㄠ)為小歲,正月建寅,月從左行十二辰。咸池為大歲,二月建卯,月從右行四仲,終而復始。大歲迎者辱,背者強,左者衰,右者昌。小歲東南則生,西北則殺。不可迎也,而可背也;不可左也,而可右也;其此之謂也。

大時者,咸池也;小時者,月建也。天維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終而復始。

淮南元年冬,太一在丙子,冬至甲午,立春丙子。

〔譯〕北斗七星中的斗柄三星(即玉衡、開陽、瑤光)稱為「小歲」,夏曆(即陰曆)正月斗柄指向寅辰,每月斗柄從左向右行於天球座標的十二辰中。古人將黃道附近一周天分為十二等份,自東至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稱為十二辰。咸池被稱為「大歲」,咸池星宿位於參星(屬二十八宿中的西方白虎)上、五車中、天潢南。夏曆二月,斗柄指向卯辰。咸池每月從右往左行於四仲(卯、子、酉、午)之中,運行一周結束,又重新開始運行。

四仲亦是指夏曆四季之仲月,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

在咸池大歲的運行中,和它運行方向迎面相對就會屈抑、受辱,背對著它的運行方向就會強盛;位於它的左邊就會衰敗,位於它的右邊就會昌盛。在斗柄小歲的東南就會使萬物生長,在其西北就會使萬物衰敗。不可迎面對著咸池大歲運行方向,但可以背對咸池大歲運行方向;不可位於咸池大歲的左邊,但可以位於咸池大歲的右邊,這就是說的與大歲有關的屈辱、強盛、衰敗、昌盛之情況,這種見解今已不用。

用來確定紀年的「大時」,是咸池星宿。用來確定紀月的「小時」,則是要看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哪一月指向哪一辰。太歲紀年的開始,常常是以陰曆建寅之月的正月為歲首,太歲向右移動一歲又往前移,十二歲而行完一大周天,行完以後,又重新按照原來的軌道次序運行。

淮南元年的冬天,太歲在丙子年,冬至在甲午日,立春在丙子日。劉安自阜陵侯進封淮南王之年為淮南元年,即漢文帝十六年,西元前一百六十四年。

原〕二陰一陽成氣二,二陽一陰成氣三,合氣而為音,合陰而為陽,合陽而為律,故曰五音六律。音自倍而為日,律自倍而為辰,故日十而辰十二。月日行十三度七十六分度之二十八,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為月,而以十二月為歲。歲有餘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故十九歲而七閏。

日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冬至加三日,則夏至之日也。歲遷六日,終而復始。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煙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煙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煙黃。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煙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煙黑。七十二日而歲終,庚午受制。歲遷六日,以數推之,十歲而復至甲子。甲子受制,則行柔惠、挺群禁、開闔(ㄏㄜˊ)扇、通障塞、毋伐木。丙子受制則舉賢良、賞有功、立封侯、出貨財。戊子受制,則養長(ㄓㄤˇ)老、存鰥寡、行粰(ㄈㄨ)鬻(ㄩˋ)、施恩澤。庚子受制,則繕牆垣、修城郭、審群禁、飭兵甲、儆百官、誅不法。壬子受制,則閉門閭、大搜客、斷刑罰、殺當罪、息關梁、禁外徙。

甲子氣燥濁,丙子氣燥陽,戊子氣溼濁,庚子氣燥寒,壬子氣清寒。丙子干(衝犯)甲子,蟄(ㄓˊ)蟲早出,故雷早行。戊子干甲子,胎夭卵毈(ㄉㄨㄢˋ,卵不成鳥),鳥蟲多傷。庚子干甲子,有兵。壬子干甲子,春有霜。戊子干丙子,霆。庚子干丙子,電。壬子干丙子,雹(ㄅㄠˊ)。甲子干丙子,地動。庚子干戊子,五穀有殃。壬子干戊子,夏寒雨霜。甲子干戊子,介蟲不為。丙子干戊子,大旱,苽(ㄍㄨ)封(大茭白)熯(ㄏㄢˋ,以火烘乾、早燥)。壬子干庚子,則魚不為。甲子干庚子,草木再死再生。丙子干庚子,草木復榮。戊子干庚子,歲或存或亡。甲子干壬子,冬乃不藏。丙子干壬子,星墜。戊子干壬子,蟄蟲冬出其鄉(ㄒㄧㄤˋ,面向)。庚子干壬子,冬雷其鄉。

〔譯〕二份陰氣及一份陽氣成就的餘氣有二,此乃陽之數以三而奇(ㄐㄧ),陰之數以二而偶,此即所謂的參天兩地;二陰一陽,坎子之位,則二乘二得四,一乘三得三,於是其相加得七,七除以五行生成之數的五,則得餘數二。二份陽氣及一份陰氣成就的餘氣有三,同理,二陽一陰,離丙之位,則二乘三得六,一乘二得二,於是其相加得八,除以五行生成之數的五,則得餘數三。合五行之氣而成為五個音階,其實這只是相配而已,古人就是以五行與五音相配,亦即以五行的土、金、木、火、水,配五音的宮、商、角、徵、羽。與陰氣數量相合的是數量相當的陽氣,故以六陰與六陽相合而取六陽為律,所以說有五音六律。五個音階的起點為宮聲,依次為宮、商、角、徵、羽。古人將十二個高低不同的標準音稱作十二律,其中奇數律為陽律,就是六律,而偶數律為陰律,就是六呂。

五音自加一倍而成為十個天干數,以當十日,蓋五音自生,即宮生變徵、商生變羽、角生變宮、徵生變商、羽生變角,而成十音階,以當十天干。六律自加一倍而成為十二個地支數,此係六陽律自加倍而生六陰律,得十二律,以當十二辰。完整的十二律,依序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ㄒㄧㄢˇ)、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一ˋ)、應鐘。所以天干數為十,而地支的辰數為十二。月球每日運行十三度又七十六分之二十八度,月球環繞地球運行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日而成為一圈的一個月,而以十二個月為一歲。每歲有餘日十日又九百四十分之八百二十七日,所以每十九年就會有七個閏月。

而當冬至在子日到來時,夏至就在卯日到來;當冬季在午日到來時,夏至就在酉日到來。冬至過後一百八十天,增加餘日三天,就是夏至到來之日。一年移動六日,結束了又重新開始。如果是壬午日冬至到來,那麼甲子日就要受到制約,五行中的東方由木行事,火的煙是青色的。過了七十二天,丙子日受到制約,五行中的南方由火行事,火的煙是紅色的。七十二天的規定,可使五行的五氣在一年之內各得到平均的用事之日。過了七十二天,戊子日受到制約,五行中的中央由土行事,火的煙是黃色的。過了七十二天,庚子日受到制約,五行中的西方由金行事,火的煙是白色的。又過了七十二天,壬子日受到制約,五行中的北方由水行事,火的煙是黑色的。再過七十二天而一歲結束,庚午日受到制約。

一歲移動六日,按數推算,十年後共移動六十日,又恢復了原先的六十甲子編日。甲子日受到制約,那麼就需要推行愛撫民眾的政策,寬緩眾多的禁令,打開門扇,打通障塞,不要砍伐樹木。丙子日受到制約,那麼就需要舉用賢良之人,賞賜有功人員,讓封侯的人登上其爵位,動用倉庫裡的財貨。戊子日受到制約,那麼就需要贍(ㄕㄢˋ)養年長的人、年老的人、撫恤那些喪夫或喪妻的人,向窮人提供薄粥,給予恩惠。庚子日受到制約,那麼就需要修補牆垣、整修城郭,審察眾多的禁令,整治武器軍備,告誡眾位官員,懲罰違法的人。壬子日受到制約,那麼就需要關閉門閭,徹底清查新舊客居之人,針對需使用刑罰的案子實行決斷,誅殺應當被殺的犯人,封鎖關口和橋樑,禁止人口遷徙到外面去。

甲子日的空氣乾燥混濁,丙子日的空氣乾燥煖和,戊子日的空氣潮溼混濁,庚子日的空氣乾燥寒冷,壬子日的空氣清新寒冷。丙子衝犯了甲子日,伏藏在土中的蟲子就會早出來,所以雷聲也響得早。戊子衝犯了甲子日,獸胎會死於腹中,蛋也孵不出禽鳥,胎死卵壞不能成獸成禽,鳥蟲多受傷害。庚子衝犯了甲子日,有戰事發生。壬子衝犯了甲子日,春天會有霜害。戊子衝犯了丙子日,會有迅急之雷霆響起。庚子衝犯了丙子日,會有閃電出現。壬子衝犯了丙子日,會有冰雹降落。甲子衝犯了丙子日,會發生地震。庚子衝犯了戊子日,五穀生長中會遇到災害。壬子衝犯了戊子日,夏季會寒冷,還會下霜。這些衝犯後果,皆屬當時的猜測。

甲子衝犯了戊子日,有硬殼的蟲長不起來。丙子衝犯了戊子日,會發生大旱災,大茭白會乾死。壬子衝犯了庚子日,那麼魚就不能長成。甲子衝犯了庚子日,草木會再死再生。丙子衝犯了庚子日,草木會第二次開花結果。戊子衝犯了庚子日,當年的收成有好有壞。甲子衝犯了壬子日,冬天的地氣隱藏不佳。丙子衝犯了壬子日,星會從天上掉下來。戊子衝犯了壬子日,伏藏在土中的蟲類於冬天裡會從它頭所面對的方向爬出來。庚子衝犯了壬子日,冬天裡會有雷聲在蟄蟲面對的方向響起。這些衝犯後果,亦皆屬當時的猜測。

原〕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將其雨。至秋九月,地氣下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行十二時之氣,以至於仲春二月之夕,乃布收其藏而閉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獸草木。孟夏之月,以熟穀禾,雄鳩長鳴,為帝候歲。是故天不發其陰,則萬物不生;地不發其陽,則萬物不成。天圓地方,道在中央。日為德,月為刑。月歸而萬物死,日至而萬物生。遠山則山氣藏,遠水則水蟲蟄,遠木則木葉槁。日五日不見,失其位也,聖人不與也。

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爰始將行,是謂朏(ㄈㄟˇ)明(天剛亮時),至於曲阿(ㄜ),是謂旦明。至於曾泉,是謂早食。

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鳥次,是謂小遷。至於悲谷,是謂餔(ㄅㄨ)時。至於女紀,是謂大遷。至於淵隅,是謂高舂(ㄔㄨㄥ)。至於連石,是謂下舂。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懸車。至於虞淵,是謂黃昏。至於蒙谷,是謂定昏。日入於虞淵之汜(ㄙˋ),曙於蒙谷之浦(ㄆㄨˇ),行九州七舍,有五億萬七千三百九里,離以為朝、晝、昏、夜。

夏日至則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冬日至則陽乘陰,是以萬物仰而生。晝者陽之分,夜者陰之分,是以陽氣勝則日修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修。其加卯酉,則陰陽分,日夜平矣。

〔譯〕在西漢當時已有的科學認知之下,春天三月依序為孟春、仲春、季春。到了季春的陰曆三月時,雷師與雲師便豐隆地出來,以便行雨。秋季三月依序為孟秋、仲秋、季秋。到了季秋的陰曆九月時,地裡的陰氣向深處隱藏,於是收起了其殺氣,各種蟲類動物靜靜地伏藏在洞穴裡過冬,人們也都靜居而閉戶。這時,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才出來下霜下雪。

西漢時將一日分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自漢武帝太初改正朔之後,一個陰曆月共有二十九日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這樣十二個陰曆月之氣不斷運行,一直運行到了仲春的陰曆二月的下旬,才遍收地中所藏的陰氣而鎖閉寒氣。

於是主管春夏生長養育的天神女夷,擊鼓歌唱,以掌管自然界祥和之氣,而使各種莊稼、百穀、禽獸和草木生長。到了孟夏的陰曆四月時,莊稼穀禾慢慢成熟,布穀鳥(雄鳩)長聲鳴叫,為天帝守候一年的收成。因此,上天不散發出其陰氣,那麼,萬物就不能生長;大地不散發出其陽氣,那麼,萬物就不能成熟。天空的形狀若傘蓋,是圓的,大地的形狀若棋盤,是方的,這個「天不發其陰,則萬物不生;地不發其陽,則萬物不成」的大道規律,就在天地中間。

太陽的出現是使萬物生長的「德」,月亮的出現是使萬物暫停生長的「刑」。月亮返回,那麼萬物就會暫停生長;太陽到來,那麼萬物就會生長。太陽遠離山巒,那麼山氣就會隱藏不出;太陽遠離有水的地方,那麼水裡的魚蝦等水族動物就會伏藏不出;太陽遠離樹木,那麼樹葉就會枯槁。太陽五日不出現,這種連續性的陰天,就是太陽脫離了它的本位,聖人因而也感到很不喜悅。

在古代天圓地方的思維下,太陽從傳說中日出之處的暘谷裡出來,先在東方大澤的咸池裡洗一個澡。當它從東方神木的扶桑樹下昇起,經過扶桑枝葉的時候,就稱為是天將亮時的黎明。當它昇上扶桑之上開始要前行時,就稱為是天剛亮時的朏(ㄈㄟˇ)明。有人說,此種扶桑就在今日的墨西哥。當它到達神話中的曲阿山時,就稱為是天已明時的旦明。當它到達東方多水之地的曾泉時,就是用早餐的時候了。當它到達東方之野的桑野時,就是吃較晚早餐的時候了。當它到達湖南的衡山之南時,就稱為是將要中午的隅中。當它到達昆吾丘時,就稱為是正當中午的正中。當它到達鳥次山時,這是飛鳥所宿止的地方,就稱為是太陽小有西落的小遷。當它到達大壑之悲谷時,臨於悲谷之上令人悲思,就稱為是約當午後三時的餔(ㄅㄨ)時。

當太陽到達陰地的女紀時,就稱為太陽大有西落的大遷。當它約當下午四時到達淵隅時,就稱為是高舂(ㄔㄨㄥ)。當它到達連石山時,就稱為是天將黑時的下舂。

當它到達古代傳說中的水名悲泉時,於是便讓為太陽駕車的羲和停下來,讓拉車的馬歇息下來,這時就稱為是黃昏前的懸車。當它到達古代神話中日入之處的虞淵時,就稱為是黃昏,其時視物皆已呈黃色。當它到達蒙谷山時,就稱為是天將黑時的定昏。

太陽進入日入之處虞淵的水邊,在蒙谷山的岸邊發出曙光,一共行經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大九州上的七個停留地方,總共有十六個場所,旅程共有五萬七千三百零九里,於是我們在時間上就可以劃分為早晨、白天、黃昏、黑夜四個時段了。

夏至到來,陰氣就會利用陽氣的極盛而開始萌生,所以萬物會因陰氣的出現而逐漸趨向死去;冬至到來,陽氣就會利用陰氣的極盛而開始萌生,所以萬物就會因著陽氣而逐漸生長。白天具備陽氣的素質,黑夜具備陰氣的素質,因此陽氣勝過陰氣就會白天長而黑夜短,陰氣勝過陽氣就會白天短而黑夜長。當太陽行經卯辰、酉辰而時當春分、秋分的時候,那時就會陰陽平分、日夜大致一樣長了。

原〕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返)其所。正(ㄓㄥ)月指寅,十一月指子,一歲而匝(ㄗㄚ),終而復始。指寅,寅則萬物螾(ㄧㄣˇ)螾然(始生而動的樣子)也,律受太蔟(ㄘㄨˋ,簇)。太蔟者,蔟而未出也。指卯,卯則茂茂然,律受夾鐘。夾鐘者,種始莢也。指辰,辰則振之也,律受姑洗。姑洗者,陳去而新來也。指巳,巳則生已定也,律受仲呂。仲呂者,中充大也。指午,午者,忤(ㄨˇ)也,律受蕤賓。蕤賓者,安而服也。指未,未者,昧也,律受林鐘。林鐘者,引而止之也。

指申,申者,呻也,律受夷則。夷則者,易其則也,德以去矣。指酉,酉者,飽也,律受南呂。南呂者,任包大也。指戌,戌者,滅也,律受無射(一ˋ)。無射者,入無厭也。指亥,亥者,閡(ㄏㄜˊ,閉藏)也,律受應鐘。應鐘者,應其鐘也。

指子,子者,茲也,律受黃鐘。黃鐘者,鐘已黃也。指丑,丑者,紐也,律受大呂。大呂者,旅旅而去也。故曰:規生矩殺,衡長權藏,繩居中央,為四時根。

〔譯〕天帝張設東北報德之維、東南常羊之維、西南背陽之維、西北蹄通之維四角的四維,用北斗七星的斗柄皆向著它們旋轉,每個月移過一辰,旋轉十二個月,大致再返回原來的所在位置。在陰曆正月,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辰,在陰曆十一月,斗柄指向子辰。一歲運行一圈,行完一圈以後大致又重新開始。斗柄指向寅辰,寅者,就是萬物開始生長螾螾然而動的樣子,十二律中和它相應和的是正月的太蔟律。所謂太蔟,就是音律湊(ㄘㄡˋ)聚在一起未出來而欲出來。斗柄指向卯辰,卯者,就是陰曆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草木茂盛華美的樣子,十二律中與它應和的是二月的夾鐘律,所謂夾鐘,就是植物的種籽剛開始脫去外皮(莢)。斗柄指向辰辰,辰者,三月雷電震,就是使萬物都震動而生長,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三月的姑洗(ㄒㄧㄢˇ)律。所謂姑洗,就是洗麗而使百物潔淨,去掉陳舊的而迎來潔新的。

斗柄指向巳辰,巳者,就是陰曆四月萬物的生長已經定形,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四月的仲呂律。所謂仲呂,就是陽氣已十分充足。斗柄指向午辰,午者,就是陰陽二氣忤逆相交,陽氣已發展至極盛而陰氣已開始萌生,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五月的蕤(ㄖㄨㄟˊ)賓律。所謂蕤賓,就是陰氣開始安撫陽氣使它服從自己。斗柄指向未辰,未者,就是歸向幽昧而昏昧不明,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六月的林鐘律。所謂林鐘,就是陽氣逐漸避開,不像從前那樣的旺盛了。

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申辰,申者,就是萬物開始為陰氣所毀而呻吟,呻吟是出於憂愁,使人聽之淒嘆,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七月的夷則律。所謂夷則,就是需改變往日陽氣旺盛的常規,因陰氣毀物,使萬物生長的「德」已經開始離開了。德係始於春,長於夏。斗柄指向酉辰,酉者,就是莊稼果實皆飽滿成熟,且黍成可以釀為酎(ㄓㄡˋ,很醇的酒)酒,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八月的南呂律。所謂南呂,就是陽氣聽憑陰氣的逐漸盛大。

斗柄指向戌辰,戌者,就是萬物開始衰敗,趨於滅亡,陽氣微而下入於地,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九月的無射(一ˋ)律。所謂無射者,就是進入原陽氣使物極盛而後又陰氣使物滅盡,這樣終而復始沒有一日能夠逃避的大循環。斗柄指向亥辰,亥者,就是陽氣閉藏在地下,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陰曆十月的應鐘律。所謂應鐘,指陽氣微而已聚集到地下深處的黃泉,陽氣不用事。刑係始於秋,流於冬。斗柄指向子辰,子者,陽氣微動,萬物滋生於下,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十一月的黃鐘律。所謂黃鐘,指中和之力使陽氣鍾聚於下,陽氣於黃泉之下開始動養萬物。

斗柄指向丑辰,丑者,就是陽氣未降臨,萬物紐結,未敢出土,十二律中和它應和的是十二月的大呂律。所謂大呂,是說陰氣全都離去,陽氣全都進來,像植物剛出土的嫰苗而芽物。所以說:代表春季的規矩是使萬物新生,代表秋季的規矩是使萬物衰敗,所謂的規生矩殺,也就是春生秋殺;代表夏季的衡酌是使萬物成長,代表冬季的權斟是使萬物伏藏,所謂的衡長(ㄓㄤˇ)權藏,也就是夏長冬藏;漢代的律曆學就依這樣的類比法,將春規、夏衡、秋矩、冬權分屬於四季,而以準繩居於中央;準繩居於陰陽之內、四方之中,於是經緯通達,乃能端直,於時則表現為四季;居於準繩的土,則耕種收割農作物而稼穡(ㄙㄜˋ)蕃息,信者誠,誠者直,故為準繩;因而準繩居於中央,是產生四季的根本。

〔原〕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為一時,故祭祀三飯以為禮,喪紀三踊(ㄩㄥˇ)以為節,兵革三軍以為制。以三參(ㄙㄢ)物,三三如九,故黃鐘之律九寸而宮音調(ㄊㄧㄠˊ)。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黃鐘之數立焉。黃者,土德之色;鐘者,氣之所種(ㄓㄨㄥˇ)也。日冬至,德氣為土,土色黃,故曰黃鐘。律之數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以副十二月。十二各以三成,故置一而十一,三之,為積分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黃鐘大數立焉。凡十二律,黃鐘為宮,太蔟為商,姑洗(ㄒㄧㄢˇ)為角(ㄐㄩㄝˊ),林鐘為徵(ㄓˇ),南呂為羽。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與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竅。律之初生也,寫鳳之音,故音以八生。

黃鐘為宮,宮者,音之君也,故黃鐘位子,其數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鐘。

林鐘之數五十四,主六月,上生太蔟。太蔟之數七十二,主正月,下生南呂。南呂之數四十八,主八月,上生姑洗。姑洗之數六十四,主三月,下生應鐘。應鐘之數四十二,主十月,上生蕤賓。蕤賓之數五十七,主五月,上生大呂。大呂之數七十六,主十二月,下生夷則。夷則之數五十一,主七月,上生夾鐘。夾鐘之數六十八,主二月,下生無射。無射之數四十五,主九月,上生仲呂。仲呂之數六十,主四月,極不生。宮生徵(ㄓˇ),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主姑洗。姑洗生應鐘,不比於正音,故為和。應鐘生蕤賓,不比正音,故為繆。日冬至,音比林鐘,浸以濁。日夏至,音比黃鐘,浸以清。以十二律應二十四時之變,甲子,仲呂之徵也;丙子,夾鐘之羽也;戊子,黃鐘之宮也;庚子,無射之商也;壬子,夷則之角也。

〔譯〕在宇宙萬物形成之前,無形無象,是混混沌沌的狀態,即道。道從混沌未分的「一」開始,這是老子「道生一」的基本說法。「一」不能生物,所以「一」就因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靜一動,於是分開而成為陰陽兩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處於相互依存、協調的統一狀態,而使萬物產生。陰陽二氣的一方失去另一方,便不能生物。所以說「混沌未分的一,產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互作用,產生合和之下的新氣『三』,而典型的天陽、地陰、人和三氣,就產生了萬物。」

天地運行三個月為一季,所以中華文化在祭祀死者時,古代特設「尸」以代替死者受祭,「尸」是象徵死者靈魂的活人,以「尸」主每次吃三口飯、共吃三次為祭祀禮儀;辦理喪事時,規定三次捶胸頓足而哭,為哀戚的禮節;兵甲裝備的添置,總以步兵、車兵、騎兵三軍的需要為準則(今日的三軍則是指海軍、陸軍、空軍)。用三作為物的基數而取它的三倍之數,三三為九,所以黃鐘律管長九寸,九寸為一尺,而能使宮音調諧。周末的長度尺寸,一尺長約為現在的二三‧○八八六四厘米(公分);黃鐘之管長九寸,管孔的直徑約三分,管的圓周約九分。一寸之長為九分,因而用九相乘,九乘九得八十一,所以黃鐘的分數就確定了。古代的律尺為九進制,即九分為一寸,九寸為一尺。

黃,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是中央土德的顏色;鐘,是陽氣施種(ㄓㄨㄥˇ)於地下深處的黃泉,用以茲萌萬物。依地心說,當太陽行經冬至點時,使萬物始生的德氣屬於土,土的顏色是黃的,所以稱為黃鐘。音律的數目是六,分為雌雄的陰律、陽律兩類,陰律指大呂、夾鐘、中呂、林鐘、南呂、應鐘共六呂;陽律指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共六律。據呂氏春秋古樂之記載,這是黃帝令伶倫為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分別十二音律,即六呂及六律,其雄鳴為六律,雌鳴則為六呂。所以又稱為十二律鐘,用來和十二月的季節相匹配。

又據呂氏春秋古樂之記載,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黃帝之臣),鑄十二律鐘,以應和宮商角徵羽五音。賈誼新書六術亦記載:「一歲共有十二個月,分為陰陽各六個月,是以聲音之鑄器共有十二律鐘,一個律鐘相當一個月,其六個律鐘陰聲,六個律鐘陽聲。」而十二辰所得的元氣數,都因三而成,所以設置子辰為一,始動於子。然後,依序用三和前一個數相乘,因而丑辰所得之數為三,寅辰所得之數為九,卯辰為二十七,辰辰為八十一,巳辰為二百四十三,午辰為七百二十九,未辰為二千一百八十七,申辰為六千五百六十一,酉辰為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戌辰為五萬九千零四十九,到亥辰就要用三自乘十一次,所得之數為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黃鐘的大數就這樣確定了。

音律一共有十二律,當黃鐘為宮音,太簇就為商音,姑洗(ㄒㄧㄢˇ)就為角(ㄐㄩㄝˊ)音,林鐘就為徵(ㄓˇ)音,南呂就為羽音。萬物因為天陽、地陰、人和之氣之「三」而形成,音調因為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之確定而形成,三加上五為八,所以禽魚等卵生動物的身上有八個孔竅,即雙耳、雙目、雙鼻孔、單口、及單陰部八個孔竅。十二音律起初在產生時,是仿效鳳鳥的鳴叫聲,所以音律的產生是以黃鐘為開頭,隔八個音律以生。

將黃鐘定為宮音,宮音是五聲音階之起點,宮的音高確定後,全部五聲音階各級的音高就都確定了。所以,黃鐘位於子辰,它的律管長度為九寸,合八十一分,和陰曆十一月之氣相應,並隔八個音階,下生林鐘。求十二律管長度,有所謂三分損益法,以基數的三分之二,即得下生林鐘律管的長度為五十四分,和陰曆六月之氣相應,以新基數的三分之四,並隔八個音階即得上生太簇。因而,太簇律管的長度為七十二分,和陰曆正(ㄓㄥ)月之氣相應,而後再隔八個音階,下生南呂。於是南呂律管長度為四十八分,和陰曆八月之氣相應。

南呂又隔了八個音階,上生姑洗(ㄒㄧㄢˇ)。於是姑洗律管長度為六十四分,和陰曆三月之氣相應。姑洗又隔了八個音階,下生應鐘。於是應鐘律管長度為四十二又三分之二分,其整數為四十二分,和陰曆十月之氣相應。應鐘又隔八個音階,上生蕤(ㄖㄨㄟˊ)賓。於是蕤賓律管長度為五十六又九分之八分,其進整之數為五十七分,和陰曆五月之氣相應。蕤賓又隔八個音階,上生大呂。於是大呂律管長度為七十五又二十七分之二十三分,其進整之數為七十六分,和陰曆十二月之氣相應。大呂又隔八個音階,下生夷則。

於是夷則律管長度為五十又八十一分之四十六分,其進整之數為五十一分,和陰曆七月之氣相應。夷則又隔八個音階,上生夾鐘。於是夾鐘律管長度為六十七又二四三分之一○三分,其進整之數為六十八分,和陰曆二月之氣相應。夾鐘又隔八個音階,下生無射(一ˋ)。於是無射律管長度為四十四分又七二九分之六九二分,其進整之數為四十五分,和陰曆九月之氣相應。無射又隔八個音階,上生仲呂。於是仲呂律管長度為五十九又二一八七分之二○三九分,其進整之數為六十分,和陰曆四月之氣相應,這樣,十二音律到了極盡處,就不再能下生或上生了。

黃鐘宮音下生出林鐘徵(ㄓˇ)音,林鐘徵音上生出太簇(ㄘㄨˋ)商音,太簇商音下生出南呂羽音,南呂羽音上生出姑洗(ㄒㄧㄢˇ)角(ㄐㄩㄝˊ)音,角音為姑洗律所定。姑洗下生應鐘為變宮,變宮不入於宮商角徵羽的正音,所以只能稱它為「和」,可用以調和正音。應鐘上生蕤賓為變徵,變徵也不入於正音,所以稱為「繆(ㄇㄨˋ)」,亦可用於調和正音。

當太陽行經冬至點時,若音律以林鐘相配,那麼按二十四節氣所比之音律推論,往後所配之音律,小寒、大寒、立春所比之音律為蕤賓、仲呂、姑洗,其律管愈來愈長,其音聲便會愈來愈濁。當太陽行經夏至點時,若音律以黃鐘相配,那麼往後所配之音律,小暑、大暑、立秋所比之音律為大呂、太簇、夾鐘,其律管愈來愈短,其音聲便愈來愈清。依此而言,黃鐘的音聲最濁,應鐘的音聲最清。若用十二律以反應二十四節氣的變化,當六十音調中與六十甲子中五個子日相配,那麼甲子日,和它相應的是仲呂之徵;丙子日,和它相應的是夾鐘之羽;戊子日,和它相應的是黃鐘之宮;庚子日,和它相應的是無射(一ˋ)之商;壬子日,和它相應的是夷則之角;於是五聲音階的五種調式,皆可用十二律定音,各得十二調,總共可得六十調。

〔原〕古之為度量、輕重,生乎天道。黃鐘之律脩九寸(當時的一尺為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布帛的)幅廣二尺七寸(這裡的一尺已轉為十寸),古之制也。有形則有聲,音以八相生,故人臂脩四尺(周代尺寸標準皆以人體部位長短為取法對象),尋自倍,故八尺而為尋。尋者,中人之度也。音之數五,以五乘八,五八四十,故四丈而為匹,一匹而為制。秋分蔈(ㄅㄧㄠ,禾穗粟之芒)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數十二,故十二蔈而當一分,律以當辰,音以當日。

日之數十,故十分而為寸,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已由九進轉為十進)。其以為量,十二粟而當一分,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天有四時,以成一歲,因而四之,四四十六,故十六兩而為一觔(ㄐㄧㄣ,斤)。三月而為一時(季),三十日為一月,故三十觔為一鈞。四時而為一歲,故四鈞為一石。其以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故律曆之數,天地之道也。下生者倍,以三除之;上生者四,以三除之。

〔譯〕在漢代已發展出來的科學知識下,漢以前的古代度量長短、衡量輕重的標準,都是按照天道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黃鐘律管長九寸(一尺為九寸時的九寸),即八十一分(一寸為九分時的分),萬物為天陽、地陰、人和之氣之「三」所產生,三乘三為九,三乘九得十進之二十七,所以後來布帛的寬度是十進下二尺七寸,這是漢代以前之古代的規定。其實,中國自秦始皇之後,才有統一的度量衡。漢代則以二尺二寸為布帛寬度。有形體的東西如律管,就可以發出聲音,音律是隔八個音階而下生或上生,如黃鐘之隔八個音階之下生林鐘、林鐘之隔八個音階之上生太簇等。而人的胳臂長四尺,尋自為胳臂長的加倍,所以八尺而為一尋。

周代的尺寸標準皆以人體部位的長短為參考對象。一尋,是中等身高的人之高度。而音階的基本者有宮、商、角、徵、羽五音,用五音的五乘以用以下生或上生的八個音階的八,五八得四十。然後再加以轉換,所以十進的四十尺之四丈而為一匹,一匹就成了量布帛長短的基本單位。到了禾穗果殼上的尖芒形成之秋分時,尖芒一長成,莊稼的禾穗果穀等也就成熟了。音律的順序是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至應鐘共有十二個,所以十二根尖芒接在一起的長度,便相當於一分。再把十二律和十二辰相匹配,五個基本音所衍生的六十音調,就可以和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所衍生的六十甲子日相匹配了。

紀日的天干數是十個,所以十進下的長度十分為一寸,十寸而為一尺,十尺而為一丈。作為衡量輕重的計量單位則是這樣制定的,十二粒之粟的重量相當於重量一分,十二分相當於一銖,十二銖相當於半兩。作為秤的天平,有秤桿左右之分,因而增加一倍,所以二十四銖就成為一兩。天體的運行,有春夏秋冬四季而成為一歲,據此轉換,因而將重量增加到四倍,四再乘以四得一十六,所以十六兩就成為一觔(斤)。在時間上三個月為一季,三十日為一月,同樣據此予以轉換,所以三十觔(斤)為一鈞。在時間上四季成為一歲,同理,所以四鈞成為一石。

而作為音調的產生方式則是這樣的,十二音律都一律先產生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十二音律旋相為宮音、為商音、為角音、為徵音、為羽音,所以十二律就因此而產生六十個音調。因而再增加至六倍,六乘六得三十六,所以用三百六十個音調,和一歲之三百六十日相配。因此,推音律以定曆法所得之數,是符合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律管之尺寸長度,是十二律依序下生及上生之法,下生律管長度之數,是產生此律的律管長度之數的三分之二;上生律管長度之數,則是產生此律的律管長度之數的三分之四。

〔原〕太陰元始建於甲寅,一終而建甲戌,二終而建甲午,三終而復得甲寅之元。歲徙一辰,立春之後,得其辰而遷其所順,前三後五(太陰進入新一辰次的前三天或後三天),百事可舉。太陰所建,蟄蟲首穴而處,鵲巢鄉(向)而為戶。太陰在寅,朱鳥在卯,勾陳在子,玄武在戌,白虎在酉,蒼龍在辰。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ㄙˋ)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杓(ㄅㄧㄠ);戌為成,主少德;亥為收,主大德;子為開,主大歲;丑為閉,主太陰。

〔譯〕太陰紀年最初開始的一年是甲寅,經過一個大終(一千五百二十歲),歲數除以六十甲子所得之餘數為二十歲,而以甲戌為新紀年之首。經過二個大終(三千零四十歲),歲數除以六十甲子所得之餘數為四十歲,而以甲午為新紀年之首。經過三個大終(四千五百六十歲),又重新回到以甲寅為紀年之首的一輪。太陰每歲遷移一辰,立春之後,便進入新的辰位,而改變了在前一辰位內運行的順序。在進入新辰位的運行順序後,在前三天和後五天內,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起來。

太陰紀年所建之寅月,蟄蟲置身於洞穴而居,鵲巢的門戶面對著太陰紀年所在的寅辰之方向。太陰紀年的月份在寅辰時,朱雀七宿的井鬼柳星張翼軫(ㄓㄣˇ)之朱鳥在卯辰,在紫微垣內與北極最近的勾陳在子辰,玄武七宿的斗牛女虛危室壁之玄龜在戌辰,白虎七宿的奎婁胃昴畢觜(ㄗ)參之白虎在酉辰,蒼龍七宿的角亢氐(ㄉㄧ)房心尾箕之青龍在辰辰(這些方位似已錯亂)。

寅月為「建」,卯月為「除」,辰月為「滿」,巳月為「平」,這四個月掌管生的活動;午月為「定」,未月為「執」,這兩個月掌管攻陷的活動;申月為「破」,這一個月掌管北斗七星第五顆玉衡星的活動;酉月為「危」,這一個月掌管小歲北斗七星斗杓的活動;戌月為「成」,這一個月掌管人的些許美德之活動;亥月為「收」,這一個月掌管人的最高美德之活動;子月為「開」,這一個月掌管大歲北斗七星的活動;丑月為「閉」,這一個月掌管太陰紀年結束的活動。古代術數家為確定日辰吉凶,設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辰,與十二地支所指方位相匹配,以定歲月日辰,而用以占吉凶。這些觀念似乎只有一些在類比推理上的模糊根據,還不符合今日科學的更嚴謹要求,有時甚至已被稱為偽科學。

〔原〕太陰在寅,歲名曰攝提格,其雄為歲星,舍(ㄕㄜˋ)斗、牽牛,以十一月與之晨出東方,東井、輿鬼為對。

太陰在卯,歲名曰單(ㄔㄢˊ,盡也)閼(ㄜˋ),歲星舍(ㄕㄜˋ,止也)須女、虛、危,以十二月與之晨出東方,柳、七星、張為對。

太陰在辰,歲名曰執除,歲星舍營室、東壁,以正(ㄓㄥ)月與之晨出東方,翼、軫為對。

太陰在巳,歲名曰大荒落,歲星舍奎、婁,以二月與之晨出東方,角、亢為對。

太陰在午,歲名曰敦牂(ㄗㄤ),歲星舍胃、昴(ㄇㄠˇ)、畢,以三月與之晨出東方,氐(ㄉㄧ)、房、心為對。

太陰在未,歲名曰協洽,歲星舍觜(ㄗ)嶲(ㄐㄩㄣˋ)、參(ㄕㄣ),以四月與之晨出東方,尾、箕為對。

太陰在申,歲名曰涒(ㄊㄨㄣ)灘,歲星舍(ㄕㄜˋ)東井、輿鬼,以五月與之晨出東方,斗、牽牛為對。

太陰在酉,歲名曰作鄂,歲星舍(ㄕㄜˋ)柳、七星、張,以六月與之晨出東方,須女、虛、危為對。

太陰在戌,歲名曰閹(ㄧㄢ)茂,歲星舍(ㄕㄜˋ)翼、軫(ㄓㄣˇ),以七月與之晨出東方,營室、東壁為對。

太陰在亥,歲名曰大淵獻,歲星舍角、亢,以八月與之晨出東方、奎、婁為對。

太陰在子,歲名曰困敦,歲星舍(ㄕㄜˋ)氐(ㄉㄧ)、房、心,以九月與之晨出東方,胃、昴(ㄇㄠˇ)、畢為對。

太陰在丑,歲名曰赤奮若,歲星舍尾、箕,以十月與之晨出東方,觜(ㄗ)嶲(ㄐㄩㄣˋ)、參(ㄕㄣ)為對。

太陰在甲子,刑德合東方宮,常徙所不勝,合四歲而離,離十六歲而復合。所以離者,刑不得入中宮,而徙於木。太陰所居,日為德,辰為刑。德,剛日自倍因,柔日徙所不勝。刑,水辰之木,木辰之水,金、火立其處。凡徙諸神,朱鳥在太陰前一,鉤陳在後三,玄武在前五,白虎在後六,虛星乘鉤陳,而天地襲矣。

〔譯〕太陰紀年在寅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攝提格(格,起也),言萬物承陽氣而起,和它相應的雄星是歲星木星,太陰為雌;歲星木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歲星木星位於斗宿、牛宿(非牽牛)所在之區,夏曆十一月(夏曆以建寅之月正月為歲首,有別於周曆以建子之月十一月為歲首)時和它們一道於早晨出現在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井宿、鬼宿。

太陰紀年在卯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單(ㄔㄢˊ)閼(ㄜˋ),言陽氣推萬物而起,歲星木星位於女宿、虛宿、危宿所在之區,夏曆十二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柳宿、星宿、張宿。

太陰紀年在辰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執(蟄)除(舒),言伏蟄之物皆振舒而出,歲星木星位於室宿、壁宿所在之區,夏曆正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翼宿、軫宿。

太陰紀年在巳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大荒落,言萬物皆藏茂而大出,霍然落落(坦然直率的樣子),歲星木星位於奎宿、婁宿所在之區,夏曆二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角宿、亢宿。

太陰紀年在午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敦(盛也)牂(ㄗㄤ,壯也),言萬物盛壯,歲星木星位於胃宿、昴宿、畢宿所在之區,夏曆三月時和它們一道於早晨出現在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氐宿、房宿、心宿。

太陰紀年在未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協(和也)洽(合也),言陽氣欲協和洽化萬物,歲星木星位於觜(ㄗ)宿、參(ㄕㄣ)宿所在之區,夏曆四月時和它們一道於早晨出現在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尾宿、箕宿。

太陰紀年在申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涒(ㄊㄨㄣ,大)灘(修也),言萬物皆大修其精氣,歲星木星位於井宿、鬼宿所在之區,夏曆五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斗宿、牛宿(非牽牛)。

太陰紀年在酉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作鄂(零落),言萬物皆零落,或言物芒(草葉的尖端)枝起之貌,歲星木星位於柳宿、星宿、張宿所在之區,夏曆六月時和它們一道於早晨出現在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女宿、虛宿、危宿。

太陰紀年在戌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閹(ㄧㄢ,蔽也)茂(冒也),言萬物皆蔽冒,歲星木星位於翼宿、軫宿所在之區域,夏曆七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室宿、壁宿。

太陰紀年在亥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大淵(藏也)獻(近也),言萬物落於亥,大小深藏,屈近於子,歲星木星位於角宿、亢宿所在之區域,夏曆八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奎宿、婁宿。

太陰紀年在子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困敦(混沌也),言萬物初萌,混沌於極深之地下,歲星木星位於氐宿、房宿、心宿所在之區,夏曆九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胃宿、昴宿、畢宿。

太陰紀年在丑辰範圍內運行時,歲名稱為赤(陽)奮(迅)若(順),言陽氣奮迅若順,歲星木星位於尾宿、箕宿所在之區,夏正十月時和它們一道在早晨出現於東方,和它們相對的星是觜(ㄗ)宿、參(ㄕㄣ)宿。

上面的夏曆是以建寅之月正月為歲首,有別於周曆的以建子之月十一月為歲首。

太陰紀年在甲子歲,天干之陽德在甲,地支之陰刑在卯,子刑卯,於是使物衰敗之氣和使物生長之氣相合於蒼龍東方之宮。它常遷移到所不能制服的天域,則自東而西,謂乙丑之歲。乙丑歲,德在庚,刑在戌,丑刑戌,於是使物衰敗之氣和使物生長之氣相合於白虎西方之宮。它也常遷移到所不能制服的天域,則自西而南,謂丙寅之歲,德在丙,刑在巳,寅刑巳,於是使物衰敗之氣和使物生長之氣相合於朱雀南方之宮。

它亦常遷移到不能制服的天域,則自南而北,謂丁卯之歲,德在壬,刑在子,卯刑子,於是使物衰敗之氣和使物生長之氣相合於玄武北方之宮。在此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的刑德相合四歲以後而分離,分離十六年以後又重新復合。

造成分離的原因是,使物衰敗之氣不能進入北極星所在天域的中宮,而遷移到木位。自此丁卯歲而離,則戊辰之歲,德在戊,刑在辰,戊為中,辰為木,故曰刑不得入於中宮。太陰所在之處,十天干的日干為「德」,十二地支的月辰為「刑」。「德」,是甲丙戊庚壬諸「剛日」自己倍增剛強的原因,乙丁己辛癸諸「柔日」只能遷移到自己所不能制服的剛日。甲在東,丙在南,戊在中,庚在西,壬在北,為自倍因。

乙從庚,丁從壬,己從甲,辛從丙,癸從戊,為徙所不勝。一旬十日,則單日為剛日,雙日為柔日。所謂剛日即陽日,柔日即陰日,舊有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之說。

這些思維皆是匹配之下的產物。

子辰申,水也,「刑」在卯辰,那屬於水辰之木的辰、寅就要受到「刑」的影響;卯未亥,木也,「刑」在子辰,那屬於木辰之水的丑、亥就要受到「刑」的影響;丑巳酉,金也,「刑」在戌辰,申、酉為金,立於其處,「刑」不能對它們產生影響;寅午戌,火也,「刑」在巳辰,未、午為火,立於其處,「刑」不能對它們產生影響。大體太陰、朱鳥、鈎陳、玄武、白虎、虛星六神運行時,朱鳥在太陰前一個辰位,鈎陳在太陰後三個辰位,玄武在太陰前五個辰位,白虎在太陰後六個辰位,玄武七宿第四宿的虛星則隨向鈎陳運行,這樣天地便調和了。這裡說到的是二十歲刑德合離之變,及六神歲徙之法。

〔原〕凡日(單日為剛日,雙日為柔日),甲剛乙柔,丙剛丁柔,以至於壬癸。木生於亥,壯於卯,死於未,三辰皆木也。火生於寅,壯於午,死於戌,三辰皆火也。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丑,三辰皆金也。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水也。故五勝生一,壯五,終九;五九四十五,故神四十五日而一徙;以三應五,故八徙而歲終。凡用太陰,右背刑,左前德,擊鉤陳之衝辰(在前相對之星),以戰必勝,以攻必剋。欲知天道,以日為主,六月當心(蒼龍第五宿),左周而行,分而為十二月,與日相當(與地心說的太陽運行相當),天地重(ㄔㄨㄥˊ)襲(十分和諧),後必無殃。

日,正月建營室,二月建奎、婁,三月建胃,四月建畢,五月建東井,六月建張,七月建翼,八月建亢,九月建房,十月建尾,十一月建牽牛,十二月建虛。

〔譯〕用十天干來紀日,甲日為剛日,乙日為柔日;丙日為剛日,丁日為柔日,以此類推,直到壬日為剛日,癸日為柔日。此種以剛柔配十天干之法,今日一般大致已不使用。五行中的木生於亥辰,壯於卯辰,死於未辰,三辰都屬於木。火生於寅辰,壯於午辰,死於戌辰,三辰都屬於火。土生於午辰,壯於戌辰,死於寅辰,三辰都屬於土,又都屬於火。金生於巳辰,壯於酉辰,死於丑辰,三辰都屬於金。水生於申辰,壯於子辰,死於辰辰,三辰都屬於水。所以五行相生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此五行生於第一辰的亥寅午巳申各辰,依序壯於第五辰的卯午戌酉子各辰,依序終於第九辰的未戌寅丑辰各辰。五行的五乘以由生至壯至死之九辰的九得四十五,因此太一北極神四十五日而遷移一幅。此種以五行配十二地支之法,今日一般大致亦已不使用。

用上面配套的三辰和五行相對應,三辰的三加上五行的五得八,所以太一北極神八次八幅的遷移(即八乘以四十五,得三百六十),而一歲便結束了。凡用太陰紀年法來觀測陰陽、推算刑德,因為十天干從甲至癸為陽,十二地支從寅至亥再至丑為陰,陽為前,為左,為德,陰則為後,為右,為刑,所以在它右面、後面就是刑之所在,在它左面、前面就是德之所在。在天體座標上,攻擊鈎陳對面的星辰,作戰一定會勝利,攻打一定會攻破對方(此句的意義欠明)。想要明白上天的運行規律,要以太陽為主,太陽在六月正好與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相對,依地心說的觀點,太陽向左周繞地球運行,運行軌跡稱為黃道,黃道分而為十二個月,正與太陽運行所在之位置相應,天地的運行十分和諧,以後一定沒有禍殃。

在天體座標上,太陽在正月處於室宿所在之區位,二月處於奎宿、婁宿所在之區位,三月處於胃宿所在之區位,四月處於畢宿所在之區位,五月處於井宿所在之區位,六月處於張宿所在之區位,七月處於翼宿所在之區位,八月處於亢宿所在之區位,九月處於房宿所在之區位,十月處於尾宿所在之區位,十一月處於牛宿(非牽牛)所在之區位,十二月處於虛宿所在之區位。

〔原〕星分度:角(ㄐㄩㄝˊ)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斗二十六,牽牛八,須女十二,虛十,危十七,營室十六,東壁九。奎十六,婁十二,胃十四,昴十一,畢十六,觜(ㄗ)嶲(ㄐㄩㄣˋ)二,參九。東井三十三,輿鬼四,柳十五,星七,張、翼各十八,軫十七。凡二十八宿也。

星部地名:角、亢,鄭;氐、房、心,宋;尾、箕,燕;斗、牽牛,越;須女,吳;虛、危,齊;營室、東壁,衛;奎、婁,魯;胃、昴、畢,魏;觜嶲、參(ㄕㄣ),趙;東井、輿鬼,秦;柳、七星、張,周;翼、軫,楚。

〔譯〕二十八星宿(ㄒㄧㄡˋ)與天球赤道所形成之夾角度數:角宿為十二度,亢宿為九度,氐宿為十五度,房宿為五度,心宿為五度,尾宿為十八度,箕宿為十一又四分之一度,以上所言皆為東方蒼龍七宿之星宿度數。斗宿為二十六度,牛宿(牛宿與牽牛星不同)為八度,女宿為十二度,虛宿為十度,危宿為十七度,室宿為十六度,壁宿為九度,以上所言皆為北方(此處之北方是二十八宿相對位置之北方,並非天球赤道座標下北極之北方)玄武七宿之星宿度數。

奎宿與天球赤道座標之赤道所形成之夾角為十六度,婁宿為十二度,胃宿為十四度,昴(ㄇㄠˊ)宿為十一度,畢宿為十六度,觜(ㄗ)宿為二度,參(ㄕㄣ)宿為九度,以上所言皆為西方白虎七宿之星宿度數。井宿為三十三度,鬼宿為四度,柳宿為十五度,星宿為七度,張宿、翼宿各為十八度,軫(ㄓㄣˇ)宿為十七度,以上所言皆為南方(此處之南方是二十八宿相對位置之南方,並非天球赤道座標下南極之南方)朱雀七宿之星宿度數。共有二十八個星宿。

春秋戰國時代,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所對應的地名是:角宿、亢宿的對應分野是鄭國,地當今河南新鄭一帶;氐宿、房宿、心宿的對應分野是宋國,地當今河南省東部及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之間;尾宿、箕宿的對應分野是燕國,地當今河北省一帶;斗宿、牛宿的對應分野是越國,地當今浙江省一帶;女宿的對應分野是吳國,地當今江蘇省兼及安徽省淮泗、浙江省北部一帶;虛宿、危宿的對應分野是齊國,地當今山東省西北一帶;室宿、壁宿的對應分野是衛國,地當今河南省淇(ㄑㄧˊ)縣一帶。

至於奎宿、婁宿的對應分野是魯國,地當今山東省南部一帶;胃宿、昴宿、畢宿的對應分野是魏國,地當今河南省開封一帶;觜宿、參宿的對應分野是趙國,地當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井宿、鬼宿的對應分野是秦國,地當今陜西省一帶;柳宿、星宿、張宿對應的分野是周國,地當今河南省洛陽一帶;翼宿、軫宿的對應分野是楚國,地當今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北部、安徽省西部一帶。

〔原〕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為衝,歲乃有殃(ㄧㄤ)。當居而不居,越而之他處,主死國亡。太陰治春,則欲行柔惠溫涼;太陰治夏,則欲布施宣明;太陰治秋,則欲修備繕兵;太陰治冬,則欲猛毅剛彊(ㄑㄧㄤˊ,強)。三歲而改節,六歲而易常,故三歲而一饑,六歲而一衰,十二歲而一康(穅,穀皮)。

〔譯〕在漢代科學的猜測下,歲星木星運行到某個星宿所在的天域,那個星宿對應分野的國家,就會稻黍稷麥菽(ㄕㄨˊ,豆類)等的五穀豐盛,和歲星木星大約呈一百八十度距角而相對的星稱為衝星,亦即歲星木星、地球、及衝星大致在一直線上,衝星對應分野所在的國家,就會有禍害災殃降臨。歲星木星應當行經某個星宿所在的天域而不行經那個天域,卻超越它而行經到其他天域,那麼那個其他天域的星宿對應分野所在的國家,君主就要死去、國家就要滅亡。

太陰,或謂天神之尊貴者。在太陰於寅卯辰三辰治理春季的歲月,那個國家就要推行愛撫民眾,對他們溫和、柔德、諒實、誠信的木德仁之政策。在太陰於巳午未三辰治理夏季的歲月,那個國家就要把財物施捨給人民,到處表明君王的火德陽之恩德。在太陰於申酉戌三辰治理秋季的歲月,那個國家就要整修兵器裝備,加強操練軍隊,實施金德斷隔之準備措拖。在太陰於亥子丑三辰治理冬季的歲月,那個國家就要採取勇猛、果斷、剛強的態度,實施在純陰閉固、水澤冰凍下的配合措施。

經過三個月太陰治春寅卯辰的季節,就要改變成治夏巳午未了;經過六個月,太陰治秋申酉戌,就要徹底改變原來治春時運行的常規。漢代時農業科技尚不如今日之發達,所以有可能每三年,就會出現一個五穀收成不好而有飢荒的情況;有可能每六年,就會出現一個莊稼衰殺致五穀不登的情況;有可能每十二年,就會出現一個大凶大荒五穀不成熟的情況。

原〕甲齊,乙東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韓,庚秦,辛西夷,壬衛,癸越。子周,丑翟(ㄉㄧˊ,狄),寅楚,卯鄭,辰晉,巳衛,午秦,未宋,申齊,酉魯,戌趙,亥燕。

〔譯〕在漢代以前的科學猜測及匹配思維下,從十天干的甲視兆可占出齊國的吉凶,從乙可占出東方地區少數民族的吉凶,從丙可占出楚國的吉凶,從丁可占出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吉凶,從戊可占出魏國的吉凶,從己可占出韓國的吉凶,韓國地當今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東南一帶,從庚可占出秦國的吉凶,從辛可占出西方地區少數民族的吉凶,從壬可占出衛國的吉凶,從癸可占出越國的吉凶。

從十二地支的子視兆可占出周人地區的吉凶,從丑可占出翟(狄)人地區北方少數民族的吉凶,從寅可占出楚國的吉凶(與丙重複),從卯可占出鄭國的吉凶,從辰可占出晉國的吉凶,晉國地當今山西省大部份及河北省西南一帶,從巳可占出衛國的吉凶(與壬重複),從午可占出秦國的吉凶(與庚重複),從未可占出宋國的吉凶,從申可占出齊國的吉凶(與甲重複),從酉可占出魯國的吉凶,從戌可占出趙國的吉凶,從亥可占出燕國的吉凶。

〔原〕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為配五行而加進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缺丑、辰、未、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以制(在制日)擊殺(攻打敵人),勝而無報(不會遭到報復)。以專從事,而有功。以義行理(處理事情),名立而不墮。以保畜養,萬物蕃(繁殖、生息)昌。以困舉事,破滅死亡。北斗之神有雌(北斗之柄為雄神)雄(北斗之魁為雌神),十一月始建於子,月從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謀德。雌所居辰為厭日,厭日不可以舉百事。堪輿(天道為堪,地道為輿)徐行,雄以音知雌,故為奇辰。數從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處為合。十日(天干)十二辰(地支),周六十日,凡八合。合於歲前則死亡,合於歲後則無殃。

〔譯〕在漢代時,喜歡用配對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天干的甲、乙、地支的寅、卯,屬於五行的木。天干的丙、丁、地支的巳、午,屬於火。天干的戊、己、和四季屬於土。天干的庚、辛、地支的申、酉屬於金。天干的壬、癸、地支的亥、子屬於水。在五行相生中,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古代至今皆以天干紀日,天干為母。地支為子。

義日的干支是地支(子)所屬的五行之物生天干(母)所屬的五行之物,即下生上,如壬(母)申(子)、癸(母)酉(子)之日,壬為水,申為金,金生水(即子生母),癸為水,酉為金,亦金生水(子生母)。保日的干支是天干(母)所屬的五行之物生地支(子)所屬的五行之物,即上生下,如甲(母)午(子)、乙(母)巳(子)之日,甲為木,午為火,木生火(即母生子),乙為木,巳為火,亦木生火(母生子)。專日的干支是兩者所屬的五行之物相稱,如甲寅(皆木)、丙午(皆火)之日,甲為木,寅亦為木,甲寅相得,丙為火,午亦為火,丙午亦相得。

制日的干支是天干(母)所屬的五行之物剋地支(子)所屬的五行之物(即上剋下),如戊(母)子(子)、己(母)亥(子)之日,戊為土,子為水,土剋水(即母剋子),己為土,亥為水,亦土剋水(即母剋子)。困日的干支是地支(子)所屬的五行之物剋天干(母)所屬的五行之物(即下剋上),如甲(母)申(子)、乙(母)酉(子)之日,甲為木,申為金,金剋木(即子剋母),乙為木,酉為金,亦金剋木(即子剋母)。在制日去攻擊敵人,能夠獲得勝利而不會遭到報復,這種見解在今日尚未能有堅實的邏輯推論基礎,下同。在專日做事情,可以做出成績。在義日處理事情,容易建立名聲而不會毀墮。在保日畜養生物,萬物都會繁殖得很多,生息昌盛。在困日起事,一定會破滅死亡。漢代時的這些見解,今日一般已被一些知識份子視為迷信。

北斗之神有雌有雄,斗柄三星為陽建,斗魁四星為陰建。在陰曆十一月二神都指向子辰,每一個月遷移一辰。斗柄的雄神向左運行,斗魁的雌神向右運行。在陰曆五月雌雄二神都合於午辰,而共謀產生使物衰殺之刑性陰氣。在陰曆十一月雌雄二神又合於子辰,而共謀產生使物生長之德性陽氣。雌神所在其他日子之辰稱為厭(排擠),在雌神居厭的日子裡,百事都不可以做。天道的堪與地道的輿緩緩運行,雄神的可以借助奇辰的聲音而知道偶辰的雌神,所以雄為奇辰,雌為偶辰。天干地支的計數即從甲子開始,地支天干相配,相合之處就稱為合。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有六十日為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內共有八次相合。關於在六十天內如何產生八次的相合,仍有待繼續探討。相合之處出現在太陰未至之辰,那就會帶來死亡;相合之處出現在太陰已經過的辰位,那就不會有禍殃出現。

〔原〕甲戌,燕(前有亥燕)也;乙酉,齊(前有甲齊、申齊)也;丙午,越(前有癸越)也;丁巳,楚(前有丙楚、寅楚)也;庚辰,秦(前有庚秦、午秦)也;辛卯,戎也;壬子,代也;癸亥,胡也;戊辰,□也;戊戌,□也;己巳,□也;己亥,韓(前有己韓)也;己酉,□也;己卯,魏(前有戊魏)也;戊午,□也;戊子,□也;八合天下也。

太陰、小歲、星、日、辰五神皆合,其日有雲氣風雨,國君當之。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或曰天一,或曰太陰。太陰所居,不可背而可鄉(面對著)。北斗所擊,不可與敵。

〔譯〕同樣地,在漢代以前亦喜歡用如下的配對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甲戌,地當燕國的地方;乙酉,地當齊國的地方;丙午,地當越國的地方;丁巳,地當楚國的地方;庚辰,地當秦國的地方;辛卯,地當西方少數民族戎人所居之地;壬子,地當代國,即今河北省蔚縣一帶之地;癸亥,地當北方邊地及西域少數民族胡人所居之地;這些是甲戌、乙酉、丙午、丁巳、庚辰、辛卯、壬子、癸亥八大合所當之地。戊辰,地當某地,不詳;戊戌,地當某地,不詳;己巳,地當某地,不詳;己亥,地當韓國,即今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東南一帶之地;己酉,地當某地,不詳;己卯,地當魏國,即今河南省開封一帶之地;戊午,地當某地,不詳;戊子,地當某地,不詳;這些是戊辰、戊戌、己巳、己亥、己酉、己卯、戊午、戊子八小會所當之地。這樣,和整個天下就有著八次大的會合和八次小的會合。

太陰、斗杓小歲、其他星星、太陽、和北極星五神都相會合,那一天,就會出現有雲氣風雨,國君要承受它們。

天神中可尊貴的,沒有比東方青龍更尊貴的了,有的稱其為天一(天一的稱呼有些混亂),有的稱其為太陰(太陰的稱呼亦有些混亂)。太陰所居之處,不能夠背對著它,卻可以面對著它。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向之辰所主之國家,不可以和別的國家為敵打仗,打仗雖然戰勝了亦有憂患。

〔原〕天地以(已)設(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分而為陰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陰陽相錯(交合),四維(指天地間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角)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跂(ㄑㄧˋ,舉起腳後跟)行喙(ㄏㄨㄟˋ,嘴)息(呼吸),莫貴於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天有九重(ㄔㄨㄥˊ),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十二關節,主人十二經脈)。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人有四肢,一肢三節,以小肢言之則得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天以歲終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副日數;大節十二,副月數;內有五臟,附五行;外有四肢,副四季),逆其生者也。以日冬至數來歲(明年)正(ㄓㄥ)月朔(ㄕㄨㄛˋ)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升;有餘日,日益一升。其為歲司也。

〔譯〕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所以天地已經設置好了,它們就分別成為陰和陽。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出乎地。陽從陰中產生,陰從陽中產生,陰陽互相影響。陰氣極,陽氣萌;陽氣極,陰氣萌;比若寒盡反熱,熱盡反寒,自然互相影響。陰陽相互交錯交合,才能通達天地間的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角。或有了死亡,或有了生存,萬物才能形成。在所有用腳行走、用口呼吸的人和動物中,沒有比人更貴重的了。人身上的九竅五臟六腑十二肢節,都和天所具有的陰陽二氣相通。萬物有極,然後有德,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經緯日月,用之於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天有中天、羨天、從天、更天、晬(ㄗㄨㄟˋ)天、廓天、咸天、沈天、成天之九重天,人也有九個孔竅。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制約十二個月,人也有雙手雙腳四肢用來驅使十二個關節;天有十二個月來制約三百六十日,人也有十二肢來驅使三百六十小節。人的身體,內有五臟,副五行;外有四肢,副四季。人的四肢、五臟、九竅、十二大節、三百六十小節,皆與天應。故做事而不順從於天的自然原則,就是違反了人的生存規律。從今年陽曆冬至日,數到明年陰曆的正月初一,如果剛好是五十天,那麼明年百姓的糧食就會充足;如果不滿五十天,那麼每不滿一天,明年老百姓每天的糧食就會減少一升;如果滿五十天還有多餘的日子,那麼每多餘一天,明年老百姓每天的糧食,就會比需要量還多了一升。那些天數正是觀測來歲收成好壞的依據,這是漢代對年度收成好壞的預測方式。此種科學預測方式,今已不用。

〔原〕攝提格之歲,歲早水,晚旱,稻疾,蠶不登(蠶繭歉收),菽(ㄕㄨˊ,豆類的統稱)麥昌,民食四升。寅。在甲曰閼(ㄧㄢ)蓬。單(ㄔㄢˊ)閼(ㄜˋ)之歲,歲和,稻、菽、麥、蠶昌,民食五升。卯。在乙曰旃(ㄓㄢ)蒙。

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小饑,蠶閉(蠶繭封閉),麥熟,民食三升。辰。在丙曰柔兆。

大荒落之歲,歲有小兵(小型戰爭),蠶小登,麥昌,菽疾(得植物病蟲害),民食二升。巳。在丁曰強圉(ㄩˇ)。

敦牂(ㄗㄤ)之歲,歲大旱,蠶登,稻疾,菽、麥昌,禾不為(小米不能成熟),民食二升。午。在戊曰著雝(ㄩㄥ)(戊在中央,繁養四方)。

協洽之歲,歲有小兵,蠶登,稻昌,菽麥不為,民食三升。未。在己曰屠維(言萬物各成其性)。

涒(ㄊㄨㄣ)灘(ㄊㄢ)之歲,歲和,小雨行,蠶登,菽、麥昌,民食三升。申。在庚曰上章(在庚,陰氣上升,萬物畢生,故為上章)。

作鄂之歲,歲有大兵(大型戰爭),民疾,蠶不登,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五升。酉。在辛曰重光(在辛,萬物成熟,其光煌煌,故為重光)。

掩茂之歲,歲小饑,有兵,蠶不登,麥不為,菽(ㄕㄨˊ)昌,民食七升。戌。

在壬曰玄黓(一ˋ)(在壬,歲終包任萬物,故為玄黓)。

大淵獻之歲,歲有大兵,大饑,蠶開(蠶繭張開口子,不能閉合),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三升。亥。在癸曰昭陽(在癸,陽氣始萌,萬物含生,故為昭陽)。

困敦之歲,歲大霧起,大水出,蠶登,稻疾,菽麥昌,民食三升。

赤奮若之歲,歲有小兵,早水,蠶不出(指蠶卵不能孵出小蠶來),稻疾,菽不為,麥昌,民食一升。

〔譯〕在太陰於寅的攝提格之歲,這一年很早就多雨水,下半年會有旱災。稻子會出現植物病蟲害等病情,蠶不會成熟而使蠶繭歉收,但是豆子和麥子會長得很茂盛,老百姓每天將有四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的太陰在寅。太陰處於甲位時,稱為閼(ㄧㄢ)蓬(ㄆㄥˊ)。漢代曆家取閼蓬、旃(ㄓㄢ)蒙等十名稱依序和十天干甲乙等對應,依次和十二地支太陰年名相配,成六十歲名,用以紀年。以後,因為用它們紀年,不能準確反映天象的實際情況,才改成後來的六十甲子紀年。此處閼蓬,可以作為甲的代稱,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故為閼蓬。

在太陰於卯的單(ㄔㄢˊ)閼(ㄜˋ)之歲,這一年的氣候溫和。稻子、豆子、麥子、及蠶子都會長得很好。老百姓每天將有五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的太陰在卯。

太陰處於乙位時,稱為旃(ㄓㄢ)蒙。此處旃蒙,可作為乙的代稱,萬物遏蒙而出,故為旃蒙。

在太陰於辰的執徐之歲,這年很早就有旱災,下半年又有水災,會出現小饑荒。

蠶繭封閉,麥子成熟,老百姓每天有三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辰。太陰處於丙位時稱為柔兆。此處柔兆可作為丙的代稱,植物皆在枝布葉,故為柔兆。

在太陰於巳的大荒落之歲,這年有小型戰爭。蠶繭有小收成,麥子長得茂盛,但豆子會出現植物病情,老百姓每天有二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巳。太陰處於丁位時稱為強圉(ㄩˇ)。此處強圉可作為丁的代稱,萬物剛盛,故為強圉。

在太陰於午的敦牂(ㄗㄤ)之歲,這一年有大旱災。蠶繭會有收成,稻子會出現植物病情,豆子、麥子會長得很茂盛,小米則種不成功,老百姓每天有二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午。太陰處於戊位時稱為著(ㄓㄨˋ)雝(ㄩㄥ)。此處著雝可作為戊的代稱,認為位在中央,使萬物繁養四方,故為著雝。

在太陰於未的協洽之歲,這一年會出現小型的戰爭。蠶繭會有收成,稻子長得茂盛,豆子、麥子種不成功,老百姓每天有三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未。太陰處於己位時稱為屠維。此處屠維可作為己的代稱,萬物各成其性,故為屠維。

在太陰於申的涒(ㄊㄨㄣ)灘之歲,這一年的氣候溫和,會落一些小雨。蠶繭會有收成,豆子、麥子都會長得很茂盛,老百姓每天有三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申。太陰處於庚位時稱為上章。此處上章可以作為庚的代稱,認為陰氣上升,萬物畢生,故為上章。

在太陰於酉的作鄂之歲,這一年會有大規模的戰爭,民間會有疾病流行。蠶繭會歉收,豆子、麥子種不成功,小米會出現蟲災,老百姓每天有五升的糧食可吃。這一年太陰在酉。太陰處於辛位時稱為重光。此處重光可以作為辛的代稱,萬物就成熟,其光煌煌,故為重光。

在太陰於戌的掩茂之歲,這一年會出現小饑荒,有戰爭發生。蠶繭歉收,麥子種不成功,豆子長得茂盛,老百姓每日有七升的糧食。這一年太陰在戌。太陰處於壬位稱為玄黓(一ˋ)。此處玄黓可作為壬的代稱,歲終包任萬物,故為玄黓。

在太陰於亥的大淵獻之歲,這一年會有大規模的戰爭,會出現大的饑荒。蠶繭開口而不能閉合,豆子、麥子種不成功,小米會出現蟲災,老百姓每日有三升的糧食可吃。這種老百姓每日有多少升的糧食可吃之說法,似乎尚缺乏嚴謹的依據。但已有這方面認真的思考。這一年太陰在亥。太陰處於癸位時稱為昭陽。此處昭陽可以作為癸的代稱,陽氣始萌,萬物含生,故為昭陽。

在太陰於子的困敦之歲,這一年會起大霧,要發大水。蠶繭會有收成,稻子會出現植物病情,豆子、麥子長得茂盛,老百姓每日有三升的糧食可吃。

在太陰於丑的赤奮若之歲,這一年會出現小的戰爭。雨水來得很早。蠶卵孵不出小蠶,稻子會出現植物病情,豆子種不成功,麥子長得茂盛,老百姓每日有一升糧食可吃。這一年只有一升的糧食,大有別於太陰於戌的掩茂之歲的七升糧食,這種對比之大起大落,大致可反映漢代當時的農業生產情況。

其實,攝提格亦可作為寅的代稱,單(ㄔㄢˊ)閼(ㄜˋ)亦可作為卯的代稱,餘依此類推,直至赤奮若亦可作為丑的代稱。天干有十個代稱,地支亦有十二個代稱。藉由這些代稱,反映漢時曾努力在尋找十個天干及十二個地支,除其排序意義外,可能分別具有的客觀規律性,但並不成功。此外,日為太陽及月為太陰,是漢時已有的一種認知,太陰的延伸意義,是陰曆嗎?是太歲嗎?在各種情況下,仍有待一一予以釐清。但以上各種規律性的尋找,似乎並不成功,以致太陰的延伸意義,也就難以再予以繼續著力了!

〔原〕正朝(ㄓㄠ)夕,先樹一表(標竿)東方,操一表卻去(退離)前表十步,以參(配合)望日始出北廉(北側)。日直入,又樹一表於東方,因西方之表以參(配合)望日,日方入北廉,則定東方。兩表之中(連線的中點),與西方之表,則東西之正(即正東、正西)也。日冬至,日出東南維,入西南維。至春、秋分,日出東中,入西中。夏至,出東北維,入西北維,至則正南。

〔譯〕正確設置「朝夕」作為測日影的表(標竿),以定東、西方位的辦法,雖然有些古樸,但還是很科學,其方法是這樣的:先在東方豎立一根表(標竿),然後拿著另一根表(標竿)向西退離前述的東方表(標竿)十步,豎立第二根西方表(標竿),用來配合觀察太陽從東方表(標竿)北側出來的情形。一般來說,太陽早晨從東方表(標竿)的北側上來時,讓竿影會進入西方表(標竿)的南側。當太陽傍晚直往西沈時,依同法又在東方豎立另一根表(標竿),借助西方表(標竿)來配合觀察。當夕陽光線射入西方表(標竿)北側時,就可確定東方在哪裡了。

此時,東方兩根標竿連線的中點就是正東,西方標竿的位置就是正西。現在冬至的時候,在中國的地理位置上,太陽早晨從偏東南角出來,而傍晚落入偏西南角。到了春分、秋分時節,如改在赤道上觀察,太陽早晨從東方正中出來,而傍晚落入西方正中處。到了夏至的時候,在赤道上,太陽早晨便從偏東北角出來,而傍晚落入偏西北角。冬至時中午的太陽則在中國正南。

原〕欲知東西、南北廣袤(ㄇㄠˋ)(東西為廣,南北為袤)之數者,立四表以為方一里矩(為正方形),先春分、若(或)秋分十餘日,從矩北表參(配合)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應,相應則此與日直(與日成一直線)也。輒以南表參望之,以入前表數為法,除舉廣(以小勾除小股,知有幾倍),除立表袤(以小勾除大勾,知有幾倍),以知從此東西之數也。假使視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也。一里積萬八千寸(搶代三百步為一里,六十寸為一步,故一里積一萬八千寸),得從此東萬八千里。視日方入,入前表半寸,則半寸得一里。半寸而除一里積寸,得三萬六千里,則從此西里數也。并(合併)之,東西里數也,則極徑也。

未春分而直,已秋分而不直,此處南也。未秋分而直,已春分而不直,此處北也。分、至而直,此處南北中也。從中處欲知中南也,未秋分而不直,此處南北中也。

從中處欲知南北極遠近,從西南表參(配合)望日,日夏至始出與北表參,則是東與東北表等也,正東萬八千里,則從中北(地中央到北方)亦萬八千里也。倍之,南北之里數也。其不從中之數(不按地處中央所得之數計算)也,以出入前表之數益損之,表入一寸,寸減近一里,表出一寸,寸益遠一里。

〔譯〕要知道東西(太陽升起時太陽所在東方處及落下時太陽所在西方處的東西距離)、南北寬、長的數字,可以豎立四根標竿形成每一邊均為一里的正方矩形,在春分或秋分前十多天,從矩形北面的標竿處遠望太陽,從早晨太陽開始出來一直望到天明,用來等候相應的時間,相應的時間到了,就讓那北面的兩根標竿和太陽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就用南方的兩根標竿來配合望日,把南方的西標竿觀測點與太陽間的連線和矩形東邊的相交點,距離南方東標竿的長度,作為計算的依據。用小勾除小股知有幾倍,再用小勾除大勾知有幾倍,這樣來計算從觀測點到東極太陽所在處的距離(傍晚西極太陽所在處的距離情況,亦可依此類推),這是個其設想相當科學的測量太陽所在處距離之方法。

假使早晨看太陽出來,所得連線與矩形東邊相交點距南方東標竿一寸為小勾,這一寸相當於大勾一里。而小股長一里剛好合一萬八千寸(這是漢時的長度之測量換算關係),這樣從觀測點到東極太陽所在處就有一萬八千里的距離。假使傍晚看到太陽正在西落,南方東標竿與太陽所得連線,再與前北方西、南方西二標竿連線的相交點,距南方西標竿半寸,那半寸就相當於一里。用半寸除一里,就積有三萬六千倍,就得三萬六千里的西極太陽所在處之距離,那這個距離就是從這個觀測點到西極太陽所在處的里數了。把兩個數字合併起來,就是這樣的東西兩極太陽所在處相距的里數,也就是太陽所在處東西兩極的直線距離。

沒有到春分時節,而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和北方西標竿相重,已過了秋分時節而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不與北方西標竿相重,這是早上觀測太陽的結果偏於南面的緣故(意義欠明)。沒有到秋分時節而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和北方西標竿相重,已經過了春分時節而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不與北方西標竿相重,這是觀測結果偏於北面的緣故(意義欠明)。春分、秋分到了時,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恰與北方西標竿相重,這時太陽正位於南北之中,其實此南北之中就是在赤道上,就沒有偏了。從太陽所在南北之中的赤道地方,而要知道中南的位置,沒有到秋分時節而北方東標竿早上的影子不會和北方西標竿相重,這時太陽也處於南北方的正中點(此句意義欠詳,且涉及漢代時意義及現在意義的轉接)。從南北方的正中點要知道上空的太陽南極所在處、上空的太陽北極所在處的距離,可從南方西標竿處配合觀察太陽。

夏至時讓太陽才和北方西標竿配合一致,那樣從觀測點到太陽北極所在處的距離,就和從太陽東極所在處到北方西標竿的距離相等。正太陽東極所在處離北方西標竿的距離是一萬八千里,那麼從此點到太陽北極所在處也是一萬八千里。在這個數上加一倍,就是太陽南極所在處至太陽北極所在處相距的里數。如果不按地處中央所得數字計算,就按觀測點與太陽所在處的連線同正方矩形一邊的交叉點,和北方西標竿的距離來增加或減少。如果觀測點與太陽所在處連線位於北方西標竿之東而距離為一寸,一寸就減去一里;如果位於北方西標竿之西而距離為一寸,一寸就增加一里。(這裡在講太陽北極所在處等距離之測量,但有些混亂,不如前面在講太陽東極所在處及太陽西極所在處距離的測量法那麼清晰。)

〔原〕欲知天之高,樹表高一丈,正南北相去千里,同日度其陰,北表二尺,南表尺九寸,是南千里陰短寸,南二萬里則無景(ㄧㄥˇ,影),是直日下也。陰二尺而得高一丈者,南一而高五也,則置從此南至日下里數,因而五之,為十萬里,則天高也。若使景(ㄧㄥˇ,影)與表等,則高與遠等也。

〔譯〕在漢代天圓地方的當時社會認知之下,要想知道天上太陽所在位置有多高,可以豎立每根高一丈的標竿。正南、正北相離一千里,同一天測量它們在地上的影子。若北面的標竿影長二尺,南面的標竿影長一尺九寸,這樣往南一千里,影子就縮短一寸,南移二萬里,標竿就沒有影子了,這時這樣的南方標竿就正處於太陽之正下方。漢代當時尚無地球的北迴歸線、赤道、及南迴歸線的地球儀諸觀念。既然北方標竿影長二尺而標竿高為一丈,此標竿影長與竿長之比就是一比五,那麼將從放置北方標竿處移至太陽正下方的距離里數乘以五,為十萬里,這就是天上太陽所在處的高度了。如果觀測時影長和竿長相等,那麼天上太陽所在處的高度就和北方置竿處與太陽正下方的距離相等了。

(本文「淮南子及其今義之三」,係綜合熊禮匯的「新譯淮南子」等之見解,整理而得,林國雄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