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蒙学经典 悟古人孝道——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 张圣洁

摘要:历代先贤编著的大量蒙学典籍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实践的结晶,其中涉及的孝文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体悟古人的孝道,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立良好的家风与民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结合有关蒙学读物、儒家经典中“孝”的内容,论述分析先人如何言孝行孝,传承孝道,深挖古人孝道的内涵,去其封建糟粕,充实其现代元素,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关键词:蒙学  经典  孝道  家庭  发扬  美德

    “修身齐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关于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而“治国平天下”则是儒家政治理想的终极追求。我在主编《蒙学十三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修身齐家”思想,历代先贤编著的大量蒙学典籍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实践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其中涉及的孝文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阅读蒙学经典,体悟古人的孝道,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立良好的家风与民风,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不容小觑、不可或缺的作用。

    下面,就《蒙学十三经》(另有儒学“十三经”中的《孝经》)中所述及的有关“孝”的内容,谈一谈先人是如何言孝行孝,如何传承孝道的。

一、百行孝为先

    “孝悌(tì)忠信,礼义廉耻”,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其中,“孝”字居于首位。儒学“十三经”中的《孝经·圣治章第九》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第十一》)为什么?因为在儒家看来,“甚哉,孝之大也!”(《孝经·三才章第七》曾子语)正如孔子所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章第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只要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那么教化的措施不必多么严厉,却可以取得成功;百姓以孝为行为标准,就会有博爱之心,而不会有人遗弃自己的父母,就会有谦让之心,和睦相处,而不会互相争夺,违法犯禁。如此,则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盛世就会出现。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少封建帝王将“孝”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力提倡孝道,如将儒家所著的《孝经》列入儒学“十三经”,作为儒生的必读书,甚至南朝的梁武帝亲撰《孝经义疏》,唐玄宗和清顺治帝均亲自作《孝经注》;同时,大力表彰孝行,以之影响整个社会的行为,作为封建社会的正史,也多列“孝义”“孝友”“孝行”等专传。而广大民众也深受儒家孝道的影响,把孝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以之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孝亦有道

    孝,有丰富的内涵,讲的是作为子女、晚辈,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亲,推而广之,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长辈。概而言之,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孝养

    这里指的是在饮食起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心尽力侍奉父母亲。这一点,作为封建社会学童守则的《弟子规》讲得相当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

父母呼,应(yìnɡ)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qìnɡ);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其中冬温夏凊、晨省昏定,今天的为人子者听起来是比较生疏的,而在封建社会里,早晨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安睡,则是为人子者每天必做的功课。而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寒冬给父母焐(wù)暖被窝,酷暑为父母扇凉床席的事,亦当不乏其例。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黄香。《东观(ɡuàn)汉记·黄香传》载,黄香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黄况“贫无奴仆。(黄)香躬执勤苦,尽力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有“蒙学之冠”美誉的《三字经》提及此事时说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而在典故类的蒙学读物《蒙求》和《龙文鞭影》中,分别概括为“黄香扇枕”和“扇枕黄香”。

    《弟子规》在提到奉养父母时,特别强调“亲所好(hào),力为具(具办);亲所恶(wù),谨为去(去除)”。在这一点上,《蒙求》《龙文鞭影》和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幼学琼林》中,“亲所好,力为具”的典故,数以十计。如在“江革忠孝”(《蒙求》)一典中,讲到东汉时任五官中郎将、谏议大夫的江革,少年丧父,遇战乱,负母逃难。几次“遇贼”,“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后客下邳(pī),赤膊、足为佣,但“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jǐ)”。人称“江巨孝”。而“陆绩怀橘”(《蒙求》)则颇具戏剧性,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县人陆绩六岁时,随父陆康到九江见袁术。袁术出橘招待。陆绩往怀里揣了三只,拜别时,橘子从怀里滚落下来。袁术跟他开玩笑说:“陆公子做客,何故怀橘?”陆绩跪答:“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wèi,给)母。”袁术为之动容,“大奇之”。(见《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蒙求》和《龙文鞭影》都讲了晋朝时吴郡主簿“陈遗饭感”(也称“焦饭陈遗”)的故事。据《世说新语·德行》所载,陈遗的母亲爱吃“铛(chēnɡ)底焦饭”,即今之所谓锅巴,陈遗就每日将锅巴攒于布袋,得便时带回家中给母亲吃。一次,遇到战事,败后,陈遗和同僚们均入山躲避数日,竟然靠着陈遗舍不得丢弃而随身背来的这袋锅巴“为食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此外,《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还有“姜诗跃鲤” “王祥求鲤”“蔡顺分椹(shèn)”“茅容割鸡”等典故,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历代孝子尽心尽力奉养父母的故事。

    提到“亲所恶,谨为去”,《蒙求》中的“陶侃酒限”是其一例。东晋时的陶侃,官至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加征西大将军。“每饮酒,有定限,常欢有馀而限已竭”。别人劝他再喝几杯,他“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年少时曾因酗酒误事,为“亲所恶”,父母为他立下规矩,饮酒必有定数,不得超量。可贵的是,陶侃的双亲已经亡故,他仍能不忘“父母责”,终生“不敢逾”,实在是孝顺之至,难能可贵。

    尽孝,不能仅仅停留在父母身强体健时,《弟子规》强调,当父母患病时,服侍更须到位: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在这一点上,西汉文帝可谓典范。薄太后卧病三年,作为她的第三子,文帝尽力服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药不亲尝不进”。

父母去世后,《弟子规》要求: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规》的这些要求,源于儒家: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孝经·丧亲章第十八》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而其他蒙学经典也都对丧祭之事、“死生之义”有所提及。如《名贤集》:“祖宗虽远,祭祀宜诚。”《朱子家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幼学琼林》:“故为人子者,当思木本水源,须慎终追远。”《蒙求》和《龙文鞭影》且列举了不少典故。如“董永卖身”(《龙文鞭影》),说的是汉朝的董永,父死,无钱殡葬,于是从裴姓人家借钱一万,订约葬父之后,以身为奴还债。(晋·干宝《搜神记》)又如东汉河内人丁兰,少丧母,长而念母亲辛苦养育之恩,刻木为像,事母如生。(《蒙求》《龙文鞭影》均有“丁兰刻木”之典。)《幼学琼林》以一联语讲述了两位孝子在父母亲亡故后“常悲咽”的情状:

王裒(póu)哀父之死,门人因废《蓼莪(lù’é)》诗;王修哭母之亡,邻里遂停桑柘(zhè)社。

    前者说的是晋人王裒的父亲因直言被司马昭所杀,裒遂终身不为晋臣。他教门人诵读《诗经·小雅·蓼莪》,念到“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苦)劳”时,便放声大哭。从此,门人诵读《诗经》时,谁也不再读《蓼莪》一诗。(《龙文鞭影》有“裒废《蓼莪》”之目。)后者讲的是三国魏人王修的母亲去世那天,正值祭社日,七岁的王修哭得非常伤心。翌年此日,王修思念亡母,哭得又是伤心至极,以致乡邻们不忍再鼓乐齐作地祭社。(《蒙求》有“王修辍社”之目。)

(二)孝敬

    谈到孝道,孝养是基础,是前提,但仅止于“养”就算孝吗?在《论语·为政》中,孔子和两位弟子有以下两段对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这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儒家对孝的理解,重在一个“敬“字,难在一个“色”字。如果对父母不敬,言语冲撞,不给父母好脸色,即使能奉养父母,也无异于犬马之养,根本与“孝”字无缘。

在《孝经·纪孝行章》里,孔子提到“孝子之事亲”的五个方面,其中在“病能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之前,首重“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

    而《幼学琼林》则曰:“菽水承欢,贫士养生之乐。”此条出自《礼记·檀弓下》:(孔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矣。”这就是说,即使吃粗食,喝冷水,只要使父母“尽其欢”,这也就是孝了。可见孝养必须提升到孝敬的高度,使父母“心欢”意惬。在这方面,蒙学经典无一例外地收录了老莱子“戏彩娱亲”的典故。周朝的老莱子,年已古稀,父母均届耄耋之年。他为了讨父母心欢,“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舞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小儿啼,以娱亲意”。(见于《初学记》及《艺文类聚》)

    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一举手一投足都应中规中矩。如《弟子规》中要求: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xiàn,同“现”)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jū),过犹待,百步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特别是“称尊长,勿呼名”一条,在封建社会里是有诸多忌讳的。如《声律启蒙》中提到“杜陵不作海棠诗”,讲的是唐朝“诗圣”杜甫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陵”,其母名海棠,所以他所作诗数以千计,却无一首提到海棠。更有“践地避石”一典,讲宋朝楚州教授徐积,其父名石,徐积便终身不用石器;行路遇石,必避之唯恐不及,绝不做“践石”的大不敬之事。 

    孝敬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即继承父辈的遗志上。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又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中庸》)

(三)孝顺

    所谓孝顺,指的是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进退出处等方方面面,尽量遵从父母的意志,满足他们的心愿,而不能打折扣,甚至与父母的意愿背道而行。

    在这方面,《蒙求》“毛义捧檄”一典很能说明问题。毛义是东汉末庐江人,幼年丧父,为人放牧。母病,他伺候汤药,曾割股疗疾。其孝行称著乡里,因此被举为贤良,朝廷赏封为安阳县令。南阳名士张奉得知毛义有孝行,慕名来访,正赶上官府封赏毛义的文书到来之时。毛义至迎仙桥上喜接檄文。张奉见毛义此状,认定毛是名利之徒,转而鄙夷他的为人。后毛母病逝,朝廷派人专程来吊唁。毛义跪于迎仙桥上,奉还封赏檄文,葬母后,隐居于山野。这时,张奉才恍悟,毛义捧檄而喜乃因母喜,他当年违心地接受封赏,不过是顺母之意,勉力为官而宽慰母亲。

    为人子者孝顺父母,在父母疼爱自己的情况下是容易做到的,可是,当遭到父母误解、厌恶乃至加害时,仍不变孝顺之心,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弟子规》强调: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蒙学经典中,在“亲恶我”的情况下,依然尽孝不渝的例子所在多有。如《蒙求》《龙文鞭影》和《幼学琼林》中都有“伯俞(瑜)泣杖”之典,说的是汉朝孝子韩伯俞有位严母,一次,他犯了错误,受到母亲的杖责而哭泣。母亲问他:“过去打你,没见你哭过,今天为什么哭呢?”伯俞回答道:“过去我有错儿挨打,觉得疼;现在母亲打我不疼(说明母亲身体不如以前),所以我才哭。”

伯俞之典说的是亲生母亲杖责儿子的事,而“闵损衣单”(《蒙求》)和“衣芦闵损”(《龙文鞭影》)讲述的则是继母虐待丈夫前妻之子。闵损是孔子的学生。他幼时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又添二子。继母虐待闵损,同时,经常在丈夫的耳边说闵损的坏话。一次,闵损随父亲去拉车,父亲见他身子微抖,拉车没劲,误以为他偷懒不用力,便用鞭子抽他,不料把他的棉衣抽破,这才发现他棉衣里絮的竟是芦花。原来是在置备冬衣时,继母给两个亲生儿子絮的是丝绵,而给闵损絮的却是芦花。父亲非常气愤,决定将后妻休掉。这时闵损央求父亲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闵损以德报怨,既劝止了父亲休妻,又感动了继母。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孔子得知此事后,夸赞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jiàn,挑剔,非议)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

    在我国的历史上,公认为大孝的是舜。舜,又名虞舜,名重(chóng)华。前述伯俞受到的是母亲的杖责,闵损遭到的是继母的虐待,而五帝之一的大舜,则是在父亲、继母和异母弟的共同算计和迫害下生活的。舜的“父瞽(ɡǔ,失明),母嚚(yín,奸诈),弟象傲”,“象日以杀舜为事”。父母叫舜去修谷仓,舜到了谷仓顶上后,他们便抽掉了梯子,父亲放火焚烧谷仓,想烧死舜,舜逃掉了。他们又让舜去淘井,等其他人出来后,他们就堵塞了井口。全家人都以为舜已被闷死在井里。弟弟象说:“设法除掉舜都是我的功劳。现在,牛羊和粮仓给父母,戈、盾、琴和雕弓全归我,两个嫂子(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让他们服侍我睡觉。”象走进舜的屋子里,没想到,已设法逃脱的舜竟然坐在床上弹琴。象很尴尬地说:“哥哥,我想你想得好苦哇!”舜看着弟弟神色不安的样子,并未责备,反而说:“我惦记着那些臣民,你替我去管理吧。”此后,舜仍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所以后世称道“重华大孝”(《龙文鞭影》)。

(四)孝谏

    在封建社会中,历来不乏忠谏之士,但似乎无“孝谏”之目。实质上,儒家历来主张,为人子者对父母亲的不妥之处有谏诤的义务。《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有一段孔子和曾子的对话: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呀?)是何言与?······父有争(zhèng,通‘诤’)子,则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zhèng)于父······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孔子看来,对父亲言听计从,绝不能算是孝,这里有一个标准:义。对父亲所行不义之事,为人子者“不可不争于父”。如果“但知顺亲于情,而不知顺亲于理,或任其偏僻而致戾(lì ,罪过)于一家,或听其恣睢(zìsuī,任意胡为)而取憎于乡里,或护其阴私而得罪于天地,此成亲之恶,乌得为孝(怎么能算作孝呢)!”

在《蒙求》里,有“胡威推缣(jiān,丝绢)”一典,讲的是西晋胡威谏父保持清廉官品的事迹。胡威的父亲胡质任荆州刺史。胡威从洛阳探望父亲,因家贫,既无马又无奴仆,只能骑驴独行。他临回洛阳时,父亲给了他一匹丝绢作盘缠。他跪下说:“父亲为官清廉,不知您从哪里得到这匹丝绢?”胡质告诉儿子说:“这是我的俸禄所得。”胡威这才放心地收下丝绢。

    而在“铜臭(xiù,气味)司徒”(《龙文鞭影》;《蒙求》为“崔烈铜臭”)一典中,崔钧则对其父崔烈用钱买官的丑事予以尖锐的讽谏。东汉崔烈在冀州为官时有很好的官声。汉灵帝时,朝廷公开卖官鬻(yù,卖)爵。崔烈走灵帝傅母的后门,“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这种做法使他“声誉衰减”。他内心不自安,有一次问儿子崔钧:“我官居三公,别人怎么议论?”崔钧说:“您从小就被看作英才,曾做过九卿、郡守,议论的人都说您应该位登三台;但现在他们却很失望。”崔烈问:“为什么?”崔钧说:“他们都嫌您这官儿铜钱气味太大。”(《后汉书·崔寔传附崔烈》)崔烈大怒,“举杖击之”,随后又羞惭而止。

    当然,劝谏父母要讲究方式方法。《论语·里仁》:

子曰:“事父母幾(jī,轻微,这里指委婉、婉转)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顶撞),劳(内心忧虑)而不怨。”

    《弟子规》的作者根据孔子的这段话和《礼记·内则》《礼记·曲礼下》有关段落的精神,编成一段精彩的韵语: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亲有过,谏使更”是原则,是目的,而“怡吾色,柔吾声”、“悦复谏”和“号泣随”则是讲劝谏的智慧,讲方式方法。为坚持原则,达到目的,即使挨打挨骂,也不怨恨父母,“又敬不违”,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三、行孝宜知

(一)行孝的社会意义

    提倡和鼓励孝行,绝不仅仅是一家一户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小事,而是关乎社稷天下能否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大事。关于这一点,儒家的先哲们论述颇多。如:孔子的学生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说过一段话:

其为人也孝弟(tì,同“悌”)而好犯上者,鲜(xiǎn,少)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这就是说,行孝悌于家者,自会尽忠于国,造福于民,不会犯上作乱,为害社会。

    或谓孔子曰:“子奚(何)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这)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在孔子眼里,照《尚书》的说法,“孝,就是孝顺父母,并用友爱的态度对待兄弟(《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把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身上去。”这样做也就是参与了政治,还要怎样才能算是参与政治呢?

孟子说得更直截了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孝敬自己的长辈,从而延伸到敬重他人的长辈,抚养自己的晚辈,从而延伸到爱护他人的晚辈,那么,天下就能运转于手掌之上了。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看,大凡君王能行孝于父母的,往往对百姓也能施仁政。比如,前述侍奉薄太后三年,“亲尝汤药”的孝子汉文帝,他在位期间便能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念,从而为有名的“文景之治”开了好头。而弑父自立的隋炀帝则残暴不仁,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最终亡国。同时,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广扬名章第十四》)大凡孝子,其出仕之后,大都会成为忠臣。如前述“扇枕温衾(qīn)”的“天下无双”的孝子黄香,汉和帝时做尚书令,勤政爱民,“忧公如家”;后改任魏郡太守,曾用自己的俸禄赈济遭水灾的难民。

(二)处理好忠与孝的关系

    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这在封建社会里成为共识,而在当今,也有很强的现实解读。

    《龙文鞭影》有“阳孝尊忠”一典,很能说明这个观点。汉朝时有个王阳,赴任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途中经过一段名为九折阪(bǎn)的险道。他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便说道:“我这身体是父母留给的,怎么能老是走在这样的险途上呢?”于是,上任不久便借病告归。后来,王尊任益州刺史,走到九折阪时说:“这不是王阳所惧怕的险道吗?”众人说是。于是,王尊令驭手驱赶着马车冲过去。(《汉书·王尊传》)后世称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然而,从当今的眼光来看,王阳以行孝之名而不愿逾险履职,此与畏难的懦夫何以异?王尊则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其忠心可鉴日月。二人的是非优劣之判,是很分明的。

    《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讲述了东汉辽西太守赵苞的事迹。当时,鲜卑军入侵辽西,劫持了赵苞的母亲为人质。两军对阵时,赵苞悲号:“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深明大义的赵母则遥呼:“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赵苞毅然进兵杀敌,他的母亲和妻子因此被害。战事过后,赵苞埋葬了母亲和妻子,自己也伤心之极,泣血而死。像赵苞这样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势下,顾大局、惜大节的义士,是不胜枚举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尽忠就是行孝,尽忠于国就是行孝于亲。为人子者为国尽忠,就是为天下父老包括自己的父母行大孝。这样的子女岂不是扬父母之名于世的大孝子吗?有这样的优秀子女,岂不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吗?

(三)行孝须及时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因父母享以长寿而喜,又因父母年高日衰而惧,因此,古人历来主张行孝须及时。

   《蒙求》“由(仲由)餐藜藿(野菜)”和《龙文鞭影》“子路负米”,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在父母生前,常常自己吃野菜,而到百里外背米供养双亲。后来,子路做了高官,出使楚国,从车百乘(shènɡ),“积粟万钟”,“列鼎而食”,可是双亲都已过世。他感慨万端地对孔子说:再想“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

    《幼学琼林》根据《韩诗外传》的有关内容,纂成两位孝子的慨叹之语:

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皋鱼增感;

与其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之逮存,曾子兴思。

    前者讲的是春秋末齐国人皋鱼曾对孔子说过:“树想静止而风不停地刮,我想赡养双亲(而时光不停地走),可如今双亲都已不在世了!”后来皋鱼痛哭而死。后者讲的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与其杀了牛到父母坟前去祭奠,不如在双亲活着的时候用鸡肉猪肉好好儿供养他们。”对于曾子所兴之思,当今流传于群众口中的“坟前一桌,不如床前一碗”,是其最好的注脚。而“活着不孝,死了乱叫”,则是对那些平时不孝,而父母死后哭号不止做给邻里看的假孝子们绝大的讽刺。著名歌手王二妮在“星光大道”的一次节目中,为自己没来得及给外祖母尽孝而感言:“尽孝不能等!我们挣钱的速度比不上亲人老去的速度!”与孔孟先哲们的感悟相比,这朴实的话语似乎同样值得当今或孜孜矻矻、或嗡嗡营营于仕途中、商战里和事业上的为人子女者深长思之。

(四)注意时代特点 ,剔除封建糟粕

    蒙学经典与儒家各经典一样,致力于宣传孝道,这对中华民族当今仍在提倡的尊老爱老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经典中所推崇的孝道也存在着不少封建糟粕,因此,对那些不分是非曲直、唯父母之命是从的愚孝行为,对那些不符合自然规律和时代特点、虚妄不经、心理扭曲乃至泯灭天性的所谓孝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如《蒙求》和《幼学琼林》都有“姜诗跃鲤”之典,说的是东汉人姜诗的母亲喜欢喝江水、吃鲤鱼,姜诗的妻子便每天跑出六七里地挑江水供母亲喝,夫妻常常捉鲤鱼给母亲吃。姜诗夫妇的孝行感动了上苍。一天,他家的后屋旁一眼泉涌,味如江水;此后,每天随泉水跃出两只鲤鱼。显然,这种“天人感应”的故事,实在是虚妄不经的封建说教。《龙文鞭影》更有“王祥求鲤”之典,说的是晋朝人王祥的继母冬天想吃活鲤鱼,王祥竟解衣卧冰,使河冰融化,求得两尾活鲤鱼孝敬继母。这个故事和前述老莱子“戏彩娱亲”,同样是背离了科学精神的心理扭曲之举。

   更有甚者,汉朝刘向的《孝子图》、晋朝干宝的《搜神记》、《蒙求》、《龙文鞭影》乃至“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孝友传》中,均有“为母埋儿”“郭巨埋儿”“郭巨将坑”之说,讲述的是汉朝(一说晋朝)人郭巨,家贫不能养母。后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觉得此后儿子会与老母争食,于是想活埋儿子。挖土三尺多深时,忽见一釜黄金,上有铁劵说:“赐孝子郭巨。”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郭巨,哪里是什么孝子,他简直是一个泯灭天性的刽子手!且不说这种吃人的孝道在当今绝不能歌而颂之,即使在封建社会里,此举也无孝可言。试想,为自己而埋掉亲孙子,做祖母的情何以堪?端起饭碗想孙儿,老人以泪洗面,为人子者孝在哪里?再说,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孝道衡量,为母埋儿,亦当入大不孝之列。可怪的是,当今有些地方如安徽某市竟将“郭巨埋儿”之典绘成“公益”广告,挂于闹市,美其名曰“弘扬传统文化”,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行孝要符合时代特点。蒙学经典中所讲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做法,也不能拘泥强求,这也是必须注意的。比如,在有暖气、空调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学童再去“冬则温,夏则凊”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春秋时代,这是孝子们必须恪守的规矩,而在数千里之外可朝发夕至,几万里之遥可以手机相通、视频相见的今天,做跨国越洲之游,又何伤孝子之名呢?再如,孔子主张的“三年之丧”,当年他的学生宰予便提出质疑:“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现在为父母亲守孝,“丧三年,常悲咽”,将工作、事业统统甩到一边,不但很难做到,而且绝无必要。我们应以母丧期间,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守孝在心,工作在身”为座右铭,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大忠臣、大孝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一定要深挖古人孝道的内涵,充实其现代元素,使中华孝道大放异彩;一定要按照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作者简介:张圣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河北省儒教研究会顾问,故宫出版社语言文字顾问、特约编审,主编《全元曲》、《蒙学十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