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 子墨講義介紹

《大同》

子墨講義-2016-05-15

    馬來西亞孔學研究會取《大同篇》為會歌的歌詞,是有深意的。希望人們常常唱誦不忘,以為奮鬥的理想目標,雖然目標遙不可及,崇高的理想可以激勵自強不息,特別是促進“再述孔子”的志願堅定不移。

    “大同”社會理想,自從孔子以來,常常在學人口中提起,文裏強調,可見努力的大有人在。二千多年來,中華大地曾經有過幾次“某某之治”的繁榮社會,成就了某部份“大同”,已經讓歷史口碑不休了。全盤達到,恐怕未曾有過。就算如此,華夏民族没有因此丟掉它,追求之心不死,要讓“大同”在人間。

    今天世界的文化衝突面越來越激盪,彼此已經近身貼體,相映之下,我們才發現到華夏民族沒有虛渺的終極關懷,“大同”是獨一無二的實在人間終極信仰,久遠以來,不會因為現實是多麼的艱難,也沒有把“桃花源”化為寄望。依舊清醒它是“南柯一夢”的虛幻,這是多麼的難能可貴,也是多麼難以落實的“與萬物共存”信仰。

    我們編曲時,為了讓沒有歌唱天份的人也可以上口,要求老師在韻調下功夫,不必高難度的音階,又希望含有“樂”的成份,韻律上求溫和,不求雄昂,不求激情,希望唱時能多添點平和。這也是有別於坊間許多流行的“大同歌”。

《大同》文章很短,只有311字。第一部份59字講緣起,第二部份107字是描寫“大同”的內容,也就是我們唱頌的部份,第三部份145字,是說“小康”。追求不到“大同”也要有“小康”的社會。

孔子在魯國做官,十二月祭拜天地,他是協助舉行祭拜的人。“臘祭”就是冬祭,春夏秋冬四個祭拜中最大的一個祭拜。

 孔子在祭拜完之後,走到宗廟旁的樓閣上,居高往外看,感覺到魯國的“禮”越來越敗壞了,心中生起很大的感嘆,而說出的一番話。

 鲁國是周朝最興旺的諸侯國,開國國君是周公的長子伯禽的封地,曲阜是鲁國首都,以“禮” 治理國家。當時被稱為“禮儀之邦” ,是周朝許許多多的封土建國中,“禮樂”保存最好,所以人民的風俗習慣非常純樸。魯國總共傳了25世,36位國王,由公元前1042年到元前249年,有800年之久

 至到春秋末年 “禮壞樂崩”,終於應了天理所說的,一個國家“無禮必亡”!
孔子明白這個道理,盡力追求“禮治”!最後挽不回。周朝終於四分五裂。幾百個小國歸七國。最後被秦國秦始皇所統一。
而秦國也因為過度的殺戮,維持15年統治(前後41年),就被漢所滅。

 學生子游聽到老師感嘆而作出提問。子游是孔子七十二賢之中,唯一的一個南方學生;南部地方當時是屬於缺乏文化的野蠻之地。後來後人把他列為十哲人的第九人,和孔子一起被供奉。

 孔子回答子游所問,第一點就指出,從前的三個朝代,夏朝(前2070-前1600年)、商朝(前1600-前1046年)、周朝(前1059-前249年),許多英明聖王都實行“禮樂”制度治國。
孔子感嘆說,他生不逢時,沒有機會趕上這些英明聖王的時代,但他的心中,沒有離開過他們的“志願”。

大同篇大意是這麼說

1.  推行符合“大道” 的道,是以天下一切物視為宇宙所共有的。這是“道法自然”的道理。

2.  要選參有才幹有道德的賢能人來擔任領袖工作,他們可以講誠信信用,才能做到無欺,令社會(人群)和睦安寧。

3.  有了和睦安祥的社會,人們就可以做到“不只是親近自己的親人(含意是也能和其他人親近)”,“不只是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會去愛護其他的小孩”。

4.  讓老人有善終,老年時有好日子過;讓年青力壯的人,能夠出力的的地方,力量可以有所作為;讓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長,良好生活、居住、受教育和被愛護。

5.  社會六種弱勢的人群。失去妻子的男人,失去丈夫的女人,沒有父母的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身體有殘傷的,有病痛的,都會有受到照顧養育。

6.  男人可以承擔責任,意思是說讓各種各樣水平、智愚、能力高低的,都有機會各盡其責。女人則有一個很好歸宿,他們可以擔任教子、相夫、良母、賢妻、賢嫂、姑娌。

7.  人間物質不會隨地浪費,或遺棄不用。有豐厚物資,人們就不必擔心生活貧乏,就不會急著把它收藏,佔為自己私有。人們也不會斤斤計較了,可以為公眾做出一些貢獻,不至於每出一份力都想要完全歸功給自己,或一定要讓自己得利益。

8.  如此努力,建設了這樣的環境,人們就不必要耍陰謀詭計,和把門戶(和自己的心扉)關閉得緊緊。人們也不必當強盜、竊賊、作亂和當壞蛋。

9.  這樣的社會,室外的大門不緊關也不用擔心,含義是說,人心也可以對人信任了,不必處處提防。這就是“大同”社會了。

10. 可是,今天“大道”被埋沒了!把天下當成私有的,每個人是親愛自己的親人,只愛護自己的孩子後輩;財資的累積和人力的付出都是為了自己,領導人要製造許多戒律來制約人們,家園國家要建造籬笆圍牆城池來自我保護,要勸導人們修行禮義來維持紀律。

講究君臣間的上下關係,實行慈孝來令父母子女的相處,兄弟姐妹的用和睦道理來維持,以相親和諧教導夫妻共諧老。設立許多制度律法,規定田地產業擁有的約束,用賢能鼓勵人們做個好人,以功勞來奬勵

要用計謀來達到一切作用,因此副作用產生了,出現爭奪,兵災隨著出現了

從前的聖王明君,如禹、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他們是眾人的模範。這六位明君,能夠落實(大同),不只是實踐“禮”吧了

對人民,以道義作為實踐的指導,以誠信印證德行,讓他們自己發現過失;仁愛的訴求,禮讓的申示,令百姓有規則跟從隨循假如有人不尊從這個規範,就算他再有財富勢力,也要給他罷免(懲罰的意思),所有的人就會產生害怕,有所警惕!這就是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