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原文與介紹

禮運大同篇

         《禮運大同篇》是《禮記》中一篇文章《禮運》,《禮運》文共有兩段《大同與小康》,前一段講述“大同” 理念,後一段講述“小康” 理念。

唱出“大同”心先“小康”。

全文:

昔者,仲尼與於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 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禮記》

    “禮”含蓋範圍很廣,國法家規、政治倫理、社會制度、人倫秩序、祭拜儀式的制度、規範、禮節、律規、行為準則……等,凡是“刑法規章” 化為人性能夠“克己”約束的,都稱為“禮”。“禮”的功能: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荀子《修身》篇就這麼樣闡明禮之重要: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記”是指散篇成為專書。

   《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 :

    《周禮》原為《周官》,“周”“西周”也 ,有六篇章: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象天地(以人法天)四方六合“周天之官”,講述名物、典章、制度。為周公旦所作。

    《儀禮》舊稱《禮》《禮經》《士禮》,晉代始稱《儀禮》。為周公制作,孔子編訂,有:

1.士冠禮,  2.士昏禮,  3.士相見禮,  4.鄉飲酒禮,   5.鄉射禮,

6.燕禮,    7.大射,    8.聘禮,      9.公食大夫禮,10.覲禮,

11.喪服,  12.士喪禮, 13.既夕禮,   14.士虞禮,    15.特性饋食禮,

16.少牢饋食禮,        17.有司,  等十七篇。

    《禮記》成書是在戰國至秦漢年間,不是一時之作,不止一人之手,多篇可能是孔子弟子的作品。《禮記》解說《儀禮》的文章選集,對“禮”的內涵、作用,作深入的闡述,在“三禮”中最有可讀性哲理。

    秦始皇焚書,《禮記》亦遭厄,倖存民間版本。西漢后蒼以之傳給戴德及戴聖;戴德、戴聖各自增刪,有二種輯本:曰大戴記及小戴記。今本《禮記》是《小戴禮記》,為戴聖所輯46篇(戴聖,字次君,西漢梁人,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曾師事經學大師后蒼,潛心鑽研禮學。)至東漢馬融增添《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共為49篇。

《禮記》目錄:

 1.《曲禮上》,   2.《曲禮下》, 3.《檀弓上》,  4.《檀弓下》,

 5.《王制》,     6.《月令》,   7.《曾子問》,  8.《文王世子》,

 9.《禮運》,    10.《禮器》,  11.《郊特牲》, 12.《內則》,

13.《玉藻》,    14.《明堂位》,15.《喪服小記》,16.《大傳》,

17.《少儀》,    18.《學記》,  19.《樂記》,    20.《雜記上》,

21.《雜記下》,  22.《喪大記》,23.《祭法》,    24.《祭義》,

25.《祭統》,    26.《經解》,  27.《哀公問》,  28.《仲尼燕居》,

29.《孔子閑居》,30.《坊記》,  31.《中庸》,    32.《表記》,

33.《緇衣》,    34.《奔喪》,  35.《問喪》,    36.《服問》,

37.《間傳》,    38.《三年問》,39.《深衣》,    40.《投壺》,

41.《儒行》,    42.《大學》,  43.《冠義》,    44.《昏義》,

45.《鄉飲酒義》,46.《射義》,  47.《燕義》,    48.《聘義》,

49.《喪服四制》。

    《禮記》四十九篇可區別為通論、通禮、專禮三部分:

一、通論:1.通論禮的意義,    2.通論與禮有關的學術思想 

二、通禮:1.關於世俗生活規範,2.關於國家政令制度 

三、專禮:1.《喪禮》,    2.《祭禮》  3.《冠禮》,  4.《昏禮》,

5.《鄉飲酒禮》,6.《射禮》,7.《燕禮》,  8.《聘禮》,

9.《投壺禮》。

重要篇章有:

~《大學》:生命所止,人生意義,入德之門。

~《中庸》:孔門心法。

~《禮運》:儒人之志,理想社會,大同世界。

~《學記》:教育授受方法、養正為本。

~《樂記》:樂以養性,不應匠氣面之思想。

~第31篇是《中庸》,第42篇是《大學》,單本刊行,和《論語》《孟子》同列《四書》。   

    《論語‧季氏》:“不學禮,無以立”;想要安身立命,是不能不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