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簡介 (三)

 五經:

易、書、詩、禮、春秋五部經典,漢時訂為五經。是儒家講學的重要典籍。

六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莊子˙天運: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九經:有二種:

1. 唐朝立於學官,用於開科取士: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詩經、書經、易經。

2. 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孝經、論語、孟子、周禮。

十一經

五代十國時,後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為十一經。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

十二經:有四種:

1.春秋的別名。

2.六經和六緯的合稱。

3.易上下經及十翼的合稱。 

4.儒家的十二部經書。晚唐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立石,刻: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

三禮:

漢以後通稱周禮、儀禮、禮記為「三禮」。

春秋三傳: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合稱。簡稱為「三傳」。

十三經: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歷代研究十三經的學問稱為經學,經學分今文經學派及古文經學派。明朝李元陽刻十三經注疏,十三經之名始完全確定。清朝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1815年學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在儒學典籍中的地位更加鞏固。《四庫全書總目》中著錄的經部書籍達一千七百餘部,約兩萬卷。

1.易:

即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稱為「羲經」、「周易」。

2.  書:

即書經,相傳由孔子所授,記三代以上的典謨訓誥。原本百篇,亡於秦火,其後有今文、古文二種。今文尚書係漢初伏生口授于錯,凡二十九篇;古文尚書係漢 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在壁中所得的竹簡尚書,科斗文,共四十六卷。漢孔安國曾獻古文尚書於武帝,而未得立於學官,後遂亡失;至東晉時,梅賾所獻之古文尚書五 十八篇,其中二十五篇宋以來即疑其偽,然自孔穎達作五經正義,即用梅本,至今仍為一般所誦習。亦稱為「尚書」。

3.  詩經: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非一時一地一人所作,採集從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歌謠作品和宗廟樂章,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為中國文學總 集之祖,代表當時北方文學。漢初傳者有齊、魯、韓、毛四家,漢末以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微,四家之學,獨存毛詩。惟毛詩,流傳盛行至今。今本詩經, 為毛亨傳。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二毛曾註詩經,故曰毛詩。」

4. 周禮:

相傳為周公攝政後所撰,漢武帝時河間獻王從山崖、牆壁中搜得,其後劉歆獻給王莽,流傳至今。十三經注疏本為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孫詒讓有周禮正 義。此書擬周室的官制,本名「周官」,自劉歆始名「周禮」,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司空早佚,漢時補入考工記一篇。

5. 儀禮:

 漢儒稱為「禮經」,或單稱「禮」。漢代已殘闕,當時所傳有三本:戴德本、戴聖本、劉向別錄本。今通行本為鄭玄注、賈公彥疏之劉向別錄 本,十七篇。論述冠、婚、射、喪、飲、祭等禮之儀節。其經文亦有今古文之別,高堂生所傳十七篇為今文,魯恭王得自孔宅者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與今文 同,而字多異,十七篇外,則為逸禮。鄭玄注參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漢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漢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 『禮經』。」或稱為「禮經」、「士禮」。

6. 禮記:

為十三經之一,漢戴聖所輯,四十九篇。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元陳澔集說、清孫希旦集解等。亦稱為「小戴禮記」。

7. 左傳:

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撰。西漢劉歆始引傳文解釋春秋經義,列為春秋三傳之一,初與春秋分行,晉杜預乃附於經,唐孔穎達作正義。亦稱為「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

8. 公羊傳:

春秋三傳之一,簡稱為「公羊」。舊題周公羊高撰,蓋高所傳述,而其玄孫壽及胡母子都寫錄成書,清孔廣森著通義,劉逢祿著何氏解詁箋等。亦稱為「公羊經」。

9. 穀梁傳:

戰國穀梁赤所撰。晉范甯作集解,唐楊士勛為之疏,清鍾文烝著穀梁補注。為春秋三傳之一。

(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

10. 論語:

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問答之言,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的書。原有魯論、齊論、古論三種,齊論﹑古論久亡,今論語即魯論,凡二十篇。宋時以論語合大學、中庸、孟子為四書。

11. 孝經:

傳為曾子弟子所作,十八章。是儒家講孝道之書,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書分古今文二本,今文本為鄭玄注,古文本為孔安國注。自唐玄宗注本頒行天下,孔、鄭兩注並廢。清嚴可均有鄭注輯本,宋邢昺疏。

12.  爾雅:

十九篇。相傳釋詁一篇,為周公所撰。其他或言為孔子、子夏、叔孫通、梁文所增補。基本上當是由漢初儒者綴輯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為中國最古訓詁 名物的書。前三篇釋詁、釋言、釋訓解釋一般語詞,後十六篇專門解釋各種名物術語。爾雅的注釋有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邵晉涵的爾雅正義,郝懿行的爾雅義 疏,皆稱精博。

13. 孟子:

孟軻撰,由弟子輯錄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朱熹集注,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