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家训的社会伦理功能及其启示—以汀州客家严婆田村为例 – 陈桂蓉

摘要:民间家训源自百姓、贴近百姓,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有利于促进家风民风的建设和改善。福建汀州客家的严婆家训流传至今约有500年历史,严婆家训严字当头、尊重女性、讲古谣训,是民间家训的一枝奇葩。

关键词:严婆家训  社会伦理功能  当代启示

    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家训文化遗产通常是以古代达官贵人、知明贤士的传世之作为主要标志的,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及曾国藩的《教子书》等。这些家训瑰宝因其思想的精要和作者的名望而大放异彩,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家训精华却鲜为人知。它们因其素朴、粗放和作者地位的平实而无人问津。在当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挖掘这些珍宝,对于家训文化的系统和深入研究,不无裨益。笔者以亲历田野调查的汀州客家严婆田村为例,探究其民间家训的社会伦理功能,以期将这枝乡土文化奇葩推向传统民间家训文化的大观园。

一、严婆家训的传奇来历及其特色

    严婆田村位于客家母亲河汀江支流南山河北溪下游,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中央苏区中心城市汀州(长汀)城东南部,相距36公里,为福建长汀南山集镇北郊第一村。全村总面积约十三平方公里,人口1800多人,均属客家民系,传承汀州客家风情文化,通行汀州客家方言俚语。严婆田村历史极为久远。此地原为南蛮峒獠栖息之所,北方汉人南迁后,这里成了迁转融合后的客家人的家园。早期曾居住有涂、杨、罗、董、赖、焦等十余姓,元朝至正年间,因反抗官府河田讼灾而遭屠逃亡的林姓一脉经汀州西陲古城繁衍三代后由林友成到此投靠开基,经500多年世事变迁,现该村全为林姓后裔。

    严婆家训具有动人的传奇色彩。严婆其实是该村林姓开基祖林友成之妻涂、杨二夫人的合称。因劝导夫婿安本创业,警责子孙进取有为而闻名汀州客家。两位夫人为振兴家业,光耀门楣,对丈夫及子孙同心戒勉、厚德威严,因此深受族人敬仰与崇拜。严婆家训也自元末明初绵延至今,口口相传,世代相续,成为严婆田村特有的文化现象。

    严婆家训的主要特色有三:

1.“严字”当头, 讲究严律治家。

    严教是家庭之福,严律是家国之幸。严婆家训的主要内容由六项三目教义组成,故当地人又称为“严婆教化六三经”。其内容为“三尊”(尊天、尊国、尊家)、“三重”(重母、重妻、重女)、“三严”(严教、严行、严省)、“三勤”(勤善、勤劳、勤进)、“三守”(守义、守礼、守成)、“三弃”(弃恶、弃非、弃伪)。其中,严教、严行、严省,是严婆家训的一个特色。“好子过学堂,好女过家娘,族规国法出忠良。”(“过”即“须经严律教育”)族人若有违背家训家规,一律严法从事,神罚以应。当地人盛传一首民谣:“严婆严婆,没婆没着落。莫嫌严婆严,肇始严婆田。听句严婆言,根深叶茂万万年!” 这里说的严婆之“严”,不是一般理解的刁钻泼辣、无知放肆、蛮不讲理、要求男人唯命是从的意思,而是严而有据,严而有度,严而有心,是一种严面慈心的“威严”。这种“威严”,对男女双方都是一种警示激励:对女性而言,严婆品馨仪端,严训宽爱,重业兴家,是尊崇的典范。对男人而言,女性德行可鉴,心存家国,对自己警责省示,用心良苦,是一种福气,亦当崇慕引戒。

2.尊重女性, 视女性为家宝。

     严婆家训的核心要旨是“做人要清正,做官要廉明,做事要顺天”。而这,是通过严婆的训诫来实现的。因此“尊重女性,鉴严为明,固家安国,清正奋进”成了严婆田村的精神财富。在严婆田村,男女平等,女性受到了特别的呵护和爱戴。“严婆教化六三经”中的“三重”(重母、重妻、重女),表达了他们对女性的礼敬。如严婆田村流传的重母格言:“花树结子心连心,结得子来抚恩深,万物寻本人思母,山海如前报不清。”再如重妻格言:“三世修行今成婚,兴家感德妻为尊,妻贤夫贵子女胜,有妻有家万业根”。 又如重女格言:“天上星宿明华华,落赐家中化金钗,有女赢得家身重,姑嫂天伦乐开怀”。客家人通称成年女性为“娘”,如“辅娘”(指家庭重要角色妻子)、“家娘”(指家庭威严的婆婆),称过门的儿媳为“新胚”,意即象事物的初胚一样要时时珍惜。客家妇女无论贫富,都没有扎“小脚”的习俗,一律天足。严婆田村还流传着“没有女儿是半孤老”的俗语,对外嫁的女儿,娘家人也始终看重呵护,“百年”之后,也应征得娘家人同意才能下葬。所有这些,都展示了这一地方奇特深厚的女性文化特色,于古于今,都弥足珍贵。

3.讲古谣训,化严婆崇拜为民间信仰。

    严婆田村自古就有“讲古风化”“谣训传颂”的习俗,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宅院场坪,无论月下树荫,无论山岭田畴,一旦空闲适意,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撺掇推引讲起“古事”来,颂起“谣训”来,且讲者尽兴,听者尽崇,男女老幼,引教怡同,于言笑点化中传播着真善美,教导着言行思。“讲古”“谣训”内容极为丰富,讲得最多的还是严婆神威、联匾教义、先辈往事、地物传奇、古语歌谣等。在世代相传间,严婆事迹被逐渐神话,成为当地人顶礼膜拜的民间信仰。走近严婆田村,严福庵、严慈宫供奉着“严婆玉神”的塑像,她一手握着指天剑(由王母金簪化成),一手拿着引慧书(观音所赐),端坐灵台,圣照众生。严婆塑像顶额有“女仪万方”巨匾,两边有堂联“两手执书剑崇文示武;一心建家园教子相夫”。 “严婆教化六三经”也逐渐演绎为当地人的礼拜经文被反复传诵。与此相关,讲古谣训还演绎出许多与严婆相关的美丽传说和神话,如严婆玉神与九曲溪的传说,何仙排与十二神树的传说以及鲤鱼受命、归心草鞋、香丝饭、团圆扇、龙凤灯等等。

    “讲古谣训”,是一种优良的引教风化传统,它延续了史迹,传播了知识,彰表了英雄,弘扬了正气,摒抑了邪恶,教化了风俗,引导了崇弃,寓教于乐,塑魂于常,潜移默化,使人受益终身。

二、民间家训的社会伦理功能

    严婆家训是汀州客家领地中民间家训的一枝奇葩。作为民间家训,它直观却零散而有失系统科学;它具象、生动却少于理论凝练。这种家训的社会影响显然不能与受官方推崇、荣登大雅之堂的家训精华相提并论。但是,它的社会伦理功能却不能视而不见。

1.民间家训严家教、扬家风,具有立德教人的功能。

    家庭是一个伦理实体,它既存在以两性结合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又存在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就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而言,家庭都孕育着最初的道德关系。古人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可见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和原型。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2]] ,就是说,村落中的人们活动范围有地域的限制,保持着相对孤立的社会圈子。客家人是勤劳勇毅的族群。他们中一些人跋涉海外谋生,但多数人仍过着以家庭、家族为单位的村落生活。严婆家训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乡村社会结构上的。从亲缘关系看,全村都是林氏家族的后裔,祖先遗训对于每一分子都有天然的感召力。那些看似质朴无华的民谣俚语,却凝聚了先人对后人的教诲与期待。像“树寻倒吊根,人思过背恩”;“夫妻父母,同尊同福;子媳婿姑,同惜同顾” ;“俗人比钱财,高人敬文才”;“好人要敬重,歪人莫拉拢” ;“做事要勤,想事要精,高人眼光,出人品新” 等,都是对子孙做人做事的真切交待。有这样的家训传统,后辈子孙自然英杰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年间,林氏子孙考取贡士、进士、秀才、监生等就达17人。民国时期及苏区时期,更多的林氏后裔为国家献忠捐躯。如今考取大学,吃“皇粮”的后生姑娘更是不甚枚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冰心曾说:“有了健全的细胞,才会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乃至一个健全强盛的国家”。[[3]]民间家训的立德教人功能,就是从“细胞”上健全社会国家这一肌体,功德远大。

2.民间家训正风俗、美教化,具有净化“道德场”的功能。

    “道德场”,是伦理社会学的概念,是指道德的生活圈,是一些直接与道德相关或直接表现为道德的各类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不是指单一的要素,而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内在和谐的完整统一体。这些要素通常包括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宗教戒律、道德准则、典章制度等。我们知道,任何个体的道德行为往往不是由某一个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道德场内各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由于这种“场”的张力,行为者往往无需经过慎重的思考,做出的行为总是有序而不混乱。而且,行为者一旦在场内实施了某种行为,就会产生一种“信息波”,当受波者感受到这种波时,就会根据需要作出选择。譬如中国式过马路。过马路是否闯红灯,有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与交通路口的管理状况、与多数人当下行为等要素休戚相关。当大家都闯了红灯时,单个人对“交规”的遵守就显得“迂腐”和“不合时宜”。因此,从伦理社会学的视角看“道德场”是需要净化的。

    自古以来,家训的目的都是为了“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后代光耀门楣而提供正能量。民间家训这种正风俗、美教化的活动,潜移默化间净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场”。从严婆家训可知,它至少在如下方面正风俗、美教化:

首先,尊重女性,崇尚男女平等。

    中国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道德恶习影响深远。而客家女性,因其千百年的南迁及进入汀州地域后在披荆斩棘、耕耘立家、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等方面特殊的经历与贡献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客家妇女不仅要扛起家务,还要包揽农事,有“三头三尾”之说,即“针头线尾、锅头灶尾、田头地尾”。客家社会自古以来就沿袭了大汉族重男轻女的观念。但南迁后,局部地区感崇女性的文化有所形成。这种突破传统、独树一帜的文化虽然未能完全摆脱中原汉民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影响,但毕竟有了很大的进步。譬如严婆田村的后人,谨记着“不允许休妻”的古训。“不允许休妻”是一种在父权文化下对女性的保护措施,但它以“严婆”训诫的方式,形成这个村落中的信仰,产生了一种非法律却相似于法律的威慑力,保护了女性,它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即便在婚姻家庭结构变迁,面临极大挑战的当下,严婆田村的离婚率几乎为零。此外,严婆家训还崇文重教,鼓励女子接受教育。时至今日,该村依然有这样的规矩:女孩高考上本科,将获得村委会给予的高于同类男孩20%的奖金。笔者田野调查所到之处,为我们介绍严婆文化,赞美当地女性坚忍刻苦、崇尚忠义、尊文重教、尊重妇德、偏爱清洁、勤劳节俭等精神特质的,更多的是男性。足见尊重女性,崇尚男女平等在这里已蔚然成风。

其次,扬善抑恶,倡导清正廉明。

    “严婆教化六三经”中“三勤”、“三守”、“三弃”,集中反映了严婆家训的道德价值导向。其中“三守”(守义: 物藏骨节人藏气,待人行事重情义,感恩弘德多体让,人前人后终如一。守礼:天肇万灵各有序,长幼上下人得体,言行风貌需谦持,拜请待处思节仪。守成:事业有成人生喜,守护发扬莫得意,成由勤警败由骄,承前启后家身立。)表达了严婆家训执守的核心价值观。而“三勤”( 勤善:善恶因果投胎来,世人心肠各分差,灭恶扬善勤守度,忠信仁孝传万代。勤劳:头脏肢体神赐分,采拓垦殖巧思存,世间富贵无他径,勤字当头万业本。勤进:人来世上赤溜溜,跌落爬起为成就,平时思奋成思进,艰难吉顺不停留。) 和“三弃”(弃恶:一丝恶念万孽源,惹是生非自作贱,弃恶向善洗心面,好样好式家风显。弃非:人行四方循大道,诡阴贪邪为警告,斩除悖离明正理,从真从善从美好。弃伪:虚伪包藏小鸡肠,待人接物装模样,天星人心终分晓,真诚坦荡自馨香。)则从正负两个方面表现了严婆家训中明辨是非、善恶、真伪,积极进取,追求人间真善美,摈弃假恶丑的道德需求。这些“经文”久经族人反复吟诵,便能净化周边的“道德场”,营造起清正廉明的乡间氛围。严婆田村的老老少少淳朴憨厚、热情友善,与这种“道德场”不无关系。

三、严婆田村民间家训的现实启示

    严婆家训流传久远,在汀州客家人中占一席之地。但作为民间家训,其内容和形式毕竟因时代和眼界的制约而精糟并存,其知名度和影响也因地域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它对于当今社会的道德生活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民间家训源自百姓、贴近百姓,有利于促进家风民风的建设和改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13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4]]这一宏大的道德建设工程不能是自上而下的一阵风,而应该放下身段接地气,从百姓的道德智慧中汲取营养。严婆家训的主要内容,涉及的都是生活日用伦常,与客家人的劳作、生息密切相关,易于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今,我国的道德建设刻不容缓。民间家训的道德资源有着可深入挖掘的领域和空间。它有利于从社会细胞的微观之处,储蓄道德正能量,推动家风民风的建设和改善。

其次,民间家训奖惩分明、恩威并重,有利于道德建设落细落小落实。道德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形式,属于软管理,它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起作用的。然而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教育并非万能,这就需要借助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推动道德前行。民间家训有时在这一点上可给我们启迪。严婆家训以“严”为律,以“婆”为尊。一方面将对家人、族人的道德要求与相应的家规、族规相结合,谁若违反家训就须受惩戒;另一方面树立道德样板,鼓励人们积极从善。在严婆田村的林氏宗祠(严婆故居),展示着历代皇朝的御题及达官贵人的赞誉。这些恩威并重的教育手段有利于把家训的要求落到小处、细处,收到实效。

    再次,民间家训花样繁多、呈现形式多样,有利于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走近严婆田村,严婆家训的生动气息扑面而来。它洋溢在亭台楼阁的联匾中,它也回荡在客家妇女的山歌里。它还藏匿在多情的神话故事中,它也出现在孩子们的童谣里。它还隐身在节庆祭祀中,它也呈现在村民公约里。总之,花样繁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家训将原本严肃的道德话题展开得别样有致,这样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教育方式,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和内化家训价值观。这是我们在道德教育中需要充分借鉴的。

    作者简介:陈桂蓉,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


[[1]] 《周易.序卦》.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3]] 易银珍 蒋璟萍等. 女性伦理与礼仪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08.

[[4]]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 01版.